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
建瓯市 | |
---|---|
县级市 | |
![]() | |
![]() 建瓯市 | |
![]() 福建省南平市的地理位置 | |
坐标:27°02′N 118°19′E / 27.033°N 118.317°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福建省南平市 |
設立 | 192年(设县) 1992年(撤县设市) |
政府駐地 | 瓯宁路68号 |
下级行政区 | |
政府 | |
• 市委书记 | 周靖 |
• 市长 | 吴伟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434,451人 |
• 城镇 | 226,100人 |
• 户籍 | 528,357人 |
語言 | |
• 母语(方言) | 闽北语建瓯话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郵政編碼 | 353100 |
電話區號 | 599 |
車輛號牌 | 闽H |
行政区划代码 | 350783 |
国内生产总值(2024年) | ¥324.8亿 |
網站 | www |
![]() |
建瓯市(閩北語:[kuiŋ33 ɪ54 tsʰi44][2],羅馬字:Gṳ̿ing-é-chī,漢字:建甌市),雅称芝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南平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福建省的中部偏北,武夷山脉之东南,鹫峰山脉西北侧,闽江上游。古称建州,曾是殷国和闽国的首都。
建瓯市人口约45万,是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区,以汉族为主,亦有畲族和苗族等中國少数民族,通行闽北语建瓯话。建瓯市面积達4,233.13平方千米,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市政府駐甌寧街道。
历史沿革
[编辑]西周之前,属于七闽地,为蛮荒,史书记载甚少。战国末年,越国为楚国所灭,越国宗室四处逃散,其中一支迁入闽地,自称闽越王。其王无诸在今建瓯溪南覆船山下建立行宫。[來源請求]
秦废无诸闽越王号,置闽中郡,治东冶地,降无诸为郡长。西汉高祖五年,因為无诸带兵佐汉击楚,立下功勋,刘邦复立无诸为闽越王。武帝元鼎六年,平东越王叛,次年汉以闽越民风强悍,强行迁徙闽越王族平民于江淮,闽越族逐渐没落并同化于汉。闽地空虚,于东冶旧地设一侯官驻军镇之,远属会稽南部都尉管辖。昭帝时因闽越遗民相聚渐多,立冶县。东汉初属改冶县为东冶县,设会稽东部都尉(后移浙江东安,只留都尉属下的一员侯官镇守东冶县[3])。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会稽太守孙策攻打侯官,废会稽东部都尉侯官,并上表奏请于会稽南部分侯官北地设立建安县(今建瓯)、南平、汉兴(今浦城)三县,寓意建安年间、南方平定、汉室复兴,连同侯官县为福建最早正式设立的四县。
建安八年(203年),孫權令贺齐进兵建安,平定建安、汉兴、南平三县叛乱。战后,会稽南部都尉设府于建安县,析建安县桐乡设建平县(今建阳),连同闽地原建安、南平、汉兴、侯官四县同属会稽南部都尉。建安县开始成为全闽地经济政治中心。
三国吴景帝时,因人口日益繁多,析建安县校乡设邵武县,绥安(今泰宁、建宁县),将乐县等等。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撤销侯官侯孙亮的封地,并于建安县新设建安郡,改南部都尉为建安郡太守,下辖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吴兴(今浦城)、东平、将乐、邵武、绥安(今泰宁、建宁)、南平、侯官(今福州)、东安(今同安、南安)十县,基本囊括福建全境。并成为孙吴最大造船基地之一。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治侯官县(今福州),于晋安郡新设八县。南朝陈文帝永定元年(557年)合建安、晋安两郡为闽州,治侯官县(今福州)。天嘉三年(562年)晋安郡陈宝应拥兵自立,攻建安郡城,建安郡太守萧乾拼死抵抗,不为所制。陈文天嘉八年(567年)陈军入闽援建安,剿陈宝应,复建安郡,攻晋安郡,全复闽地。光大二年(568年)改为丰州,建安郡属之。光大年间析晋安郡地设南安郡,治今南安县丰州镇。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将地方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开皇九年(589年)隋军南征攻陈,于建安郡遭重创,日久城破,屠建安县城,闽地入隋。开皇九年平陈厚,废晋安、建安、南安三郡,改丰州为泉州,州治闽县(今福州)。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闽州为建安郡,治闽县(今福州),原建安郡城(今建瓯)为属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州治闽县。高祖武德四年(618年),迁建州州治于建安县,辖建安(今建瓯)、闽县(今福州)、唐兴(今浦城)、建阳、将乐、绥城(今建宁,泰宁)六县。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辖闽县、侯官、长乐、连江、长溪5县。武德八年(625年),建州建阳县并入建安县。
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建州绥城并入邵武县。后复置沙县、将乐县、建阳县,同属建州。垂拱二年(689年),析泉州(今福州)南部分新设漳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今福州)为闽州,而新设泉州于闽南。开元十三年(725年),因闽州西北有福山,改称福州都督府。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各取福州、建州(州衙驻今建瓯)首字,设置福建经略使,闽地始有福建之称。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主。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王审知之子建州刺史王延政受封富沙王,此后与闽主互攻不已。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定国号为大殷,945年复改为闽,以建州(今建瓯)为首都,辖福建全境福、建、泉、漳、汀、镛(今将乐)、镡(今延平)七州。

