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福建/地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行政區劃

[編輯]

福建河流

[編輯]

閩江: 閩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南流入東海。幹流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佔福建全省面積的50%以上。南平以上為上游,南平至水口為中游,水口以下為下游。閩江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198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在中國主要河流中占第十二位,而年平均流量卻佔全國第七位。流域面積比閩江大11倍多的黃河,水量卻只及閩江的92%。

閩江上游有三支:北源建溪,中源富屯溪,南源沙溪。三大溪流蜿蜒於武夷山和戴雲山兩大山脈之間,最後在南平附近相會。上游水系發達,流域面積佔整個閩江流域的70%,水量佔整個閩江水量的75%。從流域面積和水量來看,建溪為3個源流之首,沙溪最小。閩江上游地區森林特別茂密,有」綠色金庫」之稱,因此含沙量與年輸沙量都比中下游少得多。由於三大溪流多發源於1000米以上的武夷山,而南平海拔僅70米,故河床坡度很大,水流湍急,險灘星羅棋布,建溪就有「上下三十六灘,灘灘都是鬼門關」的說法。

中游也稱劍溪,這裏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以上升運動為主,河流下切作用明顯,故河谷主要為河曲型的峽谷。兩岸峭壁挺拔,奇峰對峙。江中岩石裸露,暗礁起伏。有名的秤鈞灘、剪刀灘就在這裏。雨季一到,上游三大支流的來水進入峽谷區,河水猛漲;枯季來水少,水位顯著下降,故年內水位差可達10~20米,使中游成為閩江水位變幅最大的河段。劍溪在樟湖坂接納了尤溪,在水口接納了古田溪,這兩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均比上游的三大溪流為小,水量也較少。

閩江下游坡降變小,江面開闊,河水流速減緩,竹岐以下又受潮水頂托作用,沉積作用顯著,沙洲,邊灘發育。在福州附近,閩江被橫亙江心的南台島分為南港(烏龍江)和北港(馬頭江)兩支,南港水量較北港大,並有支流大漳溪匯入,但河道曲折而寬淺,泥沙淤積嚴重;北港比較平直狹深,主流線較穩定,故航行之利大於南港。兩港在馬尾附近匯合折向東北入海。

閩江幹流與支流,由於受地質構造的影響,往往垂直相交,例如3條上源與劍溪在南平呈十字交會,南平正好處在十字中心,所以閩江水系是典型的格子狀水系。

總的說來,閩江流域地形多為中山丘陵,地勢起伏較大,因而河床坡度也較陡,灘多流急,不利航行。新中國成立初期閩江下游也只能通航20噸的小船,後來通過對幹流100多處險灘的整治,炸去了礁石,安設了航標,現在80噸的貨輪已能日夜暢通無阻。

閩江水量大,落差也大,水力資源豐富。但是新中國成立前基本上沒有開發,國民黨政府曾想開發古山溪,於1948年成立「古田溪水電工程處」,然而工程毫無進展。新中國成立後,首先對古田溪進行梯級開發,興建了容量為25萬千瓦的水電站,同時在上游各支流又陸續興建了不少中小型水電站。隨着閩江流域工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閩江豐富的水利資源一定會得到更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福建水庫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