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斯二世

君士坦斯二世 | |||||
---|---|---|---|---|---|
罗马人的皇帝 | |||||
![]() 带有君士坦斯二世头像的索利都斯(金币) | |||||
![]() | |||||
统治 | 641年11月–668年9月15日 (26年9—10个月) | ||||
加冕 | 641年9月 | ||||
前任 | 希拉克略二世 | ||||
继任 | 君士坦丁四世 | ||||
共治皇帝 | 大卫·提比略(641年) 希拉克略(659年–681年) 提比略(659年–681年) 君士坦丁四世(654年–668年) | ||||
出生 | 630年11月7日![]() | ||||
逝世 | 668年7月15日(37岁)![]() | ||||
配偶 | 福斯塔 | ||||
子嗣 | 君士坦丁四世 希拉克略 提比略 | ||||
| |||||
朝代 | 希拉克略王朝 | ||||
父亲 | 君士坦丁三世 | ||||
母亲 | 格雷戈里亚 | ||||
宗教信仰 | 尼西亚基督教 |
希拉克略王朝 |
---|
年表 |
演替 |
君士坦丁(拉丁语:Constantinus;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罗马化:Kōnstantīnos;630年11月7日—668年9月15日),也被称为君士坦斯二世[注 1](希腊语:Κώνστας,罗马化:Kōnstas),绰号大胡子[注 2](希腊语:ὁ Πωγωνᾶτος,罗马化:ho Pōgōnãtos),唐朝史书以此绰号称他为波多力,是一位东罗马帝国皇帝(641年-668年在位)。君士坦斯是最后一位被证实担任执政官的皇帝,于642年就任[9][10],尽管该职位一直存在到利奥六世(886年-912年在位)统治时期。[11]
他的宗教政策是,他在东正教和基督一志论派的争端中保持中间路线,拒绝迫害任何一方,并于648年以君士坦斯敕令禁止讨论耶稣基督的本质。他的统治时期恰逢阿拉伯人(正统哈里发国)在640年代末至660年代入侵,当时入侵的哈里发是欧麦尔·本·赫塔卜、奥斯曼·本·阿凡和穆阿维亚一世。君士坦斯是自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以来第一位访问罗马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在东罗马帝国仍统治罗马期间访问罗马的皇帝。
早年生涯
[编辑]君士坦斯于630年11月7日出生于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父亲是皇帝君士坦丁三世,母亲是格雷戈里亚皇后。[12]君士坦丁三世是皇帝希拉克略的儿子,母亲格雷戈里亚是尼西塔斯的女儿,而尼基塔斯是希拉克略的堂兄。[13]
希拉克略于641年2月去世,君士坦丁三世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希拉克略二世继承了他的皇位,赫拉克洛纳斯是希拉克略与其侄女及第二任妻子玛蒂娜皇后所生。君士坦斯很可能被他的父亲拥立封为凯撒,以便与玛蒂娜及其儿子们争夺王位。[14]君士坦丁三世在位三个月后突然驾崩,留下15岁的希拉克略二世担任皇帝。
641年9月,由于有传言称希拉克略二世和皇太后玛蒂娜毒死了君士坦丁三世,10岁的君士坦斯二世被加冕为共治皇帝。同年晚些时候大约在11月5日,希拉克略最信任的将军之一瓦伦丁废黜了希拉克略二世,君士坦斯二世成为唯一的皇帝。[15]君士坦斯的登基得益于民众对其叔叔希拉克略二世的强烈抗议,以及瓦伦丁率领的军队庇护。尽管这位早熟的皇帝在元老院发表讲话,指责希拉克略二世和玛蒂娜弑父,但他的统治是在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保罗二世领导的元老院摄政下进行的。644年,瓦伦丁试图夺取政权,但未能成功。
皇帝
[编辑]
