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 (皇帝)
莫里斯 | |||||||||
---|---|---|---|---|---|---|---|---|---|
![]() 皇帝莫里斯的索利都斯金币 | |||||||||
![]() | |||||||||
统治 | 582年8月13日–602年11月27日 (20年106天) | ||||||||
前任 | 提比略二世 | ||||||||
继任 | 福卡斯 | ||||||||
共治皇帝 | 狄奥多西斯(590年–602年) | ||||||||
凯撒 | 582年8月5日-8月13日 | ||||||||
出生 | 莫里西斯 539年 ![]() | ||||||||
逝世 | 602年11月27日(63岁)![]() | ||||||||
安葬 | |||||||||
配偶 | 君斯坦丁娜 | ||||||||
子嗣 | 狄奥多西斯 提比略 | ||||||||
| |||||||||
朝代 | 查士丁尼王朝 | ||||||||
父亲 | 保罗 | ||||||||
宗教信仰 | 迦克墩基督教 |
莫里西斯(拉丁语:Mauricius;古希腊语:Μαυρίκιος,罗马化:Maurikios;539年—602年11月27日),通称莫里斯,是一位东罗马帝国皇帝(582年-602年在位),也是查士丁尼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莫里斯是一位成功的将军,因而被前任皇帝提比略二世选为继承人和养子。602年莫里斯在军队哗变及激怒首都民众后被推翻,他和他的全家都被杀死。福卡斯被推举为新皇帝,查士丁尼王朝宣告结束。
生平
[编辑]早年生活
[编辑]莫里斯于539年出生于卡帕多西亚的阿拉比苏斯。他的父亲是保罗。他有一个哥哥彼得,还有两个姊妹,塞奥克蒂斯塔和戈尔迪亚,后来成为将军腓力比库斯的妻子。[2]据记载,他的母语是希腊语,这与阿纳斯塔修斯一世以来的历任皇帝不同。[3]当代东罗马文献称他为卡帕多西亚人。[2][4]8世纪末伦巴第作家保罗执事称他是第一位“来自希腊人种”的东罗马皇帝。[5][6]学者埃瓦格里乌斯在莫里斯统治时期撰文称,他的血统可以追溯到古罗马,这或许是事实,或许是奉承。[2]后来的传说称他是亚美尼亚人[7],但历史学家安东尼·卡尔德利斯反对这一说法的真实性。[8]
莫里斯最初以公证人的身份来到君士坦丁堡,担任宫廷卫队指挥官提比略的秘书。574年,提比略被时任皇帝查士丁二世封为凯撒(继承人)后,莫里斯被任命为宫廷卫队指挥官的继任者。[9]
波斯战争与登基为帝
[编辑]577年末,尽管完全缺乏军事经验,莫里斯还是被任命为东方军事统帅,实际上就是帝国东部军队的总司令。他接替查士丁尼将军,参与了与萨珊波斯帝国的持续战争。大约在同一时间,他被擢升为“贵族”,这是帝国的高级荣誉头衔,只有少数人能拥有。[10]
578年,美索不达米亚的休战协定结束,战争的焦点转移到了这条战线。在波斯军队袭击美索不达米亚之后,莫里斯在底格里斯河两岸发动了进攻,攻占了阿弗蒙要塞,并洗劫了辛加拉。波斯君主霍斯劳一世于579年寻求和平,但在达成协议前去世,其继任者霍尔木兹四世(579-590年在位)中断了谈判。[11]580年,东罗马的阿拉伯盟友伽珊尼德王国战胜了波斯的阿拉伯盟友拉赫姆王国,东罗马的攻击再次深入底格里斯河以东。大约在这个时候,未来的霍斯劳二世被任命负责亚美尼亚局势,他成功说服大多数叛军领袖重新效忠萨珊王朝,尽管伊比利亚王国仍然效忠于东罗马。[12]
隔年,在蒙希尔三世率领的伽珊尼德军队的支持下,莫里斯发动了一场雄心勃勃的战役,目标是波斯帝国首都泰西封。联军在舰队的护卫下沿着幼发拉底河向南推进。军队攻占了阿纳萨要塞,继续前进,直至抵达美索不达米亚中部泰西封附近的贝特阿拉迈耶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幼发拉底河上的桥梁已被波斯军队摧毁。[13]
