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专题讨论:學校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添加话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专题依照页面评级標準无需评级。
本维基专题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学校专题 (获评专题級不适用重要度
本维基专题属于学校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學校(不含高等院校)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无需评级。

本專題所有頁面,初始都翻譯自英文維基百科,其中部分舉例改為華語圈常見示範,比如紐約大學可能改成北京大學等。S099001留言2020年2月18日 (二) 13:19 (UTC)回复

確認頁面空間條目與學校相關內容是否需建立獨立方針/指引頁

[编辑]

近期編輯的頁面因為傀儡的關係,大多是學校頁面,但zh.wikipedia.org似乎沒有方針/指引頁系統性的提到學校頁面應該如何撰寫

參考en.wikipedia.org的論述Wikipedia:WikiProject_Schools/Article_advice整理成Draft:英文維基百科學校專題編寫建議

想確認這個草稿是否具備被社群編修、討論或投票程序而成為指引的價值,如果頁面沒有成為指引的價值,就依草稿流程等候刪除或者改標題後設置在論述中。--Rastinition留言2022年7月17日 (日) 00:44 (UTC)回复

竊以為當中多數內容和觀點已為一般內容收錄準則所規範,該建議頁面亦為熱心編者之經驗分享和提示,敝人認為主要屬「個人論述」,或可提供有興趣之站友參閱討論。感謝翻譯。--Kriz Ju留言2022年7月17日 (日) 13:07 (UTC)回复
@Rastinition:可參閱WikiProject:學校。--S099001留言2022年7月27日 (三) 13:11 (UTC)回复
已經看到維基專題:學校/條目指引頁面,謝謝--Rastinition留言2022年7月27日 (三) 13:29 (UTC)回复
不知道您有沒有興趣將您撰寫的草稿與學校專題的條目指引論述合併,再送交互助客棧討論。學校類條目如果能有一個專門的指引,會是很棒的一件事,學校條目要不是常常被拿來廣告,就是被不滿的學生上來破壞。--S099001留言2022年7月27日 (三) 15:00 (UTC)回复

问题请教

[编辑]

我目前使用rater小工具对条目进行评级,其列表内只有wikiproject schools,请问能否增加一个类似于重定向的项目使得wikiproject 学校也可以使用呢?--Evesiesta 2022年8月22日 (一) 04:22 (UTC)回复

已建立重定向Template:學校專題Template:WikiProject 學校,要請現在維護User:Chiefwei/rater的維基人協助加入User:Sz-iwbot/rater/aliases.json中。--S099001留言2022年8月24日 (三) 11:58 (UTC)回复
感谢--Evesiesta 2022年8月25日 (四) 14:33 (UTC)回复

學校條目「校友」章節規範

[编辑]

U:雪莉數位批量將學校條目中的校友列表全數刪除並以分類取代。本人不認為這是好的處理方式其一因這類校友分類本來就很多說不齊;其二又回到「列表存廢」中討論到口臭的原因:分類不能顯示條目主題的簡介。故在此資詢社群意見:學校條目中的「校友」章節應如何規範,甚或應否刪除?-某人 2023年4月1日 (六) 08:06 (UTC)回复

