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棱昌江之戰
支棱昌江之戰 | |||||||
---|---|---|---|---|---|---|---|
藍山起義的一部分 | |||||||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柳昇 † 梁銘 † 沐晟 崔聚 † 黃福(被俘) 李慶 † |
黎察 劉仁澍 陳榴 范問 黎文安 黎魁 阮理 黎文零 丁列 黎受 陳元扞 Lê Lỗng Phạm Văn Liêu | ||||||
兵力 | |||||||
《藍山實錄》:20萬人 《大越史記全書》:柳昇率兵10萬人、沐晟率兵5萬人 《欽定越史綱目》:柳昇沐晟率步兵10萬、馬兵2萬 《明實錄》:柳昇沐晟率兵7萬人、後增兵4萬5千2百人,共11萬5千2百人 | 35萬 | ||||||
傷亡與損失 | |||||||
3萬被俘、7萬被殺 | 無 |
支棱昌江之戰(越南語:Trận Chi Lăng – Xương Giang/陣支棱 – 昌江)是越南反抗明朝統治的藍山起義中的一場重要的戰役,發生在宣德二年(1427年)。
背景
[編輯]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交趾總兵成山侯王通在崒洞祝洞之戰中大敗,便私下與黎利媾和,將軍隊撤離到清化以北。黎利依王通的要求同意其撤軍,立陳暠為王,自稱衛國公,遣使向明朝求封。然而,王通在安南土官梁汝笏、杜維忠、陳封的勸說下放棄了這個念頭,加固各地的城池,並派人回中國求救。黎利得知後大怒,斷絕來往,並派黎國興攻打刁鷂(今北寧省嘉林縣)、市橋(武江縣),鄭可、黎犬攻打三江城(今白鶴縣),黎察、黎受攻打昌江城(在諒江),陳榴、黎杯攻打丘溫城,將這些城池相繼攻破。隨後黎利進兵進兵菩提津,派鄭可、丁禮、黎極、李篆攻打東關城(今河內市)。
宣德元年(1426年)十二月,明軍在安南大敗的消息傳至北京,明宣宗大驚,遂以安遠侯柳昇為征虜副將軍,充總兵官,保定伯梁銘為左副總兵,都督崔聚為右參將,尚書李慶贊軍務,從各省召集兵馬剿捕蠻寇,自廣西攻坡壘關(今中越邊境友誼關);另派黔國公沐晟、興安伯徐亨為左副總兵、新寧伯譚忠為右副總兵,自雲南攻打梨花關。[1][2]
明軍數量
[編輯]- 南北二京諸衛、中都留守司、武昌護衛、湖廣、江西、福建、浙江、山東、河南、廣東、廣西、貴州都司、福建行都司及南直隸諸衛官軍,總七萬人 (宣德元年十二月)
- 武昌護衛官軍一千人 (宣德二年三月增調)
- 成都護衛一千二百人 (宣德二年三月增調)
- 南京原下西洋精銳官軍一萬人 (宣德二年三月增調)
- 中都留守司、湖廣、浙江、河南、山東、廣東、福建、江西、雲南、四川、都司並福建四川行都司官軍三萬三千人 (宣德二年三月增調)
戰役
[編輯]宣德二年(1427年)九月,黎利探知明軍援兵大舉來襲後,下令堅壁清野,將安南與明朝邊境一帶的居民全部遷移到別的地方去[5]。接著黎利又向諸將說「賊(明軍)素輕我,謂我國人性怯,久畏賊威,聞大軍來,我當驚怖。況以強凌弱,以眾勝寡,乃事之常。賊不能論其彼已勝負之形,識其時運徃復之機。且救急之兵當,以疾速爲貴,賊必倂日兼行。兵法所謂『五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今柳昇之來,途路遼遠,人必疲勞。吾以逸待勞,蔑不勝矣」,隨即派遣黎察、劉仁澍、黎冷、丁列、黎受帶兵一萬、戰象五隻設伏於支棱關(在今諒山省),又派阮理、黎文安帶兵三萬馳援。另一方面,派范文巧、鄭可守衛梨花關,堅守不出戰。
柳昇兵至坡壘關時,藍山軍守將陳榴主動撤退。隨後,在明軍的進兵中,陳榴相繼放棄了數個關口,最後逃往支棱。黎利派人獻降書,請求立陳暠為王以求罷兵和解。柳昇不予理會,不拆封並直接送交明廷。九月十八日,柳昇追擊至支棱關。黎察派陳榴出戰,佯敗而逃。連日的戰勝使柳昇頗為得意,認為戰勝十分容易,決定輕騎追擊。郎中史安、主事陳鏞認為這是黎利的詭計。病重的李慶亦親自起床相勸,但柳昇不聽。
