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桓 (江西布政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桓
大清江西布政使
籍贯湖南湘阴县
族裔汉族
字号字叔虎,号黼堂
出生道光七年(1827年)
湖南长沙
逝世光绪十七年 (1892年)
长沙芋园
出身
道光 二十七年 (1847年)湖南邑试,考取童试第一名,府试第二名,院试第二名。得秀才功名。
著作

李桓(1827年—1892年),字叔虎,号黼堂,湖南湘阴人,两江总督李星沅和夫人郭润玉的三子.诰封通奉大夫,官至署理江西巡抚江西布政使.咸丰同治年间在湘军和太平军作战的艰难时期,分管江西的粮台和厘金,"为江西不可缺之员"(曾国藩保奏折子)。 李桓重要的著作是 《寶韋齋類稿》,一百卷. [1],以及《国朝耆献类征》七百二十卷[2],都是《清史列传》的重要资料来源。

生平

[编辑]

李桓(1827年-1892年),字穉仙,号辅堂,湖南湘阴人,清朝官员、学者,以其在清廷官场的卓越表现及编撰《国朝耆献类征》而闻名。他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为清廷筹措军饷、管理地方防务,政绩显著,后因病辞官,专心学术,编纂多部重要史料典籍。

早年与科举 李桓自七岁起接受九位私塾先生的教育,展现出卓越的学术天赋。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他以县试第一、府试第二的优异成绩考中秀才,随后成为县学廪生,议叙知府。1851年(咸丰元年),其父李星沅作为钦差大臣督师广西抗击太平军,病逝于武宣前线。李桓奉恩旨服丧后,送部引见。

仕途经历 1854年(咸丰四年)底至1855年(咸丰五年)初,咸丰帝两次召见李桓,询问其家世与学识,赐予朱圈嘉许。1855年二月,李桓奉旨以道员候选,分发江西。同年八月抵江西,署理广饶九南道。1856年(咸丰六年),他兼署按察使,三月正式授江西督粮道,时年仅28岁。同年七月,卸按察使职,专任督粮道,兼署广饶九南道,至十二月卸广饶九南道职。1857年(咸丰七年)二月,再次兼署按察使。

1860年(咸丰十年),李桓兼署布政使,卸督粮道职,三月卸按察使,六月卸布政使,回任督粮道。1861年(咸丰十一年),他先后署理按察使、布政使,并于年底正式授江西布政使,兼署江西巡抚,时年34岁。1862年(同治元年),他卸署布政使,专任巡抚,二月卸巡抚职,正式担任布政使,负责南昌省城防务,为抗击太平军筹措军饷,政绩卓著。1863年(同治二年),奉旨督办陕南军务,卸布政使职,前往武昌途中因中风病发,返回故里。

1864年(同治三年),因南康县许高鸿一案措辞不当,李桓被降三级,其上司江西巡抚沈葆桢亦被降二级。1865年(同治四年),在湖南巡抚李瀚章的保奏下,李桓官复原职,赏还二品顶戴。同年,陕甘总督杨岳斌奏请李桓出任西征大军(平捻平回)总粮台,驻节武昌,但李桓因病未愈,辞去此职。

学术贡献 李桓因病辞官后,隐居24年,潜心编撰史籍。其代表作包括:

《国朝耆献类征》(720卷,附《国朝贤媛类征初编》12卷, 附《国朝贤媛类征初编》12卷): 该书辑录清朝自1616年(天命元年)至1850年(道光三十年)间人物传记,分宰辅、卿贰、词臣等19类,附《述意》、《总目》等。编纂体例严谨,以清国史馆传记为主,辅以自传与私家志铭,注重史料真实性,避免溢美之词。该书于1867年(同治六年)草创,1881年刊行总目,经学者校勘后,1891年(光绪十七年)自刻刊行。

据清史专家王锺翰研究,《清史列传》中过半数传记(1649/2894)源自《耆献类征》,史料价值极高。 《宝韦斋类稿》(100卷): 包括奏疏(4卷)、官书(24卷,含历任稿、厘金局稿等)、尺牍(48卷,与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将领的通信)、《甲癸梦痕记》(6卷,补遗2卷,记述1854-1863年仕途回忆)、《明论》(4卷,明史研究)、诗录(2卷,自传体诗歌)、文录(3卷,家族传记)及《宾退纪谈》(7卷,杂记评论)。