CC有類似編輯的U:Newbamboo-某人 2023年4月1日 (六) 08:09 (UTC)回复
至少要限制為必須有條目,但大多數學校條目中的相關簡介就是廣告。--🎋🎍 2023年4月5日 (三) 01:14 (UTC)回复
小弟反對U:雪莉數位將校友列表刪除、改成以分類取代,分類中的人物條目根本不齊全。攻殼機動隊員留言2023年4月5日 (三) 03:55 (UTC)回复
有些人物不具有關注度或是紅鏈 本來就該移除改成分類
而且維基百科不是給你宣傳校友功績的地方--雪莉數位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02:38 (UTC)回复
@攻殼機動隊員@AINH維基百科放上知名校友就是等於廣告宣傳 重點是一些不知名的人物也被放上去
請你理解--雪莉數位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02:39 (UTC)回复
首先如此大規模操作本就應先得到社群同意;其次我並不同意藍連應該移除;第三如我一開首所說分類本來就不齊全--某人 2023年4月6日 (四) 03:00 (UTC)回复
WP:BLPNAME之「未達維基百科條目的關注度」?--西 2023年4月6日 (四) 06:55 (UTC)回复
如果是藍鏈就代表達到關注度了呀。如果藍連也未達關注度就應該把整個條目移除了不是嗎?--某人 2023年4月6日 (四) 07:06 (UTC)回复
分類不齊全的問題,有關注度的條目而未加入分類就加入分類;沒關注度的本來就該刪在校友列表的列項,沒毛病。--西 2023年4月8日 (六) 15:56 (UTC)回复
如我下方所說:最最低標準刪除者也應該在刪校友列表前確保當中藍鏈已經加入校友分類--某人 2023年4月10日 (一) 05:52 (UTC)回复
不齊全定義在哪呢
不就是一些紅鏈不符合維基百科收錄標準的人物而已
如果這樣收錄一堆阿貓阿狗這樣每次有某校某生優秀新聞產生不就要通通放上去--雪莉數位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07:39 (UTC)回复
@Kenny023他也是刪除改分類這麼做的
建議也讓他參與討論--雪莉數位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07:42 (UTC)回复
U:雪莉數位如果您要以分類取代,建議先將這些人物條目寫完整,再來刪除著名校友也不遲。攻殼機動隊員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07:17 (UTC)回复
寫完整定義是??只要那個人物是藍鏈就是完整條目
如果紅鏈代表這個人沒有關注度或是資料不詳不適合收錄維基百科
用校友收錄通常學校官網都會放了
維基百科不是給你宣傳某人的地方--雪莉數位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07:37 (UTC)回复
雪莉數位最最低標準也應該在刪除學校條目的校友列表前確保藍鏈當中已經加入校友分類--某人 2023年4月10日 (一) 05:51 (UTC)回复
為什麽要給沒關注度的阿貓阿狗寫條目?--🎋🎍 2023年4月6日 (四) 15:19 (UTC)回复
我个人的看法,校友列表除非是世界名校比如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国立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可以保留校友列表,其他的学校像什么中国大陆环境下的二本、三本、专科,香港的副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就没有设立校友列表的必要性。--СлаваУкраїні! 2023年4月10日 (一) 00:47 (UTC)回复
另外校友列表所罗列的人物必须具有关注度,否则一律移除。--СлаваУкраїні! 2023年4月10日 (一) 00:48 (UTC)回复
我再打个比方,比如某个专科院校或者颁发副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在其官网上发布的校友名单有40个人,其中有一个人成为了A国的总统,一个人成为了CEO,一个人成为了企业家,但是剩下的37个所谓的校友,均没有关注度。你觉得这样的校友列表,有存在的必要性吗?相反这样的校友列表可能会成为学校的宣传工具。--СлаваУкраїні! 2023年4月10日 (一) 00:53 (UTC)回复
@Fumikas Sagisavas您說的沒有錯--雪莉數位留言2023年4月11日 (二) 05:13 (UTC)回复
如我所說:最最低標準刪除者也應該在刪列表前確保當中藍鏈已經加入校友分類--某人 2023年4月11日 (二) 09:34 (UTC)回复
討論結果建議更新到WP:人物列表,個人傾向不在條目中列出校友列表,只使用分類。--Nostalgiacn留言2023年4月13日 (四) 05:53 (UTC)回复
(!)意見個人認為,如果在學校條目保留《校友列表》的話,應該規定只能收錄符合《維基百科:關注度 (人物)》的人物,其他一概不收錄。📕📙📒📗📘📚📖強烈抗議維基基金會無理封禁中維管理員 2023年4月13日 (四) 06:09 (UTC)回复

请求接受评级

[编辑]

词条名称:天津市南开中学--Jht14留言2023年5月11日 (四) 13:33 (UTC)回复

議題:將(本校)加入防濫用過濾器

[编辑]

用搜尋的方式檢查後,留意到有1250個條目包含本校的文字,可能的原因個人認為包含

  1. 版權問題:完整複製學校官方網站文字後貼上zh.wikipedia.org
  2. 條目私有化:學校將zh.wikipedia.org當成學校官方網站使用
  3. 中立問題:類似WP:地域中心的觀念,像是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的編寫方式(條目中,本校使用達50次,幾乎所有2級標題下都使用)