在君士坦斯统治下,东罗马帝国于642年彻底撤出埃及行省,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644-656年在位)对地中海和爱琴海的岛屿发动了多次攻击。645年,在海军将领曼努埃尔的率领下,东罗马舰队再次占领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人将他誉为解放者,因为正统哈里发国征收了更重的税赋,并且对他们的宗教缺乏尊重。然而,曼努埃尔将他的时间和声望浪费在了掠夺乡村上,最终阿拉伯军队迫使他回国。[16]西部教士对基督一志论的强烈反对,以及阿非利加总督区总督贵族格里高利的叛乱,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后者在与哈里发奥斯曼的阿拉伯军队的战斗中阵亡(穆斯林征服马格里布),该地区一直是哈里发的藩属国,直到第一次伊斯兰内战爆发,帝国统治再次恢复。

君士坦斯试图在东正教和基督一志论之间的教会争端中寻找中间路线,他拒绝迫害任何一方,并于648年颁布敕令(君士坦斯敕令),禁止进一步讨论耶稣基督的本质。自然,这种互利共赢的妥协方案,让少数争论中的激进参与者感到满意。
同时,正统哈里发国的扩张动能有增无减。647年,他们进攻亚美尼亚和卡帕多西亚,并洗劫了凯撒利亚马札卡。[17]同年,他们袭击了阿非利加总督区,并杀死了总督格列高利。[18] 648年,阿拉伯人袭击了弗里吉亚,并于649年首次对克里特岛发动海上远征。650-651年,阿拉伯人对奇里乞亚和伊苏利亚发动大规模攻势,迫使君士坦斯与哈里发奥斯曼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一世进行谈判,穆阿维叶后来成为奥玛亚哈里发国(倭马亚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随后的休战为君士坦斯提供了短暂的喘息机会,使君士坦斯得以守住亚美尼亚西部。

然而654年,穆阿维叶再次发动海上攻击,洗劫了罗德岛。655年,君士坦斯率领舰队在船桅之战中攻打菲尼凯(吕基亚附近)的穆斯林军队,但战败。500艘东罗马战舰在战中被毁,君士坦斯本人也险些丧命。这场海战惨烈至极,皇帝只能与一名手下交换衣服才得以逃脱。[19]据编年史家宣信者狄奥法内斯所述,战前皇帝梦见自己身处塞萨洛尼基;这个梦预示着他将败于阿拉伯人之手,因为“塞萨洛尼基”一词与“thes allo niken”一词相似,后者意为“将胜利给他人(敌人)”。[20]哈里发奥斯曼正准备进攻君士坦丁堡,但他未能实施计划,因为第一次伊斯兰内战于656年爆发。
658年,因伊斯兰内战东部边境压力减轻,君士坦斯击败了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暂时恢复了东罗马对他们的统治,并将部分斯拉夫人重新安置在安纳托利亚(约649年或667年)。659年,他远征东方,利用米底地区反哈里发的叛乱。同年,他与阿拉伯人缔结了和平条约。

现在,君士坦斯可以再次处理教会事务了。教宗玛定一世在649年的拉特兰会议上谴责了基督一志论以及君士坦斯试图阻止关于基督一志论的辩论。皇帝命令拉文纳总督区总督逮捕教宗。奥林匹乌斯总督推卸了这项任务,但他的继任者狄奥多罗一世·卡利奥帕斯于653年逮捕了教宗。教宗玛定一世被带到君士坦丁堡,被判为罪犯,最终被流放到克森尼索,并于655年在那里去世。
君士坦斯越来越担心他的弟弟狄奥多西会将他赶下皇位;因此他迫使狄奥多西出任神职,并于660年将其处死。君士坦斯的儿子君士坦丁、希拉克略和提比略自650年代起就一直作为共治皇帝。然而,由于招致君士坦丁堡市民的仇恨,君士坦斯决定离开首都,迁往西西里的叙拉古。
途中,他在马其顿停留,并在塞萨洛尼基与斯拉夫人作战并取得胜利。之后,在662-663年的冬天,他在雅典扎营。[21]
663年,他从那里继续前往意大利拉文纳总督区。他进攻伦巴第人的贝内文托公国,当时该公国涵盖了意大利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趁贝内文托的伦巴第国王格里莫尔德一世与来自纽斯特里亚的法兰克王国军队交战之际,君士坦斯在塔兰托登陆,围攻卢切拉和贝内文托。然而贝内文托激烈抵抗,君士坦斯撤回那不勒斯。在从贝内文托前往那不勒斯的途中,君士坦斯二世在普尼亚附近被卡普阿伯爵米托拉斯击败。君士坦斯命令他的军队指挥官萨布鲁斯再次进攻伦巴第人,但他在阿韦利诺和萨莱诺之间的福里诺被伦巴第人击败。
