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惭(梵语与巴利语:Āhrīkya),佛教中是指一种不善的心所,字面意义为没有羞耻,没有良心。被列为大不善地法与十缠之一。
无惭是惭(hrī)的反义字,为缺少惭的状态,指没有羞耻心的心态,对于有德者没有崇敬,没有忌惮[1][2]。经常与无愧同时出现。
无惭无愧的根源为无明,会导致邪见邪思维,引发邪语邪业邪命等不善行[3]。
- ^ 《阿毗达摩法蕴足论》卷9:“云何无惭?谓无惭无所惭无别惭、无羞无所羞无别羞、无敬无敬性、无自在无自在性、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总名无惭。”
- ^ 《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卷11:“于诸功德及有德者。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
- ^ 《阿毗达摩法蕴足论》卷11:“复次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无明为前行、无明为幖帜故,起无量种恶不善法,谓无惭无愧等。由无惭无愧故起诸邪见,由邪见故起邪思惟,由邪思惟故起邪语,由邪语故起邪业,由邪业故起邪命,由邪命故起邪勤,由邪勤故起邪念,由邪念故起邪定。此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勤、邪念、邪定,是名无明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