因為數量過多(1250個),確認社群是否認為需要將本校2字加入防濫用過濾器。另外確認針對WP:單一用途帳號(像是Special:用户贡献/Clever0111)或在廣泛在大量條目插入本校文字或將條目官方網站化(像是Special:用户贡献/Kmbho2018),建議的處理方向有哪些?--Rastinition留言2023年6月23日 (五) 21:55 (UTC)回复

条目空间非自确过滤器警告+标记POV,“阻止”因容易误报而不必。比如國立臺東大學知本校区、張耕淯中一手来源、徐中齊中引用等。也可以仅警告/阻止新增该词超过一定数量。--YFdyh000留言2023年6月25日 (日) 15:26 (UTC)回复
非自確過濾器警告+標記POV可能作用不大,像是對Special:使用者貢獻/Kmbho2018沒有作用,阻止新增該詞超過一定數量可能是不錯的主意。如果與國立臺東大學知本校區相同例子如果不多,設置到例外清單可能也可以。
因為參與發表意見的人不多,如果沒有具體的共識形成,會先以回退及設置侵權模板或純粹警告模板為主要處理方向--Rastinition留言2023年6月25日 (日) 15:49 (UTC)回复

关于中国大陆的高等院校与院系调整相关的校史认定问题

[编辑]

@魔琴今日在东南大学做出两笔编辑,在导言和信息框中否认国立中央大学为其前序学校,并将建立时间改为院系调整时,但并未涉及其他高等院校(包括其他中大衍生校)的校史问题。编辑带来了以下问题:

  • 没有添加可信任来源背书;
  • 条目内容本身的一致性被破坏(与“历史”一节内容不符)。

同时,大陆的高等院校“修史”运动已有二十年,维基社群有必要对各校校史认定做出一致(consistant)的认定。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 是否应以学校本身宣称(一手来源)为主要标准?
  • 是否应当认定院系调整中大多数学校都应视为新成立的学校?
    • 校址能否成为认定继承校史的因素?
    • 校名?
    • 院系?如果可以,需要多大的比重?
    • 以东南大学为例,其校史可以穿透到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应当将建校认定为1902/1903年(按校址)、1914/1915年(南京高师)、1916年(工艺专修科)还是1921年(机械工程系,首个历史能够接续的院系)?
  • 对于类似湖南大学的按校址追溯古典时期办学历史的,应当如何标注?

兹付互助客栈讨论。--DvXg 📬 2024年2月28日 (三) 14:50 (UTC)回复

另外其近日创建了相关的WikiProject:學校/校史清查工作組。虽然纠正“不当宣称”是应有之义,但维基社群自行进行事实认定总是难以摆脱WP:原创研究之嫌。特别的,在并列多个建校时间时加上“(声称)”的附注,而不是直接附上对应办学主体的名称,隐含了编者个人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DvXg 📬 2024年2月28日 (三) 15:03 (UTC)回复
我承认在操作的时候欠妥,而且也无法回避原创研究的问题。类似于1952年院系调整、1927年大学区制等复杂的学校合并拆分问题也很难说得清楚。 ——魔琴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计划 ] 2024年2月28日 (三) 16:25 (UTC)回复
可以这样写:南京工学院(1952),东南大学(1928,学校主张),三江学堂(1902,学校主张)--逍遥玉笛留言2024年3月3日 (日) 03:48 (UTC)回复
校史如同军史,一支军队的历史,不应该根据某个下属单位(院系)的历史来计算。
但是为了避免原创研究,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东南大学是南京工学院改名,在1990年代之前,东南大学以1952年南京工学院成立为建校时间纪念校庆。所以把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宣传的校史起点都写上。--逍遥玉笛留言2024年3月3日 (日) 03:52 (UTC)回复
(?)疑問,信息框受维基数据影响么?--物灵(浪迹江关嗟路浅,周流天地觉风频。请向我留言2025年8月3日 (日) 09:01 (UTC)回复

各級學校校友(著名/傑出校友)章節以及各級學校校友列表

[编辑]

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存档/2022年11月#校友列表條目是否能收錄,這是我能找到的討論,因為我看臺灣大部分的各級學校已經都用分類代替,大部頭學校如國立臺灣大學#校友只有分類,清华大学#校友除了分類外,另外用了連續文字做有來源的介紹(我覺得這讀起來很好很符合可供查證人物也都是收錄標準)。