663年,君士坦斯访问了罗马12天,他是自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以来第一位皇帝,也是自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以来仅有的两位踏足罗马的东罗马皇帝之一(与约翰五世并列)。他受到了教宗维达(657-672年在位)的隆重接待。尽管与维达关系友好,他还是剥夺了包括万神殿在内的建筑物上的装饰物和青铜,并将其运回君士坦丁堡。666年,他宣布教宗对拉文纳总主教没有管辖权,因为该城是总督区总督的所在地,而总督是教宗的直接代表。他随后在卡拉布里亚和撒丁岛的行动中,进一步剥夺了意大利臣民的财产并要求他们纳贡,这激怒了他的意大利总督区的臣民。
根据历史学家沃伦·崔德戈德的说法,第一批军区是在君士坦斯二世统治时期,即659年至661年间创建的。[22]然而约翰·哈尔顿表示,尽管安纳托利亚各省的军队确实重新分配了,并且可能导致了行政变革,但这种想法并没有“一丝证据”支持。[23]
暗杀与继承人
[编辑]668年7月15日[24][12],他在浴室中被侍从暗杀,要嘛是用桶子[25]砸死,要嘛是用刀刺死。[26]他的儿子君士坦丁继承了他的王位,成为君士坦丁四世。篡位者梅策齐乌斯在西西里岛的短暂篡位很快就被新皇帝镇压。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提到了拂菻(东罗马帝国)派出的几个使团,并将之比喻为大秦(罗马帝国)。[27]据记载,这些使团始于643年,当时国王“波多力” (君士坦斯二世)派遣使者觐见唐太宗,带去了红琉璃和绿宝石等礼物。[27]据报导,其他接触发生在667年、701年,也许还有719年,有时是透过中亚中间人进行的。[28]这些历史也记载,大食(正统哈里发国)派遣他们的指挥官“摩拽伐之”围攻拂菻首都,并迫使拂菻人向他们进贡。[27]
643年,君士坦斯二世使者与唐太宗在唐朝首都长安会面。谈判的主题是丝路货物延误,原因是负责丝路货物安全的西突厥汗国崩溃。为了恢复秩序,唐太宗支持选举乙毗射匮可汗为汗国可汗,并有必要告知东罗马帝国当局,因为东罗马是丝绸之路货物的主要接收国。[29]
注释
[编辑]- ^ 东罗马人自己并不使用统治号,而是被现代历史学家用来指称皇帝。[1]君士坦斯二世最常见的编号是在君士坦斯一世(337年-340年)之后,但有时也被编号为君士坦斯三世,也包括共治皇帝君士坦斯(409年-411年)。[2][3][4]“君士坦斯”是皇帝的昵称,他受洗名为希拉克略(希腊语:Ἡράκλειος,罗马化:Hērákleios),正式以“君士坦丁”之名统治。这一绰号在东罗马文献中确立,并成为现代史学的标准称号。当君士坦丁四世在世时,这一绰号显然广为人知,因为他有时自称“Constantinos Constantos”,即“君士坦斯之子君士坦丁”。[5][6]皇帝也很少被称为君士坦丁三世,这个名字通常是为其父亲希拉克略·君士坦丁保留的。[1][7]
- ^ 有些资料称他为“大胡子君士坦丁”。这个绰号先前归于他的儿子君士坦丁四世,而他的同时代人则称他为“小君士坦丁”。[8]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Foss 2005,第93–94页.
- ^ Biermann 2009,第537页.
- ^ Moosa 2008.
- ^ Widdowson 2009.
- ^ Laurent, V. Notes de titulature byzantine. Échos d'Orient. 1939, 38 (195–196): 355–370. doi:10.3406/rebyz.1939.2941.
- ^ Academia Republicii Populare Romîne (编). Revue roumaine d'histoire: Volume 20. Editions de l'Académie de la République socialiste de Roumanie. 1981: 626.