南唐保大四年(945年),南唐军队进攻闽国,破建州城,劫掠一空,并迁闽国皇族于金陵。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下辖建安(今建瓯)、闽县(今福州)、浦城、将乐、建阳、松源(新设,今松溪)、建宁、归化八县。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平南唐,复称建州。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割邵武、归化、建宁三县新设邵武军。端拱元年(988年),于建安县设建宁军节度使,统辖闽北部西部七县。淳化五年(994年),于建州崇安场新设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咸平三年(1000年),割建安县五里、关隶镇新设关隶县(今政和县)。
治平三年(1066年),于建安县分置瓯宁县,治建安县宁远门侧,与建宁节度军、建州、建安县四级政府同城而治。此时建宁军辖建安、建阳、浦城、松溪、崇安(今武夷山)、瓯宁、关隶(今政和)七县。熙宁三年(1070年)将瓯宁县并入建安县。元祐四年(1089年)又分置瓯宁县。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建州叶浓叛乱,建州治所往北逃迁建阳县。旋复。建炎四年(1130年),建州范汝为起义,建州治所更远迁崇安县。绍兴二年(1132年),韩世忠率兵攻建州,并欲屠城,李纲救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升原藩国建州为建宁府,为闽境第一府。辖境相当今福建北部建瓯以北建溪流域和周宁,寿宁两县。至此福建设有建宁府,福、泉、漳、汀、南剑(今南平)五州,邵武、兴化二州。统称福建为“八闽”,而建宁府为八闽首府,八闽上郡。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建宁府黄华头陀军起义抗元。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82年),马可·波罗过建宁府。明景泰六年(1455年),封建宁府朱熹九世孙世袭翰林五经博士,敕建博士府于朱子祠左。
清顺治五年(1648年戊子),清军攻建宁府城,伐明宗室郧西王朱常湖。不久城破,屠城,全城人口幸存不过百。城池基本被夷为平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宁府群众爆发反对西方列强的“建宁教案”。
民国二年(1913年),撤消建宁府,全省分为建安道、厦门道、闽海道、漳汀道四道。将原建宁府建安、瓯宁两县合并为建瓯县。1926年,于建瓯县成立闽北第一个共产党支部。1927年,成立中共闽北临委,为中共福建省委前身。1940年,劃建瓯县第一大镇水吉镇设水吉县,后水吉县并入建阳县。1940-1949年,设第一行政督察区驻建瓯,辖闽北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革的混乱行政区划调整后,于闽北设”第一地区(行政公署)“,公署驻建瓯,后搬迁至建阳,与闽中地区·南平的”第三行署“合并,行署改驻南平;代管闽北五县五市,建瓯为代管市之一。1992年,撤县改市 ,设立建瓯市,定位县级市。
地理
[编辑]建瓯北邻建阳区,南接延平区、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部为丘陵谷地,多峡谷盆地。东南部为中山山地,西部为低山山地,北部为中低山地。
語言
[编辑]建瓯话作为汉语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其实词的语法表现方面,不论是词形、词义、或是词的语法特点等等,跟普通话都有很多的一致性。然而,既是方言,就必然体现出它跟普通话的差异性。建瓯话是闽北語的一个分支,因此,它的实词特点,跟闽語其他姐妹语言--闽东語(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語(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中語(以永安话为代表)等,存在着比普通话更多的一致性。但是,既作为一个闽语分支独立存在,它在实词特点方面,跟闽语其他姐妹方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闽北语自身的特点。
行政区划
[编辑]建安街道、通济街道、瓯宁街道、芝山街道、徐墩镇、吉阳镇、房道镇、南雅镇、迪口镇、小桥镇、玉山镇、东游镇、东峰镇、小松镇、顺阳乡、水源乡、川石乡和龙村乡。
人口
[编辑]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建瓯市常住人口为434451人。[5]
气候
[编辑]建瓯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摄氏度,降雨量1600-1800毫米,日照1612小时,无霜期286天。
建瓯(平均數據1991–2020 極端數據1981–201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8.8 (83.8) |
32.4 (90.3) |
33.8 (92.8) |
35.3 (95.5) |
37.3 (99.1) |
38.0 (100.4) |
41.7 (107.1) |
41.7 (107.1) |
39.1 (102.4) |
37.1 (98.8) |
33.2 (91.8) |
27.9 (82.2) |
41.7 (107.1) |
平均高温 °C(°F) | 14.1 (57.4) |
16.6 (61.9) |
19.7 (67.5) |
25.1 (77.2) |
28.8 (83.8) |
31.3 (88.3) |
34.9 (94.8) |
34.5 (94.1) |
31.6 (88.9) |
27.2 (81.0) |
