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壽
山壽 (越南語:Sơn Thọ),明朝內官,生卒年不詳。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明成祖曾委任他領千騎由槍桿嶺出雲州,會同武成侯王聦偵探虜兵軍情[1]。永樂十六年(1418年),山壽開始出現在越南史籍中,《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山壽在交址負責督兵鎮壓當地叛亂期間,他擒獲了一隻背上有斑紋的白象,並把白象當成祥瑞呈獻給明成祖。[2]永樂二十年(1422年),藍山起義的黎利在這年陷入困境,當時黎利軍「屢經多難,軍士疲勞,欲得休息,皆勸帝與賊和親」,被明軍圍困在靈山的黎利決定向山壽、交址參將榮昌伯陳智等偽降示好[3],山壽等人因而錯誤判斷放虎歸山,結果給了黎利寶貴的喘息之機。隔年(1423年)四月,山壽還派人以牛馬魚塩、榖種農噐贈送給黎利,黎利也以金銀財物回禮,隨後山壽又釋放被陳智扣留的使者黎臻。[4][5]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駕崩,黎利假裝向明廷請降[6],山壽力勸剛即位的明仁宗對黎利採取安撫政策,並企圖以清化府知府的官職招安黎利[7],黎利認為「敵使誑我,我因其敵間而用之,此其時也」,因而派人和山壽繼續虛與委蛇,觀其軍情虛實[8][9]。同年,黎利率軍進取乂安,山壽和陳智出兵對陣,結果兩次中伏大敗,只能收餘卒走還乂安城[10]。
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交趾總兵成山侯王通兵分三路進攻黎利,山壽和馬騏負責其中一路,從仁睦橋而出,結果在三羅橋中伏大敗,而崒洞祝洞之戰也以慘敗告終。[11][12]十二月,明朝在交趾的統治形勢嚴重惡化,黎利領兵進攻交州府東關城(今越南河內市),王通、山壽等屢戰屢敗,於是派人和黎利議和拖延時間,黎利察覺他們的用意,設伏在東都城四周,結果又成功襲殺明軍三千餘人,馬五百餘匹。[13]後來,隨著柳昇在支棱昌江之戰覆軍隕將,王通和山壽決議談和歸國[14],山壽於是和馬騏一起成為黎利軍的人質[15],直到明軍出城再無威脅後,黎利又給糧草於山壽、黃福領之,隨後山壽隨明軍還國(《明史》和《明實錄》記水路[16][17],《大越史記全書》記陸路還國[18])。宣德三年(1428年)四月,山壽和王通等回京,隨後被文武官員交章彈劾「違命擅與賊和」、「棄城旋師」[19],勛貴百官同鞫後定下山壽「庇護叛賊」的罪名,下詔獄及籍沒家產[20]。
註釋与参考资料
[编辑]- ^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四十三):「遣中官山壽等,率騎兵由槍桿嶺出雲州,北行與武成侯王聦等會兵覘虜兵。各齎一月糧,每三十里置馬五匹,以備馳報。」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內官太監山壽督領軍民圍靖安三峙,得白象一隻,背上有斑音班紋,以銀鞍蓋之,差都督江浩送燕京,以爲禎祥,內外諸司表賀。」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時屢經多難,軍士疲勞,欲得休息,皆勸帝與賊和親。帝不得已,遂以賊將山壽、馬騏、陳智等佯爲和好,以安眾心。遣親臣黎運、黎臻等行成。」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癸卯明永樂二十一年夏四月十四日,帝復領眾回藍山。明參將陳智,內官山壽等多遺牛馬魚塩及榖種農噐以誘之。帝亦遣臻等以金銀報,而潛爲之僃。」
- ^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十三):「適山壽以招撫來,乃歸黎臻等以求和。」
- ^ 《大明仁宗昭皇帝實錄》(卷四):「賊之偽頭目範仰等已率男女千六百人來降,黎利雖稱率男女四百八十余人來降降,而止於清化府俄樂縣不出,且聞仍造軍器不已」