为了回应莫里斯的进军,萨珊波斯将军阿达尔马罕奉命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作战,威胁东罗马军队的补给线。[14]阿达尔马罕洗劫了奥斯若恩,并成功攻下了其首府埃德萨。随后,他率军向幼发拉底河上的卡利尼库姆进军。由于进军泰西封的可能性破灭,莫里斯被迫撤退。撤退对疲惫的军队来说非常艰难,莫里斯和蒙希尔互相指责远征失败。然而,他们合作迫使阿达尔马罕撤退,并在卡利尼库姆击败了他。[15]
双方的互相指责并未就此平息。尽管蒙希尔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他在先前的战役中仍被莫里斯指控叛国。莫里斯声称蒙希尔向波斯人透露了帝国的计划,波斯人随后摧毁了幼发拉底河上的桥梁。编年史家约翰·以弗所明确指出,这一说法纯属谎言,因为东罗马进攻泰西封的意图对波斯指挥官来说一定一清二楚。[16][17]
莫里斯和蒙希尔都致函时任皇帝提比略二世,后者试图调解两人关系。莫里斯亲自前往君士坦丁堡,说服提比略相信蒙希尔有罪。[16]叛国罪的指控几乎被现代历史学家普遍驳斥;伊尔凡·沙希德认为,这可能更多地与莫里斯对这位经验丰富、军事上卓有成就的阿拉伯统治者的厌恶有关。罗马人对“野蛮人”和据称天生叛逆的阿拉伯人的惯常不信任,以及蒙希尔坚定的基督一性论信仰,加剧了这种不信任感。[18]隔年,蒙希尔因涉嫌叛国而被东罗马逮捕,这引发了东罗马和伽珊尼德之间的战争(东罗马很快就镇压了他们),并标志着伽珊尼德王国覆灭的开始。[19]
582年6月,莫里斯在君士坦丁娜附近对阿达尔马罕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阿达尔马罕侥幸逃脱,而他的同僚塔姆霍斯劳则阵亡。[20][21]同月,皇帝提比略二世病倒,不久后便驾崩了。在这种状态下,提比略最初指定了两位继承人,每人将娶他的一个女儿。莫里斯与君士坦丁娜订婚,而与前任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有血缘关系的日耳曼努斯则与卡里托结婚。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该计划旨在将帝国一分为二,莫里斯获得东部省份,日耳曼努斯获得西部省份。[22]

8月5日,提比略弥留之际,文职、军事和教会要员都在等待他的继任者。他随后选择了莫里斯并封莫里斯为凯撒,之后他便改名为“提比略”。尼基乌的约翰和宣信者狄奥法内斯写道,日耳曼努斯也在同一时间被拥立为凯撒。然而在582年8月11日,在提比略签署的一项法令中,只有莫里斯被记录为凯撒。[23]根据尼基乌的约翰的说法,日耳曼努斯曾是提比略最看好的皇位候选人,但他出于谦卑而拒绝了。[24]莫里斯不久后于8月13日加冕为皇帝。[25][26]据报道,提比略曾准备就此事发表讲话,但此时他已虚弱无力。帝国的高级司法官为他演讲。演讲宣布莫里斯为奥古斯都,成为皇位的唯一继承人。582年8月14日,提比略驾崩。莫里斯成为唯一的皇帝,并于秋季与君士坦丁娜结婚。[27]
加冕后不久,他在君士坦丁娜战役中取得的优势就化为乌有,因为他的继任者、东部军事统帅约翰·米斯塔孔在尼姆菲奥斯河被波斯将军卡尔达里甘击败。[28]情况十分艰难[29]:莫里斯统治一个破产的帝国[30]、而帝国持续与波斯交战、向阿瓦尔人缴纳极高的进贡,每年8万索利都斯金币[31]、还有巴尔干各省正遭到斯拉夫人的彻底蹂躏。[32]
莫里斯只好继续与波斯人作战。586年,他的军队在达拉南部的索拉雄战役中击败了波斯军队。588年,未领军饷的东罗马士兵哗变,反对他们的新任指挥官普里斯库斯,这似乎为萨珊波斯提供了突破的机会,但叛变者们自己击退了波斯军队随后的攻势。[33]同年晚些时候,他们在殉教者城前取得了重大胜利。波斯指挥官马鲁札斯阵亡,几名波斯领导人和其他3000名战俘被俘,只有1000名幸存者抵达尼西比斯避难。东罗马人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包括波斯军旗,并将它们连同马鲁扎斯的首级一起送给了君士坦丁堡的莫里斯。