列表方面,搜尋存廢討論記錄看來有兩種標準,一種是沒有來源無法查證還是保留了,見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9/01/19,另一種是全刪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22/11/12,先說我沒有全面查證,只是舉了兩處存廢討論。

提出討論的用意是,我原本最近想要用共識整理香港的學校,但@Gnonich挪來挪去,沒有辦法溝通,原先的共識看來也不夠有力所以沒辦法讓他明白共識。一下挪到學院,或未經討論就建立列表,這兩天又莫名復原,復原的時候也沒有再進行確認,比如點列的人名是否為真,可否查證,舉例聖伯多祿中學#著名/傑出校友

如果社群決定不保留用分類代替,那就全面整理不分哪裡的學校,所有的學校主條目校友章節只用分類顯示。要建立列表請符合收錄標準,確認條目內的人名都有來源可供查證,不要列一堆紅連,沒有之前先全面刪除,重建要走存廢覆核。--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6日 (日) 14:07 (UTC)回复

我不知道要ping誰,邀請@Rastinition君,最近和Gnonich有諸多討論。--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6日 (日) 14:10 (UTC)回复
中央戏剧学院校友列表,說不上合不合標準。武汉大学#校友分了兩個很難查證的列表。--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6日 (日) 14:25 (UTC)回复
1. 原先所謂共識不具備約束力,內文所提及的意見並非強制要求其他維基人必須要跟從此等「共識」去編輯。
2. 校友分類跟校友列表可以共存,兩者沒有衝突。關鍵在於要補充來源證明列表內容的真偽。維基百科不是1人擁有,可做的是協助查證,未能證實不等於是假資訊。對此,可以「Refimprov」及「Citation needed」標示。
3. 紅鏈只反映未開條目的狀況,不足以以此去迫使所有維基人必須要以校友分類去代替整個校友列表。校友分類只反映有條目的狀況,某程度上是避沙蟲,純粹捨難取易。很多真實資訊或會被埋沒。
4. 校友列表資料在很久之前已經存在,外語條目(包括維基發源地)都沒有硬性規定要以分類取代。中文百科以一個沒有取得一致且廣泛、只得寥寥幾人說了算的「共識」去規限維基人全面以校友分類概括有關資料,道理上說不通。
5. 資料被移到學院,是因為在百科條目層面有用戶容不下把列表記錄在條目內的做法,於是就算嘗試另立新條目記載,亦同被刪除。而移到學院的方案最終又被學院管理員推倒,以致兩邊都無法處理好資料記錄的問題。因此,只能回復列表,不存在莫名復原的說法。
6. 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平台都沒有統一做法,各自為政。會出現只有分類是預期之內的事。若非寫入編輯守則,自然意味著不需要盲目跟從。
7. 這是會不會去查證的問題,而不是不能夠查證。維基開出來的本意就是讓所有有志之士皆可作出貢獻,令條目向好方面發展,包括群策群力整理好條目資訊。--Gnonich 2025年7月6日 (日) 14:52 (UTC)回复
維基百科是用共識做事,無視共識的行為是破壞。--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6日 (日) 14:54 (UTC)回复
第4點已說明。有關引用的共識沒有人正式投票通過,何來共識。--Gnonich 2025年7月6日 (日) 15:01 (UTC)回复
2019年7月社群共識--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6日 (日) 15:07 (UTC)回复
還有此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冊/瑣碎章節#大學姐妹學院,也是缺少執行。--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6日 (日) 15:10 (UTC)回复
我現在重新發起討論就是,希望能得到更明確的共識。希望社群不要漠視或是用兩套標準做事。--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6日 (日) 15:12 (UTC)回复
方針指引
討論記錄
指引已經敘明"人物本身就具備關注度,獨立第三方來源提及這位人士與學校的關係時,才被列入學校條目中",各年份的討論及陳述大致上結論並未脫離指引過多。稍再追加要求的僅關注度(現名收錄標準)部分提及需建有獨立人物條目。更嚴格的是確認是否完全不收錄。
