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寿
生平
[编辑]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明成祖曾委任他领千骑由枪杆岭出云州,会同武成侯王聪侦探虏兵军情[1]。永乐十六年(1418年),山寿开始出现在越南史籍中,《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山寿在交阯负责督兵镇压当地叛乱期间,他擒获了一只背上有斑纹的白象,并把白象当成祥瑞呈献给明成祖[2]。永乐二十年(1422年),蓝山起义的黎利在这年陷入困境,当时黎利军“屡经多难,军士疲劳,欲得休息,皆劝帝与贼和亲”,被明军围困在灵山的黎利决定向山寿、交阯参将荣昌伯陈智等伪降示好[3],山寿等人因而错误判断放虎归山,结果给黎利宝贵的喘息之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四月,山寿还派人以牛马鱼盐、谷种农器赠送给黎利,黎利亦以金银财物回礼,随后山寿又释放被陈智扣留的使者黎臻[4][5]。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驾崩,黎利假装向明廷请降[6],山寿力劝刚即位的明仁宗对黎利采取安抚政策,并企图以清化府知府的官职招安黎利[7],黎利认为“敌使诳我,我因其敌间而用之,此其时也”,因而派人和山寿继续虚与委蛇,观其军情虚实[8][9]。同年,黎利率军进取乂安,山寿和陈智出兵对阵,结果两次中伏大败,只能收余卒返回乂安城固守[10]。
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交阯总兵成山侯王通兵分三路进攻黎利,山寿和马骐负责其中一路,从仁睦桥而出,结果在三罗桥中伏大败,而崒洞祝洞之战亦以惨败告终[11][12]。十二月,明朝在交阯的统治形势严重恶化,黎利领兵进攻交州府东关城(今越南河内市),王通、山寿等屡战屡败,于是派人和黎利议和拖延时间,黎利察觉他们的用意,设伏在东都城四周,结果再成功袭杀明军三千余人,马五百余匹[13]。后来,随着柳升在支棱昌江之战覆军陨将,王通和山寿决议谈和归国[14],山寿于是和马骐一起成为黎利军的人质[15],直到明军出城再无威胁后,黎利又给粮草于山寿、黄福领之,随后山寿随明军还国(《明史》和《明实录》记水路[16][17],《大越史记全书》记陆路还国[18])。宣德三年(1428年)四月,山寿和王通等回京,随后被文武官员交章弹劾“违命擅与贼和”、“弃城旋师”[19],勋贵百官同鞫后定下山寿“庇护叛贼”的罪名,下诏狱及籍没家产[20]。
注释与参考资料
[编辑]- ^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四十三):“遣中官山寿等,率骑兵由枪杆岭出云州,北行与武成侯王聪等会兵觇虏兵。各赍一月粮,每三十里置马五匹,以备驰报。”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内官太监山寿督领军民围靖安三峙,得白象一只,背上有斑音班纹,以银鞍盖之,差都督江浩送燕京,以为祯祥,内外诸司表贺。”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时屡经多难,军士疲劳,欲得休息,皆劝帝与贼和亲。帝不得已,遂以贼将山寿、马骐、陈智等佯为和好,以安众心。遣亲臣黎运、黎臻等行成。”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癸卯明永乐二十一年夏四月十四日,帝复领众回蓝山。明参将陈智,内官山寿等多遗牛马鱼盐及谷种农器以诱之。帝亦遣臻等以金银报,而潜为之备。”
-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十三):“适山寿以招抚来,乃归黎臻等以求和。”
- ^ 《大明仁宗昭皇帝实录》(卷四):“贼之伪头目范仰等已率男女千六百人来降,黎利虽称率男女四百八十余人来降降,而止于清化府俄乐县不出,且闻仍造军器不已”
- ^ 《大明仁宗昭皇帝实录》(卷四):“镇守交阯中官山寿赍敕谕交址头目黎利,敕曰:尔本良善,久秉归向之诚,但有司失于抚绥,致怀疑畏,潜遁山林,未遂素志。今大赦之后,尽洗前过,咸与更新,特遣人赍敕谕尔,授尔清化府知府,抚一郡之民,宜即就职,以副朕推诚待人之意。盖寿于上前力言,利与已相孚,今往谕之必来归。上曰:赋狡诈非尔所知,或为所绐,则贼势日滋,不易制也。寿叩头言:如臣谕而彼不来,臣当万死。遂降是敕。”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会明帝初立,使内官山寿以诡词谕帝。帝知其意,曰:“敌使诳我,我因其敌间而用之,此其时也。”遂复通往来,觇其虚实,以图袭乂安。寿等知其计不行,又绝使信往来。”
- ^ 《罪惟录》:“遣中官山寿赦黎利为清化知府,咨复反...”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陈智、山寿收其余卒,走还乂安城。帝乘胜长驱,三日直抵城下。智等入城固守。”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六日,明王通等率新旧兵十万人,分三道击我军。王通由丘温过西阳桥,屯古所渡,造浮桥以济师。方政出自安决桥,屯沙堆桥,山寿、马骐出自仁睦桥,屯青威桥,列营连亘数十里,旌旗蔽野,铠仗辉空,自谓一举可擒。黎篆、黎秘等伏兵象于古览原,以游兵致师击寿、骐营,佯走。明人追之,过三罗桥畔水田泥淖,伏兵起横阵击之。贼陷于淖,斩首千余级,长驱至仁睦桥。僵尸数十里,擒五百余人。”
-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十九):“行在兵部奏交阯为事官方政等征剿黎利,而安平伯李安、都指挥于瓒、谢凤、薛聚、朱广、陈封等临阵先退,政败绩。”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帝亲督将士,日夜击东都城。明王通、山寿等随战随败,心沮气丧,计穷援绝,势日穷蹙,乃遣人赍书乞和...通等信之,相与簧惑,复生异心,增筑复垒,掘壕设签,以为偷生之计。阳言和好,阴怀异图,潜使数十辈,赍蜡丸书,间行乞援。帝获之,恶其反复,乃于东关城外四傍阴设伏兵,候贼出入,虏获贼哨三千余人,马五百余匹。自是明人闭城不出,来使遂绝。”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明总兵王通,内官山寿遣夏千户赍书讲和,请开归路,许之。仍遗以土宜海错。”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固廌审知虚实,专主和议,帝从之,仍命诸军解围以退。于是明以山寿、马骐出菩提营为质于帝。帝亦令司徒思齐及黎仁澍入东关城为质于明,卒成和约。”
- ^ 《明史》:“诏未至,通已弃交阯,由陆路还广西,中官山寿、马骐及三司守令由水路还钦州。”
-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交阯总兵官成山侯王通等,既与黎利盟,又听利以陈暠表入奏。是日,通不俟朝命,遂率师出交阯,由陆路还。广西太监山寿与陈智等由水路还钦州。”
- ^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乃命水路给船五百艘,方政、马骐领之。陆路给粮草,山寿、黄福领之。”
-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戊申,交阯总兵官成山侯王通等还至京师,文武群臣劾奏通及都督马瑛,为事官陈智、李安、方政,布政使弋谦等,内官山寿、马骐等,违命擅与贼和,弃城旋师之罪。上命公侯伯、行在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同鞫之。”
-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奏,王通、陈智、马瑛、方政、弋谦等,上违朝命,擅与贼和,弃城来归,山寿庇护叛贼,马骐激变一方,皆已伏罪,冥置重典。命悉下锦衣卫狱,法司又奏通等于律,皆应籍没其家,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