暾欲谷
外觀
暾欲谷(古突厥語:𐱃𐰆𐰪𐰸𐰸,Tonyukuk;646年—724年),後突厥汗國的阿史德氏貴族。他出生在唐朝,官至毗伽暾欲谷裴羅莫賀達干,在重建突厥汗庭及突厥復興事業中立下大功[1]。
暾欲谷原屬單于都護府突厥降戶。682年東突厥復國後,他建議擴大戰略生存空間,並親率兵二千渡過大漠攻陷九姓鐵勒佔領的漠北於都斤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一帶),為後突厥招攬民眾以及日後降服九姓鐵勒奠定基礎[2]。歷事骨咄祿、默啜及毗伽可汗三朝,為毗伽可汗的岳父、謀主。683年,因跟隨骨咄祿起兵有功,被任命為裴羅賀達干。又率兵破黠戛斯,西渡錫爾河上游,征服粟特部。716年,默啜死後,闕特勤盡殺默啜舊臣,暾欲谷以女兒為毗伽可汗之可敦得免,他以其智謀幫助毗伽可汗和闕特勤振興了突厥。他通曉唐朝政治,知道唐玄宗與王晙、張嘉貞的矛盾。以唐朝「人和歲豐,未有間」,反對毗伽可汗對唐用兵,認為漢化會減弱突厥人的戰鬥力。曾勸止毗伽可汗修建城堡、寺觀,認為「突厥眾不敵唐百分一,所能與抗者,隨水草射獵,居處無常,習於武事,強則進取,弱則遁伏,唐兵雖多,無所用也。若城而居,戰一敗,必為彼擒,且佛、老教人仁弱,非武強術」。他力促毗伽可汗與唐朝和親。725年,與闕特勤陪同毗伽可汗會見唐使袁振,再倡和親之議。大約8世紀30年代前,八十餘歲時去世。有古突厥文的《暾欲谷碑》(暾欲谷紀功碑)存世,為研究突厥史的重要史料。19世紀末夏德(F. Hirth)提出,暾欲谷與最早建立後突厥的阿史德元珍是同一人,而劉茂才、岑仲勉等學者反對。
參考資料
[編輯]- ^ 文宇軒. 7至8世紀唐朝與突厥爭奪農牧混合地帶 (PDF).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2016.
- ^ 林紅. 再译暾欲谷碑 ——与芮传明先生商榷 (PDF). 《中國西北邊疆》. 2004, (2) [2004-10-15].
文獻
[編輯]- 《資治通鑑》
- 《暾欲谷碑》
- E. Denison Ross, The Tonyukuk Inscription, Being a Translation of Professor Vilhelm Thomsen's final Danish Rendering,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30.
- Nathan Light. An 8th Century Turkic Narrative: Pragmatics, Reported Speech and Managing Information. Turkic languages. 10.2, 2006. pp 155–186.
外部連結
[編輯]- Tonyukuk Inscriptions complete text in Unico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ead link 18apr17
- Tonyukuk’s Memorial Comple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guage Committee of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