其中,尺牍记录了湘军与太平天国战事的细节,是研究清代军事与政治的第一手资料。

李桓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完成《宝韦斋类稿》,同年12月初四(公历1892年1月3日)病逝于长沙芋园献轩,享年65岁。

《清史稿》总纂之一的吴庆坻于其所著之《蕉廊脞录》中记有一篇《李桓自挽联句》:

“李辅堂中丞桓病中自作自挽联句云:

作秀才十年,作外吏十年,作江湖野老三十年,来日无多,于愿已足。

刻圣迹百卷,刻自著百卷,刻耆献类征七百卷,几生修到,其书满家。”

其墨迹“留云”二字现存于杭州西泠印社小盘谷石刻。

清史列传》和李桓的关系

[编辑]

李桓编撰的《国朝耆献类征》七百二十卷, 草创于同治六年(1867) [2], 附《国朝贤媛类征初编》12卷 ,15年后,曾将总目刊出,邮寄海内学者严加证正.2年后李桓又将全帙交黔阳杨乐庭覆勘,至光绪十七年(1891),自刻刊行.据清史专家王锺翰先生研究,《国朝耆献类征》七百二十卷 是《清史列传》中过半数以上的资料来源.《清史列传》 中2894个传记中有1649个传记从《类征》中过录。

清史稿》和李桓的关系

[编辑]

民国三年(1914年),经国务院呈文,大总统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人为总纂,总领清史修撰工作,参与者先后有一百余人。

李辅燿(字补孝,号幼梅,李桓之子,李星沅之孙)日记第十卷377页记载:

“佛翼来商清史馆征书事 《文恭公全集》由佛翼(李辅焌,李概之子,李桓之侄)出名呈送 ;《耆献类征》、《小芋香馆诗集》、《寶韋齋類稿》,一百卷. [1],由八儿(李相纶,又名李庸,民国书法家,李辅燿之子,李桓之孙,)出名呈送 。巡按史已设有征书处也”。(李辅燿:《李辅燿日记》,日记写于民国四年1915年1月9日。)

根据以上的记录,毫无疑问,国史馆内《清史稿》的编辑们是看到了《寶韋齋類稿》,一百卷. [3][1]和《国朝耆献类征七百二十卷》[2] ,《清史稿》内有多少列传条目是参考了《国朝耆献类征》, 附《国朝贤媛类征初编》12卷, 仍待细考。

李桓(1827-1891)仕途一览表

[编辑]
李桓(1827-1891)仕途一览表
年⽉/事件学历 学历/授官/品秩出任 出任/兼任/卸任 参考⽂文献/索引
道光二十一年 1841 闰三月初五 “桓儿是日就傅,” 童生 入私塾 李星沅日记 上册 186页
道光二十三年1843 正月十九日 “送桓儿入学” 生员--秀才 入县学 李星沅日记 下册 472页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参加湖南邑试,考取童试第一名,府试第二名,院试第二名。得秀才功名,梁榘亭为其座师,“丁未应邑试长案第一 府院试皆第二 遂幸入庠”。 秀才 宝韦斋类稿 卷九十八 宾退记谈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参加湖南戊申科试,考得禀生:“戊申应科试经古场第二正场第一项补禀膳”。 禀生 入庠 宝韦斋类稿 卷九十八 宾退记谈
咸丰元年,1851⽗ 李星沅殁,上诏 “次子李概三子禀⽣生李桓均著。俟服阙后,交吏部带领引⾒。候朕施恩,钦此” 得谕由吏部引见 服孝廿七个月 李文恭公⾏述
咸丰三年,1853三⽉“在籍赞助军需恩准以知府选⽤用” “在籍捐助军饷.保奏以知府双月选用” 双月候选知府 服孝中,无受选和出任记载 ⾱韦斋类稿 卷⼀,升授道员恭谢天恩折⼦,拣发江⻄西道员请训折⼦,兼署江⻄西臬司恭谢天恩折⼦
咸丰四年,1854,十二月九⽇日 “吏部以⾂遵旨,赴部带领引⾒见。奉旨李桓著以道员⽤用,钦此” 候选道员 又待见 宝⾱韦斋类稿 卷⼀,升授道员恭谢天恩折⼦
咸丰五年1855二⽉月十五日 “吏部以⾂拣发江西道员,带领引⾒见,奉旨李桓著发往江⻄西以道员差遣委⽤用,钦此” 江西道员 正四品 宝⾱韦斋类稿 卷一, 升授道员恭谢天恩折⼦
咸丰五年⼋月抵江西 “经前署抚⾂臣陆元烺奏 委署理广饶九南道篆” 广饶九南道 正四品 广饶九南道 斋类稿 卷⼀,兼宝⾱韦署江西臬司恭谢天恩折⼦,宽免失守属境处分恭谢天恩折⼦
咸丰五年,“嗣逆氛逼近省垣 经前署抚臣奏委 总理全城防务监司 忝领戎备兼筹” 广饶九南道,兼省城防务总理 宝⾱韦斋类稿 卷⼀, 兼署江西臬司恭谢天恩折⼦
咸丰五年冬 “开办釐⾦金 ⼤大府委予总理” 兼江西釐金局总理 宝⾱韦斋类稿 卷⼋⼗⼀,甲