- ^ 《大明仁宗昭皇帝實錄》(卷四):「鎮守交址中官山壽齎敕諭交址頭目黎利,敕曰:爾本良善,久秉歸向之誠,但有司失於撫綏,致懷疑畏,潛遁山林,未遂素志。今大赦之後,盡洗前過,鹹與更新,特遣人齎敕諭爾,授爾清化府知府,撫一郡之民,宜即就職,以副朕推誠待人之意。蓋壽於上前力言,利與已相孚,今往諭之必來歸。上曰:賦狡詐非爾所知,或為所紿,則賊勢日滋,不易制也。壽叩頭言:如臣諭而彼不來,臣當萬死。遂降是敕。」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會明帝初立,使內官山壽以詭詞諭帝。帝知其意,曰:「敵使誑我,我因其敵間而用之,此其時也。」遂復通徃來,覘其虛實,以圖襲乂安。壽等知其計不行,又絶使信徃來。」
- ^ 《罪惟錄》:「遣中官山寿赦黎利为清化知府,咨复反...」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陳智、山壽收其餘卒,走還乂安城。帝乘勝長驅,三日直抵城下。智等入城固守。」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六日,明王通等率新舊兵十萬人,分三道擊我軍。王通由丘溫過西陽橋,屯古所渡,造浮橋以濟師。方政出自安決橋,屯沙堆橋,山壽、馬騏出自仁睦橋,屯青威橋,列營連亙數十里,旌旗蔽野,鎧仗輝空,自謂一舉可擒。黎篆、黎秘等伏兵象於古覧原,以遊兵致師擊壽、騏營,佯走。明人追之,過三羅橋畔水田泥淖,伏兵起橫陣擊之。賊陷於淖,斬首千余級,長驅至仁睦橋。僵屍數十里,擒五百餘人。」
- ^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十九):「行在兵部奏交址為事官方政等征剿黎利,而安平伯李安、都指揮於瓚、謝鳳、薛聚、朱廣、陳封等臨陣先退,政敗績。」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帝親督將士,日夜擊東都城。明王通、山壽等隨戦隨敗,心沮氣䘮,計窮援絶,勢日窮蹙,乃遣人賫書乞和...通等信之,相與簧惑,復生異心,增築複壘,掘壕設籖,以爲偷生之計。陽言和好,隂𢙇異圖,潛使數十軰,賫蠟丸書,間行乞援。帝獲之,惡其反覆,乃於東関城外四傍隂設伏兵,候賊出入,虜獲賊哨三千餘人,馬五百餘匹。自是明人閉城不出,來使遂絶。」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明總兵王通,內官山壽遣夏千戶賫書講和,請開㱕路,許之。仍遺以土宜海錯。」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固廌審知虛實,專主和議,帝從之,仍命諸軍解圍以退。於是明以山壽、馬騏出菩提營爲質於帝。帝亦令司徒思齊及黎仁澍入東關城爲質於明,卒成和約。」
- ^ 《明史》:「诏未至,通已弃交阯,由陆路还广西,中官山寿、马骐及三司守令由水路还钦州。」
- ^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三十四):「交址總兵官成山侯王通等,既與黎利盟,又聽利以陳暠表入奏。是日,通不俟朝命,遂率師出交址,由陸路還。廣西太監山壽與陳智等由水路還欽州...」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乃命水路給船五百艘,方政、馬騏領之。陸路給粮草,山壽、黄福領之。」
- ^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三十四):「戊申,交址總兵官成山侯王通等還至京師,文武群臣劾奏通及都督馬瑛,為事官陳智、李安、方政布,政使弋謙等,內官山壽、馬騏等,違命擅與賊和,棄城旋師之罪。上命公侯伯、行在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同鞫之。」
- ^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三十四):「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奏,王通、陳智、馬瑛、方政、弋謙等,上違朝命,擅與賊和,棄城來歸,山壽庇護叛賊,馬騏激變一方,皆已伏罪,冥置重典。命悉下錦衣衛獄,法司又奏通等於律,皆應籍沒其家,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