衍伸的問題是,是否需要修改指引,是否需要擴充指引,以及想推翻哪些"基於共識形成的方針指引"或"尚未形成方針指引的共識"。--Rastinition留言2025年7月6日 (日) 16:26 (UTC)回复
感謝提取整理,我還沒這麼認真,2022年的共識我覺得是很好的依據了。我不覺得這共識要推翻,推翻的話先前整理好的都要復原了。列表部分建議一視同仁全面刪除,要復原都請準備好來源走存廢覆核。--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6日 (日) 16:43 (UTC)回复
( π )题外话原來行政區劃的名人章節人名列表也應該要清理的。--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6日 (日) 16:53 (UTC)回复
我的立場是只要學校/地方的列表內,或連結的條目內有來源提及有關資訊,就適合保留。學校的校友並不構成宣傳(僅是事實性陳述、列出人物),此可跟人物獲得獎項比擬(也同樣是事實陳述)。觀過往討論有些人過於簡單地將「正面事蹟」歸類「宣傳」,但維基百科上的「宣傳」並非僅是因為一件事的正負面而判斷,而是從使用的措辭而決定;應從標題內移除「著名」、「知名」等不中立字眼,以確保僅是不帶觀點的事實陳述。
至於使用分類替代列表這方面,個人認為僅適用於只列出人名而無額外說明的列表,如果帶有說明跟來源就可以保留,跟WP:SAL的要求一致。--西 2025年7月7日 (一) 04:06 (UTC)回复
還是用此例聖伯多祿中學#著名/傑出校友來看好了,幾乎一排紅連,還有歧義的人名,當然沒有附上來源,連畢業紀念冊都省了,更不用說外部來源無法查證。如果堅持這些添加的人名未來可期符合收錄標準的,那麼都多久了第三方可供查證的來源應該很好補充,因為他們都是有名望的人物,自然爭相被探訪報導,預期心理可以是這樣的吧?沒有來源的狀況下不准人刪除,還要無差別保留,繼續維持無法查證的狀態,這應該就是不同標準看待了。--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7日 (一) 11:54 (UTC)回复
刪啊。毫無疑問該刪的刪了。--西 2025年7月8日 (二) 08:33 (UTC)回复
因為只是張貼過往的討論,還沒有提到我現在的觀點。僅針對LuciferianThomas的概念提出觀點
  1. 沒有建立條目而設置簡要介紹,這些介紹內容必定是來自來源和學校直接相關的介紹文。像是"site:www.singtaousa.com/2023-01-26/74歲許冠傑公開與李小龍極珍貴賀年照-二人原來早/4395038"如果不追加這個限制,會產生2種結果A.條目會變成多個生者傳記小小作品的集合區B.設置的內容全部和條目本身離題(離題程度高及低的問題不探討)。這除了不符合WP:NOT的精神(不經篩選的陳列),且收錄的資料過多時,條目"X"會逐漸變成條目"X人物列表",且收錄愈多愈嚴重。
    • 如果拆分會有幾種拆分方式(純照LuciferianThomas的概念"帶有說明跟來源"時)A.被拆成多個獨立小小作品人物條目B.被拆成1個"X人物列表"條目。C.A及B的拆分同時進行。
  2. 我認為LuciferianThomas會提及WP:独立列表即已表示他的原始概念不純粹只是""帶有說明跟來源"",而是包含同時並行WP:LSC,導入的目的正如原文陳述"防止維基百科成為一個不加選擇的列表,並且防止列表過長,降低條目的可讀性。"(避免anti WP:NOTWP:DUE)。
  3. 針對上面的生者傳記小小作品,這意味著第一手來源(用類WP:COI的概念採認)不能成為主要構成,如果降低到第一手來源即可收錄,這意味著各屆含簡要介紹的官方發行名冊的所有內容也符合標準,而這顯然幾乎等同沒有篩選,也不符合WP:BLP要求。
總結要提及的概念是,必須要有收錄的標準,資訊量愈多,條件設置愈多。大致上"列表每個項目都符合維基百科方針的收錄標準標準,在中文維基百科上擁有條目而非重定向。紅字連結僅在其成員關係可以被證實,並且有足夠理由認為知名度足夠,未來會有對應條目被創建時可以加入。"及"應該只在人物本身就具備關注度,且有獨立第三方來源提及這位人士與學校的關係時,才被列入學校條目中。"即已是原本的基礎原則,不能小於這個原則。(~)補充"在學校條目內提及這些人物時,請以敘事散文為主,盡量避免使用表格或列點"這段原始文字也說明陳列資訊的概念會與WP:廣告代言要求的陳列模式相似(似可對應我自己提出的"和學校直接相關的介紹文")。--Rastinition留言2025年7月7日 (一) 14:25 (UTC)回复