590年,帕提亚兄弟维斯塔姆和温杜伊推翻了霍尔木兹四世,并拥立后者的儿子,霍斯劳二世王子为新王。前波斯总司令巴赫拉姆·楚宾反叛了霍尔木兹四世(589–591年萨珊王朝内战),夺取了王位并击败了霍斯劳二世。霍斯劳二世和两位帕提亚人逃往东罗马宫廷。尽管元老院一致反对,莫里斯还是率领3.5万大军帮助霍斯劳二世重夺王位。591年,在约翰·米斯塔孔和纳尔塞斯将军的率领下,东罗马-波斯联军在布拉拉松战役于甘扎克附近击败了巴赫拉姆·楚宾的军队。这场胜利是决定性的;莫里斯最终以霍斯劳二世的重新登基为战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34][35]

随后,霍斯劳被莫里斯皇帝收养,以巩固他们的联盟。收养仪式透过“武装收养”(adoptio per arma)进行,通常情况下,收养者会被认定为基督徒。[36]然而,东罗马的主教们“尽管竭尽全力”,却未能使霍斯劳皈依基督教。[36]霍斯劳将亚美尼亚西部直至凡湖和塞凡湖的地区割让给帝国,作为对莫里斯的奖励,其中包括殉教者城、提格拉诺克特、曼齐克特、阿尼和埃里温等大城市。莫里斯的条约为帝国东部领土的疆域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新的“永久和平”期间,由于免除了对波斯人的进贡,帝国节省了数百万索利都斯。[37]
巴尔干战争
[编辑]
阿瓦尔人于568年抵达喀尔巴阡盆地。他们几乎立即对帝国在多瑙河防御的色米姆发动了进攻,但被击退。随后,他们派遣1万名科特里古尔匈人入侵罗马的达尔马提亚行省。[38]随后,帝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巩固,每年向他们支付8万索利都斯。579年,由于国库空虚,提比略二世停止了支付。[39]
阿瓦尔人再次围攻色米姆作为报复。[40]该城于约581年陷落。攻占色米姆后,阿瓦尔人要求每年支付10万索利都斯。[31]遭到拒绝后,他们利用这座战略要地作为作战基地,攻打多瑙河沿岸几座防御薄弱的堡垒,并开始劫掠巴尔干半岛北部和东部地区。[32]斯拉夫人从580年代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定居。[29][40]
584年,斯拉夫人的迁徙威胁到首都;586年,阿瓦尔人围攻塞萨洛尼基,斯拉夫人则迁徙到伯罗奔尼撒半岛。[41]591年,莫里斯在结束了与波斯的战争后,便将精力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他发动了数次针对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的战役。592年,他的军队从阿瓦尔人手中夺回了辛吉杜努姆(今贝尔格莱德)。593年,他的总司令军事统帅普里斯库斯在多瑙河以南击败了斯拉夫人、阿瓦尔人和格皮德人。同年,他渡过多瑙河进入今瓦拉几亚,继续他的连胜。 594年,莫里斯用他经验不足的弟弟彼得取代了普里斯库斯。彼得尽管最初屡屡受挫,但在瓦拉几亚再次取得了胜利。普里斯库斯此时指挥着另一支位于上游的军队,并于595年再次击败了阿瓦尔人。阿瓦尔人如今只敢在外围进攻,两年后才在达尔马提亚发动攻势。同年,帝国与阿瓦尔可汗伯颜一世缔结了和平条约,允许东罗马人派遣远征军进入瓦拉几亚。[42]
598年,莫里斯撕毁条约,允许在阿瓦尔人本土发动报复性攻势。599年和601年,东罗马军队对阿瓦尔人和格皮德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602年,斯拉夫人在瓦拉几亚惨败。东罗马军队如今再次能够守住多瑙河边界防线。同时,莫里斯正计划利用亚美尼亚移民重新安置巴尔干半岛饱受摧残的地区。他还计划进一步发动针对阿瓦尔汗国的战役,要么摧毁他们,要么迫使他们臣服。[43][44]
内政
[编辑]

在西部领土,莫里斯将意大利半岛境内受到威胁的帝国领地组织成拉文纳总督区代替意大利大区。晚期罗马的行政体系明确区分了民事和军事职位,主要是为了减少权力过大的行省总督叛乱的可能性。584年,莫里斯设立了总督职位,该职位将禁卫军长官的最高民事权力与军事统帅的军事权力相结合,并享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不受君士坦丁堡的管辖。总督区成功地减缓了伦巴第人在意大利的进攻。591年,他又在北非设立了阿非利加总督区代替阿非利加大区,并沿袭了类似的模式。[45]