21.7 (71.1) |
16.0 (60.8) |
25.1 (77.2) |
日均气温 °C(°F) | 8.9 (48.0) |
11.1 (52.0) |
14.2 (57.6) |
19.3 (66.7) |
23.2 (73.8) |
26.1 (79.0) |
28.7 (83.7) |
28.2 (82.8) |
25.6 (78.1) |
20.8 (69.4) |
15.6 (60.1) |
10.2 (50.4) |
19.3 (66.8) |
平均低温 °C(°F) | 5.6 (42.1) |
7.6 (45.7) |
10.7 (51.3) |
15.4 (59.7) |
19.4 (66.9) |
22.5 (72.5) |
24.2 (75.6) |
24.1 (75.4) |
21.5 (70.7) |
16.6 (61.9) |
11.8 (53.2) |
6.6 (43.9) |
15.5 (59.9) |
历史最低温 °C(°F) | −5.0 (23.0) |
−4.0 (24.8) |
−3.2 (26.2) |
3.7 (38.7) |
9.5 (49.1) |
13.7 (56.7) |
19.9 (67.8) |
18.0 (64.4) |
12.8 (55.0) |
4.0 (39.2) |
−1.8 (28.8) |
−7.2 (19.0) |
−7.2 (19.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72.6 (2.86) |
106.1 (4.18) |
217.4 (8.56) |
194.4 (7.65) |
257.5 (10.14) |
336.3 (13.24) |
139.7 (5.50) |
147.3 (5.80) |
92.7 (3.65) |
55.9 (2.20) |
72.1 (2.84) |
63.2 (2.49) |
1,755.2 (69.11) |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 12.5 | 13.5 | 18.4 | 16.9 | 17.9 | 17.8 | 11.9 | 13.6 | 9.5 | 7.6 | 8.7 | 9.6 | 157.9 |
平均相對濕度(%) | 82 | 82 | 82 | 80 | 81 | 83 | 77 | 78 | 78 | 77 | 82 | 81 | 80 |
月均日照時數 | 86.4 | 89.8 | 93.6 | 115.2 | 133.4 | 132.6 | 236.7 | 216.2 | 183.5 | 169.0 | 121.5 | 111.2 | 1,689.1 |
可照百分比 | 26 | 28 | 25 | 30 | 32 | 32 | 56 | 54 | 50 | 48 | 38 | 35 | 38 |
数据来源: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6][7] |
交通
[编辑]
- 铁路:
峰福铁路,设建瓯站、
京台高速铁路,设建瓯西站、
衢宁铁路,设建瓯东站
- 公路:
205国道、
237国道、
204省道、
303省道、
京台高速、
长深高速
- 机场:
建瓯大洲飞机场(现已废弃)
- 码头:通济门码头(现已废弃)
物产
[编辑]金属矿主要有铁 、铜、铅、锌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煤、白云石、石英石、叶蜡石、硅灰石、滑石等。
建瓯市的主要农产品包括北苑御茶、乌龙茶、锥栗(建瓯锥栗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柑橘、白莲、毛竹及竹笋等。其毛竹林面积124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
风景名胜
[编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瓯东岳庙
-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建瓯文庙(建宁府孔庙)、建瓯通仙门、北苑凿字岩石刻、中共闽北临时特委旧址
- 建瓯市文物保护单位:城南光孝寺、小松镇李园村报恩寺、小松镇大庙村文昌阁、玉山镇榧村大圣庙、通济门等
- 归宗岩
-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 辰山
特色小吃
[编辑]民间艺术
[编辑]建瓯市的建瓯挑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歐唱曲子。
民俗技艺
[编辑]建瓯市的弓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教育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瓯”字读“ɪ”,实际发音比“e”嘴略闭,听起来有点像“ei”。
- ^ 建置沿革.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 ^ 行政区划搜索:建瓯市.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 ^ 中國: 福建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23 June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5 September 2018) (中文(简体)).
- ^ 中国气象数据网.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23 June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4 April 2023)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编辑]新頭銜 | 殷国首都 943年3月或4月-945年2月或3月 |
繼任者: 无 (改称闽国) |
前任者: 長樂府 |
閩国首都 945年2月或3月-10月2日 |
繼任者: 无 (政权灭亡) |
引用错误:<ref>
标签中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