癸梦痕记五,补遗二 琐⾔

咸丰六年1856,一月三⼗⽇ “丞准抚⾂文俊⾏行知,以臬司印务,奏明委⾂兼署” 广饶九南道,兼江西按察使 宝⾱韦斋类稿 卷⼀,兼署江⻄臬司恭谢天恩折⼦
咸丰六年三月 “蒙恩旨特畀粮储” 江西粮储道 正四品 江西粮储道 宝⾱韦斋类稿 卷⼀宽免失

守属境处分恭谢天恩折子

咸丰九年1859⼗⽉七日 “奉抚⾂臣毓光宸⾏知,以臬司印务奏明,委⾂兼署” 江⻄按察使(兼) 宝⾱韦斋类稿 卷⼀ 兼署江

西臬司恭谢天恩折子(之⼆28⾴)

咸丰⼗年1860三⽉一⽇ “承准抚⾂臣恽光宸⾏知以藩司印务奏明,委⾂暂⾏兼署等因 当经布政使” 江西布政使(兼) 宝⾱韦斋类稿 卷一兼署江西布政使恭谢天恩折⼦
咸丰⼗一1861年四⽉月⼆十四⽇日 “接奉抚臣毓科⾏知,以臬司印务奏明,委⾂署理等因,当经署按察使⾂张敬修将臬司印信⽂文卷,移交前来臣当即恭设香案,望阙叩头” 江西按察使(兼) 宝⾱韦斋类稿 卷⼀,兼署江西臬司恭谢天恩折⼦

(之三 34⾴)

咸丰⼗一年七⽉二⼗七日 “接奉抚⾂毓科⾏行知,以藩司印务奏明,委臣署理等因,旋准前署布政臣张集馨将藩司印信⽂卷移交前来,臣谨恭设⾹案望阙叩头 江西布政使 兼江西按察使 宝⾱韦斋类稿 卷⼀一 兼署江西布政使恭谢天恩折子

(之⼆ 36页)

咸丰⼗一年⼗二⽉二⼗三日(注:咸丰帝⼋月薨)“接奉抚⾂臣毓科⾏行知,承准议政王军机⼤臣字寄,奉上谕江西督粮道李桓著交军机处,以江西藩臬两司遇缺提奏并暂缓引⾒等因,钦此” 江西布政使 兼江西按察使 宝⾱韦斋类稿 卷一 江⻄藩臬两司遇缺提奏恭谢天恩折子
同治元年正⽉月1862初六戌刻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咸丰⼗一年⼗二月⼗八⽇奉上谕 “沈葆桢补授江⻄西巡抚,李桓补授江⻄布政使,沈葆桢未到任以前。著李桓署理矣等因,钦此” 江西布政使 从⼆品 江⻄巡抚(护院) 宝⾱韦斋类稿 卷⼀,升授江西藩司暂署抚篆恭谢天恩折子
同治元年⼆⽉十五⽇ “新任江⻄抚⾂沈葆桢由闽⾏抵江省 … 将藩司印信⽂卷移交前来,臣谨即公设⾹案,望阙叩头” 江西布政使 宝⾱韦斋类稿 卷二, 奏报交卸抚篆接受藩篆⽇期恭谢天恩折子
同治⼆年1863⼆月初⼆接奉 “飭令李桓即由江西起程,前赴汉中军营接办毛震寿陕南军务...钦此” 陕南军务(原属陕西布政使) 接陕南军务江西布政使(卸) 宝韦斋类稿 卷⼆,接办陕

