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棱昌江之战
支棱昌江之战 | |||||||
---|---|---|---|---|---|---|---|
蓝山起义的一部分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柳昇 † 梁铭 † 沐晟 崔聚 † 黄福(被俘) 李庆 † |
黎察 刘仁澍 陈榴 范问 黎文安 黎魁 阮理 黎文零 丁列 黎受 陈元扞 Lê Lỗng Phạm Văn Liêu | ||||||
兵力 | |||||||
《蓝山实录》:20万人 《大越史记全书》:柳昇率兵10万人、沐晟率兵5万人 《钦定越史纲目》:柳昇沐晟率步兵10万、马兵2万 《明实录》:柳昇沐晟率兵7万人、后增兵4万5千2百人,共11万5千2百人 | 35万 | ||||||
伤亡与损失 | |||||||
3万被俘、7万被杀 | 无 |
支棱昌江之战(越南语:Trận Chi Lăng – Xương Giang/陣支棱 – 昌江)是越南反抗明朝统治的蓝山起义中的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宣德二年(1427年)。
背景
[编辑]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交趾总兵成山侯王通在崒洞祝洞之战中大败,便私下与黎利媾和,将军队撤离到清化以北。黎利依王通的要求同意其撤军,立陈暠为王,自称卫国公,遣使向明朝求封。然而,王通在安南土官梁汝笏、杜维忠、陈封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念头,加固各地的城池,并派人回中国求救。黎利得知后大怒,断绝来往,并派黎国兴攻打刁鹞(今北宁省嘉林县)、市桥(武江县),郑可、黎犬攻打三江城(今白鹤县),黎察、黎受攻打昌江城(在谅江),陈榴、黎杯攻打丘温城,将这些城池相继攻破。随后黎利进兵进兵菩提津,派郑可、丁礼、黎极、李篆攻打东关城(今河内市)。
宣德元年(1426年)十二月,明军在安南大败的消息传至北京,明宣宗大惊,遂以安远侯柳昇为征虏副将军,充总兵官,保定伯梁铭为左副总兵,都督崔聚为右参将,尚书李庆赞军务,从各省召集兵马剿捕蛮寇,自广西攻坡垒关(今中越边境友谊关);另派黔国公沐晟、兴安伯徐亨为左副总兵、新宁伯谭忠为右副总兵,自云南攻打梨花关。[1][2]
明军数量
[编辑]- 南北二京诸卫、中都留守司、武昌护卫、湖广、江西、福建、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广西、贵州都司、福建行都司及南直隶诸卫官军,总七万人 (宣德元年十二月)
- 武昌护卫官军一千人 (宣德二年三月增调)
- 成都护卫一千二百人 (宣德二年三月增调)
- 南京原下西洋精锐官军一万人 (宣德二年三月增调)
- 中都留守司、湖广、浙江、河南、山东、广东、福建、江西、云南、四川、都司并福建四川行都司官军三万三千人 (宣德二年三月增调)
战役
[编辑]宣德二年(1427年)九月,黎利探知明军援兵大举来袭后,下令坚壁清野,将安南与明朝边境一带的居民全部迁移到别的地方去[5]。接著黎利又向诸将说“贼(明军)素轻我,谓我国人性怯,久畏贼威,闻大军来,我当惊怖。况以强凌弱,以众胜寡,乃事之常。贼不能论其彼已胜负之形,识其时运往复之机。且救急之兵当,以疾速为贵,贼必并日兼行。兵法所谓‘五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今柳昇之来,途路辽远,人必疲劳。吾以逸待劳,蔑不胜矣”,随即派遣黎察、刘仁澍、黎冷、丁列、黎受带兵一万、战象五只设伏于支棱关(在今谅山省),又派阮理、黎文安带兵三万驰援。另一方面,派范文巧、郑可守卫梨花关,坚守不出战。
柳昇兵至坡垒关时,蓝山军守将陈榴主动撤退。随后,在明军的进兵中,陈榴相继放弃了数个关口,最后逃往支棱。黎利派人献降书,请求立陈暠为王以求罢兵和解。柳昇不予理会,不拆封并直接送交明廷。九月十八日,柳昇追击至支棱关。黎察派陈榴出战,佯败而逃。连日的战胜使柳昇颇为得意,认为战胜十分容易,决定轻骑追击。郎中史安、主事陈镛认为这是黎利的诡计。病重的李庆亦亲自起床相劝,但柳昇不听。
