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慚(梵語與巴利語:Āhrīkya),佛教中是指一種不善的心所,字面意義為沒有羞恥,沒有良心。被列為大不善地法與十纏之一。
無慚是慚(hrī)的反義字,為缺少慚的狀態,指沒有羞恥心的心態,對於有德者沒有崇敬,沒有忌憚[1][2]。經常與無愧同時出現。
無慚無愧的根源為無明,會導致邪見邪思維,引發邪語邪業邪命等不善行[3]。
- ^ 《阿毗達摩法蘊足論》卷9:「云何無慚?謂無慚無所慚無別慚、無羞無所羞無別羞、無敬無敬性、無自在無自在性、於自在者無怖畏轉,總名無慚。」
- ^ 《阿毗達摩順正理論》卷11:「於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
- ^ 《阿毗達摩法蘊足論》卷11:「復次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明為前行、無明為幖幟故,起無量種惡不善法,謂無慚無愧等。由無慚無愧故起諸邪見,由邪見故起邪思惟,由邪思惟故起邪語,由邪語故起邪業,由邪業故起邪命,由邪命故起邪勤,由邪勤故起邪念,由邪念故起邪定。此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勤、邪念、邪定,是名無明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