597年,病重的莫里斯写下了遗嘱,其中描述了他对治理帝国的构想。他的长子狄奥多西斯将在君士坦丁堡统治东部行省;他的次子提比略将在罗马统治西部总督区。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他打算让他的小儿子分别在亚历山大、迦太基和安提阿统治帝国。他的目标是维护帝国的统一;这个理念与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相当相似。然而,莫里斯的死阻止了这些计划的实现。[45]
在宗教问题上,莫里斯对基督一性论持宽容态度,尽管他支持迦克墩公会议。他与教宗额我略一世就后者保卫罗马抵抗伦巴第人的问题发生了冲突。[46][47]
莫里斯巩固帝国的努力缓慢而稳定地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在与波斯缔结和平之后。他最初的声望在他统治期间似乎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他的财政政策。588年,他宣布将军饷削减四分之一,导致波斯前线军队发生严重兵变。他拒绝支付599或600镑的小额赎金来释放被阿瓦尔人俘虏的12,000名东罗马士兵,并将这些囚犯杀死。[48]
被推翻和死亡
[编辑]602年秋,莫里斯下令军队在多瑙河对岸的斯克拉文领地过冬,希望利用先前战役的胜利,对外敌保持压制。[49]疲惫不堪的军队哗变反抗皇帝,要求允许返回冬季营地。然而,莫里斯屡次命令他的军队发动新的攻势。[a]军队勃然大怒,支持军官福卡斯为领袖,并向君士坦丁堡进军。他们要求莫里斯退位,并宣布其子狄奥多西斯或狄奥多西岳父日耳曼努斯为继承人。[51]作为回应,莫里斯招募了君士坦丁堡竞技场派系和将军科门蒂奥卢斯来保卫君堡狄奥多西城墙。11月21日,日耳曼努斯被莫里斯指控叛国,他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寻求庇护。这彻底激怒了民众,君士坦丁堡爆发反对莫里斯的暴乱,皇帝带着家人于11月22日深夜乘战船离开君士坦丁堡,前往尼科米底亚。[52]狄奥多西被派上岸,指示他向波斯帝国寻求支持,但有消息称他从未到达目的地。[53]据史家狄奥菲拉克特·西莫卡塔记载,日耳曼努斯曾试图夺取皇位,但失败后,他向福卡斯表示敬意,因福卡斯已成为最受支持的皇帝候选人。[54]
602年11月23日,福卡斯在希布多蒙加冕为皇帝,两天后,在众人的一致支持下进入君士坦丁堡。[55][56]他的军队俘虏了莫里斯及其剩余的家人,并将他们带到迦克墩的尤特罗皮乌斯港。[48]莫里斯于602年11月27日在尤特罗皮乌斯港被处死。[57]被废黜的莫里斯被迫目睹自己的五个小儿子被处决,随后自己也被斩首。[58]关于狄奥多西是否成功逃脱存在争议。波斯王霍斯劳二世利用这次政变及其恩人被谋杀作为借口,再次对帝国发动战争。[48]
君士坦丁娜皇后和她的三个女儿免于处决,并被送往修道院。几年后,君士坦丁娜和她的女儿们在尤特罗皮乌斯港被处决,当时她和日耳曼努斯试图密谋反对福卡斯。莫里斯和君士坦丁娜的全家被安葬在由莫里斯的妹妹戈尔迪亚创建的圣玛玛斯修道院或新蜕变修道院。[27]
家庭关系
[编辑]莫里斯有九个孩子:
- 狄奥多西(583/585年8月4日-602年11月27日之后),根据以弗所的约翰记载,自狄奥多西二世继位以来,他是第一个出生的继承人[59]。587年,他被任命为凯撒(副皇帝),590年3月26日成为共治皇帝。
- 提比略(602年11月27日被福卡斯处死)。
- 彼得鲁斯(602年11月27日被福卡斯处死)
- 保罗斯(602年11月27日被福卡斯处死)
- 查士丁(602年11月27日被福卡斯处死)
- 查士丁尼(602年11月27日被福卡斯处死)
- 阿纳斯塔西亚(卒于605年左右)
- 狄奥克提斯塔(卒于605年左右)
- 克莉奥佩特拉(卒于605年左右)
12世纪的编年史家叙利亚的米海尔和其他东方文献记载,莫里斯有一个女儿名叫米里亚姆/玛丽亚嫁给了霍斯劳二世,但这在任何拜占庭希腊文献中均未提及;她很可能只是个传说。[60]
