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圭共產黨
外觀
烏拉圭共產黨 | |
---|---|
Partido Comunista del Uruguay(西班牙語) | |
![]() 烏拉圭共產黨標誌 | |
總書記 | 胡安·卡斯蒂略 |
創始人 | 歐赫尼奧·戈麥斯 |
成立 | 1920年9月21日 |
分裂自 | 烏拉圭社會黨 |
總部 | 蒙得維的亞 |
黨報 | 《人民報》 |
青年組織 | 共產主義青年聯盟 |
意識形態 | 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
政治立場 | 極左翼 |
國內組織 | 廣泛陣線(1971年至今) 歷史上: 解放左翼陣線(1962年—1971年) |
國際組織 | 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1] 共產國際(1922年—1943年) |
美洲組織 | 聖保羅論壇 玻利瓦爾人民大會 |
官方色彩 | 紅色、藍色和白色 |
眾議院 | 5 / 99 |
參議院 | 2 / 30 |
黨旗 | |
![]() | |
官方網站 | |
www | |
烏拉圭政治 政黨 · 選舉 |
共產黨 |
---|
![]() |
![]() ![]() ![]() |
烏拉圭共產黨(西班牙語:Partido Comunista del Uruguay,縮寫為PCU)是烏拉圭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該黨成立於1920年9月21日,由原烏拉圭社會黨多數派組建。1921年4月16日,該黨召開特別代表大會,正式成立。1922年,該黨加入共產國際。1930年代—1940年代,該黨開展保衛民主、反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1956年,蘇聯共產黨舉行「二十大」後,該黨提出通過議會道路走向社會主義的主張。1973年6月,烏拉圭發生軍事政變後,該黨轉入地下,直到1985年3月恢復合法地位。此後,該黨力量發展迅速,黨員人數從1984年的5000人增至1990年的5萬人。在1989年烏拉圭大選中,該黨與其他左翼黨派建立的「廣泛陣線」獲得22.22%的選票,僅次於紅黨和民族黨。1990年,烏共召開「二十二大」,重申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堅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由於受到蘇東劇變衝擊,該黨成員人數由5萬一度降到7000[2][3]。
歷任領袖
[編輯]- 歐赫尼奧·戈麥斯(1920年—1955年)
- 羅德內·阿里斯門迪(1955年—1973年)
- 海梅·佩雷斯(1973年—1974年)
- 何塞·路易斯·馬塞拉(1974年—1975年)
- 赫拉爾多·庫埃斯塔(1975年—1976年)
- 萊昂·列夫(1976年—1979年)
- 何塞·帕塞利亞(1979年—1981年)
- 拉蒙·卡夫雷拉(1981年—1985年)
- 羅德內·阿里斯門迪(1985年—1988年)
- 海梅·佩雷斯(1988年—1992年)
- 瑪麗娜·阿里斯門迪(1992年—2006年)
- 愛德華多·洛里埃(2006年—2017年)
- 胡安·卡斯蒂略(2017年至今)
參考文獻
[編輯]- ^ IMCWP. Communist and Workers' Parties. IMCWP. [201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英語).
- ^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各國共產黨總覽》編輯委員會. 各国共产党总览.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0年1月. ISBN 7-80115-132-1.
- ^ 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 新编世界社会主义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6年12月. ISBN 978753260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