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民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朗人民党
حزب توده ایران
国际书记纳维德·肖马利[1]
发言人穆罕默德·奥米德瓦尔
创始人五十三人英语The Fifty-Three
成立1941年10月2日
前身伊朗共产党
总部德国柏林
英国倫敦
伊朗德黑兰(1943年-1983年)
东德莱比锡(1949年-1979年)
党报人民的信英语Name-ye Mardom
人民英语Mardom (newspaper)》(历史上)
向导英语Rahbar (newspaper)》(1942年-1945年)
新东方英语Khavar-e no》(1943年-1945年)
青年组织人民青年组织
妇女组织伊朗妇女民主组织英语Democratic Organization of Iranian Women
准军事组织人民军事网络英语Tudeh Military Network(1944年-1957年,1970年代-1983年)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世俗主义
左翼民族主義
政治立場左翼
国内组织进步党派联合阵线英语United Front of Progressive Parties(1946年-1948年)
国际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历史上)
党歌《人民颂》
官方网站
tudehpartyiran.org
伊朗政治
政党 · 选举

伊朗人民黨波斯語:حزب توده ایران),也译作伊朗图德党,是伊朗的一个非法的共产主义政黨。

历史[编辑]

該黨成立於1941年10月2日,前身是伊朗共产党。該黨成立初期,发展迅速,在伊朗的知识分子和城市工人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1946年7月-10月,该党参加艾哈迈德·盖瓦姆领导的联合政府。1948年,该党党员发展到20万。1949年2月4日,伊朗当局宣布该党为非法,并实行镇压。1951年-1953年,该党恢复公开活动,是推动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的主要力量。1953年,思想较为开明的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被政变推翻后,该党遭到大规模镇压,党员大批流亡国外,党的总部迁至东德莱比锡巴列维国王实行独裁统治期间,该党在反对国王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9年,该党支持伊朗伊斯蘭革命。1983年,該黨被伊朗神权当局取缔并遭到大規模镇压,被捕的党员及支持者达8500人(这些人很多死于1988年的大处决),少数倖免于难者大多流亡欧洲。目前,该党总部设于德国柏林英国伦敦,在伊朗国内也有地下组织[2]

意識形態[编辑]

一般來說,該黨被歷史學家稱為「共產主義的」(例如,該黨是典型的親政黨,不過在當時以民族主義來包裝自己以獲得更多伊朗人的支持[3]),但也被一些同情人士簡單的描述為「左翼的」或「左傾」[4]

流行文化[编辑]

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反映了伊朗人民党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后的遭遇。

历任领袖[编辑]

任次 姓名 任期 职务 参考文献
开始 结束
1 苏莱曼·埃斯坎达里英语Soleiman Eskandari 1941年 1944年 主席 [5]
2 伊拉杰·埃斯坎达里英语Iraj Eskandari 1944年 1948年 总书记
(同时在任)
[6]
穆罕默德·巴赫拉米英语Mohammad Bahrami
努尔丁·阿拉穆蒂英语Noureddin Alamouti
3 礼萨·拉德曼内什英语Reza Radmanesh 1948年 1969年 第一书记 [7]
穆罕默德·巴赫拉米英语Mohammad Bahrami 1949年 1953年 代理第一书记 [8]
4 伊拉杰·埃斯坎达里英语Iraj Eskandari 1969年 1979年 第一书记 [9]
5 努尔丁·基亚努里英语Noureddin Kianouri 1979年 1984年 第一书记 [9]
阿里·哈瓦里英语Ali Khavari 1983年 1984年 代理第一书记 [10]
6 1984年 2004年 第一书记 [11]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Tudeh: 75 Years Fighting For Iran's Working Class. 晨星报. 2016年10月8日 [2017年3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29日). 
  2. ^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各国共产党总览》编辑委员会. 各国共产党总览.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年1月. ISBN 7-80115-132-1. 
  3. ^ The Nationalist-Religious Movement | Part 1: Patriots and Mosaddeghi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MUHAMMAD SAHIMI Tehran Bureau in Los Angeles| 2011-06-28
  4. ^ US Foreign Policy in Perspective: Clients, enemies and empire by David Sylvan and Stephen Majeski, Routledge, 2009, p.85
  5. ^ Abrahamian, Ervand.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281, 292. ISBN 0-691-10134-5. 
  6. ^ Abrahamian, Ervand.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297. ISBN 0-691-10134-5. 
  7. ^ Abrahamian, Ervand.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313. ISBN 0-691-10134-5. 
  8. ^ Maziar, Behrooz. Rebels With A Cause: The Failure of the Left in Iran. I.B.Tauris. 2000: 11. ISBN 1-86064-630-1. 
  9. ^ 9.0 9.1 Chaqueri, Cosroe. ESKANDARĪ, ĪRAJ. Yarshater, Ehsan (编). Encyclopædia Iranica. Fasc. 6 VIII. New York City: Bibliotheca Persica Press: 604–606. 15 December 1998 [12 September 2017]. 
  10. ^ Sepehr Zabir. The Left in Contemporary Iran (RLE Iran D). CRC Press. 2012: 206. ISBN 978-1-136-81263-7. 
  11. ^ Hiro, Dilip. Iran Under the Ayatollahs (Routledge Revivals). Routledge. 2013. ISBN 978-1-135-04381-0.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