他的兄弟彼得鲁斯(约550-602年)成为宫殿负责人,与莫里斯同时被杀。彼得鲁斯娶了阿雷奥宾杜斯(约550年生)的女儿阿纳斯塔西娅·埃罗宾达(约570年生),并育有女儿。[61]莫里斯的侄子梅利泰内的多米提安可能是彼得鲁斯的儿子。[62]
注脚
[编辑]- ^ Roger Shaler Bagnall; Klaas Anthony Worp. Chronological Systems of Byzantine Egypt 2nd. Brill. 2004: 261. ISBN 978-9004136540.
The formula is Oxyrhynchite, but our one Mephite and one Arsinoite document also show it. In Oxyrhynchos, Νέος is consistently absent up to 588, with the names in the order Tiberius Mauricius; after that one finds Mauricius Novus Tiberius in almost all examples.
- ^ 2.0 2.1 2.2 Martindale 1992,第855页.
- ^ Treadgold 1997,第227页.
- ^ Kaldellis 2019,第181页.
- ^ Stark 2012,第390页.
- ^ Corradini 2006,第57页 : "Emperor Maurice who is said to be the first emperor "from the race of the Greeks," ex Graecorum genere."
- ^ Kazhdan 1991,第1318页
- ^ Kaldellis 2019,第181–182页.
- ^ Martindale 1992,第856页.
- ^ Martindale 1992,第856–857页.
- ^ Greatrex & Lieu 2002,第160–162页 .
- ^ Greatrex & Lieu 2002,第162–163页
- ^ Shahîd 1995,第413–419页 ; Greatrex & Lieu 2002,第163–165页
- ^ Shahîd 1995,第414页 .
- ^ Shahîd 1995,第416页 ; Greatrex & Lieu 2002,第165页
- ^ 16.0 16.1 Greatrex & Lieu 2002,第164页
- ^ Shahîd 1995,第439–443页
- ^ Shahîd 1995,第444–455页
- ^ Greatrex & Lieu 2002,第163–166页
- ^ Martindale 1992,第859, 1215页
- ^ Greatrex & Lieu 2002,第166页
- ^ Treadgold 1997,第226页.
- ^ Martindale 1992,第529页.
- ^ John, Bishop of Nikiu: Chronicle. Chapter XCV (95), 25–26. 1916 translation by R. H. Charles. [29 Ma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anuary 2011).
- ^ Chronicon Paschale (Olympiad 340)
- ^ Martindale 1992,第859–860页.
- ^ 27.0 27.1 Garland 1999.
- ^ Greatrex & Lieu 2002,第166–167页 .
- ^ 29.0 29.1 Ostrogorsky 1956,第74–75页.
- ^ Norwich 1988,第275页.
- ^ 31.0 31.1 Mitchell 2007,第406页.
- ^ 32.0 32.1 Petersen 2013,第379页.