二十日,明軍追擊至倒馬坡,柳昇率百餘名騎兵先過橋,隨後橋斷裂,主力無法通過。藍山軍伏兵四起。柳昇及其所率的騎兵先鋒的馬蹄陷入了泥濘之中,柳升中毒鏢死,其餘兵馬被藍山軍全部殺死。明軍因主將陣亡而大亂,被黎察、陳榴追擊,斬首一萬餘級。阮理、黎文安的援軍亦到,兩路夾擊,大破明軍。二十五日,在馬鞍山隘斬殺病重的梁銘。二十八日,李慶兵敗自殺,藍山軍繳獲馬疋、驢、牛、軍資噐械等不可勝數。
十月,黃福與崔聚率殘兵向昌江城(在諒江)撤退,途中遇上黎察的追擊,藍山軍驅象以助勢,明軍於是大亂奔散,但無人投降。崔聚逃至昌江城下時,發現城池已經被陳元扞奪取,只得在田間建立城寨自衛。十月十五日,黎利派陳元扞切斷其糧道,又派范問、黎魁、阮熾率軍以鐵突三千人、象四隻圍攻,大破之。越南史料聲稱斬首五萬人、俘虜三萬人,俘虜黃福、崔聚,再繳獲戰噐、馬疋、金銀幣帛不可勝計。
同月,明軍另一路援兵已經抵達交址水尾縣,黎利派人一路阻擋,沐晟決定督造兵船再繼續前進。此時黎利釋放被俘的明軍指揮使一人將柳昇的印信送交沐晟軍中,在清水河的沐晟得知後率軍撤退。根據越南史料,沐晟在撤退期間受到鄭可的追擊被斬首一萬餘人,俘虜人馬各千餘;而明朝史料《明實錄》未有記載具體傷亡,但也承認「晟等不奮勵前進為交址聲援,乃引兵退回,遂為賊所乘殺傷,官軍拋棄鎧仗,賊勢愈橫...」[6]。
戰後
[編輯]黎利戰後向東關城的明軍大肆陳列繳獲的征虜副將軍雙虎紐、兩臺銀印、戰噐、旗皷、軍籍和俘虜等,明軍一開始還不相信兩路援軍已經戰敗,直到看見被俘虜的黃福、崔聚才震懾恐慌。[7]黎利隨後釋放黃福回東關城,並命令諸將大造木柵、攻城車等戰噐,圍困東關城。[8]王通得知柳昇戰敗,決定賫書講和,並與黎利舉行東關會誓,承認其對安南的統治地位,隨後撤軍回國。
參考資料
[編輯]- ^ 《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三):「乙酉,以成山侯王通等奏交址叛寇猖獗,命太子太傅安遠侯柳升佩征虜副將軍印,充總兵官,保定伯梁銘充左副總兵,都督崔聚充右參將,率官軍往交址會合總兵官黔國公沐晟等軍馬,剿捕蠻寇。所領官軍及交址各衛官軍、土軍、土民悉聽節制。」
- ^ 《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三):「命太傅黔國公沐晟佩征南將軍印充總兵官,興安伯徐亨充左副總兵,新寧伯譚忠充右副總兵,統率官軍往交址會合總兵官安遠侯柳升等剿捕蠻寇。」
- ^ 《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三):「敕調 南北二京諸衛、中都留守司、武昌護衛、湖廣、江西、福建、浙江、山東、河南、廣東、廣西、貴州都司、福建行都司及南直隸諸衛官軍,從安遠侯柳升等統領。成都護衛、四川、雲南都司,四川行都司官軍從黔國公沐晟等統領,總七萬員名往征交址...」
- ^ 《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二十六):「敕再調武昌護衛官軍一千人、成都護衛一千二百人、南京原下西洋精銳官軍一萬人、中都留守司湖廣浙江河南山東廣東福建江西雲南四川都司並福建四川行都司官軍三萬三千人,從安遠侯柳升、黔國公沐晟等征交址。」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令諒江、北江、三帶、宣光、㱕化遠徙軍民妻子,以避援兵之至。」
- ^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三)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令通事鄧孝祿將崔聚、黃福並所俘獲人及征虜副將軍雙虎紐、兩臺銀印、戰噐、旗皷、軍籍等物示東都城。時明人見所送獲昌江噐械,及聞兩路救兵,東関、至靈二城俱已覆敗,而心尚疑惑,未有盡信,猶且閉城拒守。至是見獲福、聚等震懾,不敢復動。」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令諸將僃木柵戰噐,圍東關城...點閲諸軍攻城車戰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