- ^ Warwick, Wroth. Catalogue of the Imperial Byzantine Coins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gman. 1908: v, 184, 255. ISBN 978-5-87507-093-8.
- ^ Grumel, Venance (1996). "Quel est l'empereur Constantin le nouveau commémoré dans le Synaxaire au 3 septembre?." Analecta Bollandiana 84: 254–260.
- ^ Shahi̇d, I. (1972). The Iranian Factor in Byzantium during the Reign of Heraclius. Dumbarton Oaks Papers 26: 293–320.
- ^ Cameron, A., & Schauer, D. (1982). The Last Consul: Basilius and His Diptych. 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72: 126–145.
- ^ Riedel, Meredith. Leo VI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Byzantine Christian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100. ISBN 9781107053076.
- ^ 12.0 12.1 Grierson 1968,第402页.
- ^ Bury 1889,第vi页.
- ^ Zuckerman, Constantin (2010): "On the title and the office of the Byzantine basileus." Travaux et Mémoires du Centre de recherche d'Histoire et Civilisation de Byzance 16: pp. 869–874. Retrieved 11 June 2022.
- ^ Treadgold, Warren. A Note on Byzantium's Year of the Four Emperors (641)
. Byzantinische Zeitschrift. 1990, 83 (2): 431–433. S2CID 194092611. doi:10.1515/byzs.1990.83.2.431.
- ^ Treadgold, Warren. (1997).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12
- ^ Browning 1992,第45页.
- ^ Pringle 1981,第47页.
- ^ Bennett, Judith M.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11th. McGraw-Hill. 20 January 2010: 70. ISBN 9780073385501.
- ^ "θὲς ἄλλῳ νὶκην", see Bury, John Bagnell (1889), 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Arcadius to Irene, 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 2005, p.290. ISBN 1-4021-8368-2
- ^ Cheetham, Nicolas. Mediaeval Gree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 ^ Treadgold, Warren. Byzantium and Its Army: 284–108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23-25, 72-73.
- ^ Haldon, John. The Empire That Would Not Die: The Paradox of Eastern Roman Survival, 640–74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35. ISBN 978-0-674-08877-1. doi:10.4159/9780674969193.
- ^ Grierson, Philip. The Tombs and Obits of the Byzantine Emperors (337–1042). Dumbarton Oaks Papers. 1962, 16: 49–50. JSTOR 1291157. doi:10.2307/1291157.
- ^ Theophanes the Confessor. The Chronicle of Theophanes Confessor: Byzantine and Near Eastern History, AD 284-813. Cyril A. Mango, Roger Scott, Geoffrey Greatrex.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491. ISBN 0-19-822568-7. OCLC 34704963.
- ^ ODB, "Constans II", p. 496
- ^ 27.0 27.1 27.2 Hirth, Friedrich. Jerome S. Arkenberg , 编. East Asian History Sourcebook: Chinese Accounts of Rome, Byzantium and the Middle East, c. 91 B.C.E. – 1643 C.E.. Fordham.edu. Fordham University. 2000 [1885] [10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September 2014).
- ^ Mutsaers, Inge. Marlia Mundell Mango , 编. Byzantine Trade, 4th–12th Centuries. 2009 [10 September 2016].
- ^ Hutchinson's Story of the Nations. London: Hutchinson & Co. n.d.: 94 (英语).
延伸阅读
[编辑]- Ostrogorsky, George.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6.
- Meyendorff, John. Imperial unity and Christian divisions: The Church 450-680 A.D.. The Church in history 2. Crestwood, NY: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89 [2017-10-03]. ISBN 978-0-88-14105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 Liber Pontificalis
- Paul the Deacon, Historia Langobardorum, Book V
外部链接
[编辑]君士坦斯二世 出生于:630年11月7日逝世于:668年9月15日
| ||
---|---|---|
统治者头衔 | ||
前任者: 赫拉克洛纳斯 |
拜占庭帝国皇帝 641年–668年 与君士坦丁四世同时在任 (654年–685年) 希拉克略 (659年–681年) 提比略 (659年–681年) |
继任者: 君士坦丁四世 |
官衔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希拉克略与老希拉克略
|
东罗马帝国执政官 642年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查士丁尼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