- ^ Greatrex & Lieu 2002,第170页
- ^ Ostrogorsky 1956,第73页.
- ^ Norwich 1988,第273–274页.
- ^ 36.0 36.1 Payne 2015,第164页.
- ^ Norwich 1988,第273页.
- ^ Petersen 2013,第378页.
- ^ Mitchell 2007,第405页.
- ^ 40.0 40.1 Petersen 2013,第378–379页.
- ^ Norwich 1988,第274页.
- ^ Pohl 2002,第154页.
- ^ Sebeos,第56页.
- ^ Ostrogorsky 1956,第75页.
- ^ 45.0 45.1 Ostrogorsky 1956,第74页.
- ^
Fortescuen, Adrian. Maurice. 天主教百科全书 10.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1.
- ^ Ostrogorsky 1956,第76页.
- ^ 48.0 48.1 48.2 Norwich 1988,第275–278页.
- ^ Whitby 1988,第165页.
- ^ Whitby & Whitby 1986,第217, 219页.
- ^ Martindale 1992,第529页 ; Whitby 1988,第7, 25页 ; Martindale 1992,第531, 1293页 ; Howard-Johnston 2021,第14页
- ^ Whitby & Whitby 1986,第218–224页.
- ^ Howard-Johnston 2021,第16–18页.
- ^ Whitby & Whitby 1986,第224页.
- ^ Whitby 1988,第26页.
- ^ Chronicon Pascale 602
- ^ Martindale 1992,第860. Some sources give 23 November, but, as the Chronicon Paschale (O.345) points out, this was the date of Phocas' coronation.页.
- ^ Norwich 1988,第278页.
- ^ Lynda Garland, "Constantina, Wife of Maurice". [2014-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4).
- ^ Baum (2004), pp. 24–26
- ^ Whitby 1988,第5页.
- ^ Martindale 1992,第411页.
参考资料
[编辑]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本条目包含来自- Bury, John Bagnell.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New York. 1889.
- Charles, R. H. (1916) The Chronicle of John, Bishop of Nikiu: Translated from Zotenberg's Ethiopic Text, Reprinted 2007. Evolution Publishing, ISBN 978-1-889758-87-9. ; also available free online
- Ostrogorski, G;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July 1986)
- Kazhdan, Alexander (编),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19-504652-6
- Martindale, John R.; Jones, A.H.M.; Morris, John, 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 Volume III, AD 527–6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0-521-20160-8
- Shlosser, Franziska E. The Reign of the Emperor Maurikios (582–602). A reassessment (Historical Monographs 14). Athens. 1994.
- Schreiner, Peter. Theophylaktes Simokates: Geschichte. Stuttgart. 1985.
- Christian Settipani, Continuite Gentilice et Continuite Familiale Dans Les Familles Senatoriales Romaines, A L'Epoque Imperiale, Mythe et Realite. Linacre, UK: Prosopographica et Genealogica, 2000. ILL. NYPL ASY (Rome) 03-983.
- Christian Settipani, Continuité gentilice et continuité familiale dans les familles sénatoriales romaines à l'époque impériale: mythe et réalité, Prosopographica et Genealogica vol. 2 (Linacre College, Oxford, 2000), Addenda et Corrigenda
- Treadgold, Warren T.,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8047-2630-2
- Walford, Edward, transl. (1846)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Evagrius: A History of the Church from AD 431 to AD 594, Reprinted 2008. Evolution Publishing, ISBN 978-1-889758-88-6.
- Whitby, Michael, The Emperor Maurice and his Historian – Theophylact Simocatta on Persian and Balkan Warfa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14-01-02], ISBN 0-19-82294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2)
外部链接
[编辑]莫里斯 (皇帝) 出生于:539年逝世于:602年
| ||
---|---|---|
统治者头衔 | ||
前任者: 提比略二世 |
东罗马皇帝 582年—602年 与提比略二世同时在任 (582年) 狄奥多西 (590年—602年) |
继任者: 福卡斯 |
官衔 | ||
前任者: 提比略二世(579年), 此后中断 |
罗马帝国执政(称凯撒) 583年 |
继任者: 中断, 福卡斯(603年) |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
标签或{{efn}}
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
标签或{{notelist}}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