二十日,明军追击至倒马坡,柳昇率百余名骑兵先过桥,随后桥断裂,主力无法通过。蓝山军伏兵四起。柳昇及其所率的骑兵先锋的马蹄陷入了泥泞之中,柳升中毒镖死,其馀兵马被蓝山军全部杀死。明军因主将阵亡而大乱,被黎察、陈榴追击,斩首一万余级。阮理、黎文安的援军亦到,两路夹击,大破明军。二十五日,在马鞍山隘斩杀病重的梁铭。二十八日,李庆兵败自杀,蓝山军缴获马疋、驴、牛、军资噐械等不可胜数。
十月,黄福与崔聚率残兵向昌江城(在谅江)撤退,途中遇上黎察的追击,蓝山军驱象以助势,明军于是大乱奔散,但无人投降。崔聚逃至昌江城下时,发现城池已经被陈元扞夺取,只得在田间建立城寨自卫。十月十五日,黎利派陈元扞切断其粮道,又派范问、黎魁、阮炽率军以铁突三千人、象四只围攻,大破之。越南史料声称斩首五万人、俘虏三万人,俘虏黄福、崔聚,再缴获战噐、马疋、金银币帛不可胜计。
同月,明军另一路援兵已经抵达交址水尾县,黎利派人一路阻挡,沐晟决定督造兵船再继续前进。此时黎利释放被俘的明军指挥使一人将柳昇的印信送交沐晟军中,在清水河的沐晟得知后率军撤退。根据越南史料,沐晟在撤退期间受到郑可的追击被斩首一万余人,俘虏人马各千馀;而明朝史料《明实录》未有记载具体伤亡,但也承认“晟等不奋励前进为交址声援,乃引兵退回,遂为贼所乘杀伤,官军抛弃铠仗,贼势愈横...”[6]。
战后
[编辑]黎利战后向东关城的明军大肆陈列缴获的征虏副将军双虎纽、两台银印、战噐、旗鼓、军籍和俘虏等,明军一开始还不相信两路援军已经战败,直到看见被俘虏的黄福、崔聚才震慑恐慌。[7]黎利随后释放黄福回东关城,并命令诸将大造木栅、攻城车等战噐,围困东关城。[8]王通得知柳昇战败,决定赍书讲和,并与黎利举行东关会誓,承认其对安南的统治地位,随后撤军回国。
参考资料
[编辑]-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乙酉,以成山侯王通等奏交址叛寇猖獗,命太子太傅安远侯柳升佩征虏副将军印,充总兵官,保定伯梁铭充左副总兵,都督崔聚充右参将,率官军往交址会合总兵官黔国公沐晟等军马,剿捕蛮寇。所领官军及交址各卫官军、土军、土民悉听节制。”
-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命太傅黔国公沐晟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兴安伯徐亨充左副总兵,新宁伯谭忠充右副总兵,统率官军往交址会合总兵官安远侯柳升等剿捕蛮寇。”
-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敕调 南北二京诸卫、中都留守司、武昌护卫、湖广、江西、福建、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广西、贵州都司、福建行都司及南直隶诸卫官军,从安远侯柳升等统领。成都护卫、四川、云南都司,四川行都司官军从黔国公沐晟等统领,总七万员名往征交址...”
-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六):“敕再调武昌护卫官军一千人、成都护卫一千二百人、南京原下西洋精锐官军一万人、中都留守司湖广浙江河南山东广东福建江西云南四川都司并福建四川行都司官军三万三千人,从安远侯柳升、黔国公沐晟等征交址。”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令谅江、北江、三带、宣光、㱕化远徙军民妻子,以避援兵之至。”
-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三)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令通事邓孝禄将崔聚、黄福并所俘获人及征虏副将军双虎纽、两台银印、战噐、旗鼓、军籍等物示东都城。时明人见所送获昌江噐械,及闻两路救兵,东関、至灵二城俱已覆败,而心尚疑惑,未有尽信,犹且闭城拒守。至是见获福、聚等震慑,不敢复动。”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令诸将僃木栅战噐,围东关城...点阅诸军攻城车战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