南军务恭谢天恩折⼦

同治⼆年三月,回⾧长沙变卖产业,募捐⼆万并廉余数千,招募亲兵千⼆百人。四⽉⼗三⽇日⾄武昌,⼗八⽇日过船失足,⼆十日 “肝⾵风中于左肢,疾遂⼤大作...楚督官相为请假一月 续请两月,回籍医治,迄未愈,乃由湘抚恽公,奏乞开缺,恩旨允准” 因病开缺卸任 宝⾱韦斋类稿 甲癸梦魂记一 守分。宝⾱韦斋类稿 官书⼆十四感疾不能治军恳请奏明给假禀。宝⾱韦斋类稿 官书⼆十四假期已满,病势未减轻,奏明开缺回籍调理禀宝。韦斋类稿 官书⼆十四,二次假满仍未痊沥 请明开缺调理禀
同治三年1864秋,以同治元年 “江藩任办南康县劣衿许⾼鸿⼀案,手札失辞,奏请议处,奉旨镌级”,“降三级调⽤” 正四品 不复出仕 曾国藩全集七, 奏议 203-204,李家谱 340页
同治四年1865冬 “湖南巡抚筱泉李公查奖捐输,以桓在官,曾由本籍捐解万两疏,奉赏还原衔品服” 从⼆品 宝⾱韦斋类稿,诗录⼆,⽣春诗三十⾸注,李家谱 340页

家庭

[编辑]

父母

[编辑]

李星沅(1797-1851)清 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谥 文恭.出版文本:

《李文恭公全集》

《李文恭公遗集》

《李文恭公诗文集》

《李星沅日记选录》

《李文恭公诗文集》

《李文恭公奏议》

《李文恭公文集》

母 郭润玉(1797—1838),字昭华,号笙愉,别号壶山女士。湘潭人。嘉庆十九年进士、酃县知县郭汪灿女。郭润玉与其姑祖母郭步蕴、姑母郭友兰、郭佩兰,姐姐郭漱玉,皆有诗名,并称“湘潭郭氏闺秀”。选编《湘潭郭氏闺秀集》、郭润玉著有《簪花阁遗稿》 一卷、《梧笙馆联吟初辑》二卷(与丈夫李星沅合著)。《湘潭郭氏闺秀集八卷》。

兄弟姊妹

[编辑]

长姊 李楣(1819-1883)适 何庆涵(何绍基之长子),有《浣月楼遗诗》二卷

长兄 李杭(1821-1848)清 道光廿四年(1844)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著有《小芋香馆诗赋》十二卷

仲兄 李概(1824-1881)监生

四弟 李榛(1840-)监生

五弟 李梡(1850-1886)县学附生

[编辑]

长子 李辅燿 (1848-1916)出嗣长兄李杭.清 光绪丙子科乡试(1876)副榜第一名,由内阁中书官至杭嘉湖道,宁绍台道, 曾署浙江都转盬运使司

次子 李辅焯 (1858-1873)监生

[编辑]

长孙 李相钧(1866-1923)监生. 江苏补用知县. 翻译家李青崖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三个火枪手),李丹(悲惨世界)之父.

仲孙 李相纶(1888-1959)辅焯嗣子.河南补用知县.书法家.

三孙 李相慈(1900-1974)主事衔.银行家."长沙芋园翰墨珍闻"

"留得春风属后生"书作者李崧峻之父 .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李桓.《宝韦斋类稿》,一百卷
  2. ^ 2.0 2.1 2.2 2.3 李桓. 《国朝耆献类征》七百二十卷
  3. ^ 李桓. 《宝韦斋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