根據 LuciferianThomas 的意見,資料及分類應同時暫時保留,到有共識才決定是否刪除。此外,Citation needed 的語法用來標示需要其他編輯者協助證明真偽的內容,證明了真偽就能決定是否要刪去資料。當中有部分已知是真確,但缺乏一個可靠來源佐證,因此先放上語法。Rastinition 曲解語法用意,並試圖妖魔化其他人的編輯做法。--Gnonich 2025年7月7日 (一) 14:20 (UTC)回复

在2022年時曾經參與討論,我知道走向已定,現在沒什麼好說的。當時何以只清理台灣的這類列表,主因當然是由台灣用戶發起,但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首批被拿出來的台灣列表,它們真的太過像校友通訊錄,意思是比其他地區的校友列表收錄得更濫,他們不僅紅連多,而且所描述的身份有更強的雪球關注度感,例如某家公司的副經理,相對來說其他地區的校友列表所收錄的紅連人物,所描述的身份會多點覺得可能真有關注度,只是暫時沒人建條目。而且收錄人數太多以致當時台灣學校的獨立校友列表數量也較多,以香港來說,中小學其實只有老牌名校才出現獨立校友列表,這一波處理的主要是學校條目中的校友章節。我好像曾提出過這些分別可否從方針層面上劃界,忘了,當時一定敵不過分類取代的意見。
以往的討論基本上和很多其他話題一樣,各家自掃門前雪,某些的東西被提刪時,珍惜同類型東西的人不意識到唇齒相依,到被包圍時發現只剩自己一座孤城,為時已晚,喜歡保留的人最好銘記這些教訓。--Factrecordor留言2025年7月7日 (一) 15:01 (UTC)回复
WP:GAME請Gnonich停止曲解他人意思及自行解讀,Citation needed放置不是無限期的免死牌,我沒記錯enwiki的作法是壓日期一個月後全數清理。您如果堅持要保留並且為往昔所有的不可查證背書,您可以為每位傑出人名附上可供查證的第三方來源,例如私人牙醫,他在甚麼時候接受訪談列出自己的學習歷程,那麼就能往各級學校全面添加,就不會有人反對您了。--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7日 (一) 15:08 (UTC)回复
譬如我想起當時一個支持保留那些台灣校友的人說,大約只是每屆精選X個校友,他覺得不算濫,那個數量是5至10個吧,當時我去找一個香港百多年歷史的中學校友列表,收錄人數大約是等同每屆1.5個人之內,可想而知那個差別。--Factrecordor留言2025年7月7日 (一) 15:31 (UTC)回复
Factrecordor不登入編輯。在過去的討論中,我曾提出當時的教育機構關注度(今稱收錄標準)作為理據[1],條文很簡單,主要就是哪級學校自帶關注度,哪級學校不自帶,唯一個特別條件就是初中(不自帶關注度)可以看多少校友有個人條目,當時我指出這一點可以間接反映過去社群認為看校友介紹就是學校條目之重點。但這個理由沒法動搖以分類取代列表的意見,而且那個條件後來在標準修訂中還被刪除了。當時的修訂討論有多廣泛徵詢呢,我已沒有一點印象。--~2025-151175留言2025年7月8日 (二) 06:07 (UTC)回复
我不認為要差別看待。我的想法一直都是,若能夠做到像像清華大學校友的行文整理,且列出人物都是1.符合收錄標準,2.有第三方來提及自己出身於該校,那麼就可以用連續文字做有效介紹篩選保留,而不是沒有分別的未有再確認的保留,我曾看到,有所連非此人的、列出的校友一整排紅連只有一人zhwiki有條目、最多的是某某私人醫生列名(?)就這麼寫進來誰知道真假來源呢?若果先前社群已經有大共識,應該先清理,G君或其他使用者想要重寫,之後再慢慢找資料補回。目前這樣的行文狀態自然是不適宜再保留的。--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8日 (二) 08:47 (UTC)回复
