法华镇
外观
法华镇是中国上海历史上的一个乡镇,其范围大致位于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境内。[1]
历史
[编辑]北宋开宝十年(970年),惠禅和尚在华亭县高昌乡李漎泾北岸兴建了一座名叫法华寺的佛寺(所在地为今法华镇路525号),寺名法华二字取自“妙法莲华经”,即佛经精妙,洁丽如莲之意。法华寺成立之后,寺庙周边开始热闹起来,并被称作法华巷。[2]
明朝嘉靖年间,法华寺周边的人口规模已与一般的镇规模相当,李漎泾两岸遍布商铺和民宅,并且当时已形成一条东西长约三里的街道(今淮海西路至凯旋路)。法华寺周边也被开始叫作法华镇。[2]
乾隆九年(1744年),吴淞巡检司搬到法华镇。清朝嘉庆年间修订的《上海县志》将法华镇视为上海县西部的首要集镇。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首领刘丽川率军队进攻法华镇,烧毁吴淞巡检司的衙门。咸丰五年正月初一(1855年2月17日)刘丽川深夜率军从上海县县城突围。第二天早上,在小闸桥与追击的清兵及法华镇的民团作战时阵亡,其被俘虏的数十位下属被押至韦天庙(今法华镇路803~815号)后被处决。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为来加紧镇压太平军,扩大地方团练规模,此时法华镇又称法华(团练)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清末新政的影响下各乡镇开办学堂,法华局改称法华学区。宣统二年(1910年),当局在许多地方行政上设立乡镇,人口不满5万则为乡,当时法华寺周边人口为18452人,所以当局设立了法华乡。由于在法华乡以外的地方工厂越来越多,原本在法华乡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农民外出打工,法华乡人口越来越少。[2]
中华民国17年(1928年)7月9日,法华乡划入上海特别市,法华乡改设成法华区[1]。八一三事变后,日军攻占法华寺周边地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