如果要求是校友本身必須符合收錄標準(已有個人條目或足以証明能建立個人條目),我認為第三方來源提及出身於該校這點沒有必要,我心目中的非第三方來源包括兩大方面,其一是校友本人的自述,其二是校方公開的文獻,如校刊、官方網站,在寫人物條目時這一類資訊不少是通過Wikipedia:可靠来源#在关于作者自己的条目中采用他们自行发表的来源去補充的,下文會逐一談論。換言之,我主張和一般寫條目的方式差不多,由第三方來源佐證符合收錄標準,由非第三方但可靠的來源佐證部份事實,兩者並行。
假設A君與B君都是妥妥滿足收錄標準的名人,成就相當,有第三方來源提及A君是哪所學校的校友,而沒提及B君,往往只是出於偶然,或關於A君的陳年第三方來源剛好被發掘了出來,關於B君的剛好未被被發掘,若非第三方來源明明存在卻不能使用,只會令人感到不完整及不公。
校友本人的自述是否可疑?我覺得一般是視乎什麼學校,如果自稱是一家普通學校的校友,一般不會有誰會置疑吧?但如自稱在名校畢業則比較值得置疑,越有名越可疑,因此這點我不置可否。至於校方文獻,我相信是這種內容的最大來源,而且是通常可靠,很能佐證事實。還有一些情況是該校教師憶述自己的學生、校友憶述其他同學等。
反倒是有些較特別的例子可能會出現,一名校友本身未達收錄標準,但他和母校的特別聯繫獲得第三方來源的專題介紹,則亦應考慮收錄。--Factrecordor留言2025年7月8日 (二) 12:37 (UTC)回复
收錄標準是用WP:收錄標準處理WP:NOT。校友的事實則是處理WP:VERIFY
滿足WP:NOT卻無法WP:VERIFY,用極端的案例舉例,像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被歸入东京大学。確實WP:收錄標準已處理WP:NOT,但WP:VERIFY不被滿足,這個案例被認為極端是因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事蹟相對較多人知道,較不需要其他佐證即可發現惡作劇。但其他符合WP:收錄標準的,要達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這種不需要查證即能確認的程度較困難,仍需要考量是否滿足WP:VERIFY,亦即需要WP:CITE--Rastinition留言2025年7月8日 (二) 14:17 (UTC)回复
我先回應這裡,然後把diff放上編輯摘要。因為我看聖伯多祿中學有整理,那進一步用有效來源以及連續文字介紹,分類連結我還是放上,只有8位符合收錄標準。黃靈新有來源保留。陳興濤我只找到臉書來源,所以暫不放入。王卓祺只有校友獎學金不確定是否為同一人。林明沒有條目依條目敘述查無來源先移除。陳宇峰所連非此人,使用第一手來源。陈子明所連非此人。李俊威查無來源也是先移除。羅鈺文是不合格的,因為來源無法檢視,只要有人一一檢查就是我虛構了。--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8日 (二) 15:38 (UTC)回复
羅鈺文已改有效連結,不過只有一個名字,不確定是否為同一人。--Underconstruction00留言2025年7月9日 (三) 03:01 (UTC)回复
Factrecordor不登入編輯。公共圖書館藏有不少學校自己出版的紀念特刊,通常會有校友介紹章節。我委託了要去圖書館的朋友順道查看聖伯多祿中學的金禧特刊記載了什麼校友,見Talk:聖伯多祿中學#校友。--~2025-151175留言2025年7月10日 (四) 12:32 (UTC)回复
維基百科不應該作為學校的花名冊,也不是為學校的另一個宣傳網站,你有成就就是我的成就,你做壞事了就撇清不是咱學校的,要收錄就要有個標準依據,沒有人說不可以,要以紀念特刊做標準,重點來了這些人物根本上就不符合維基百科建立條目的標準,雙標成這樣我也真的服了,硬要寫進來的意義是甚麼?先前的共識已經很明顯,要編寫就要符合收錄標準,就算此指引還是草案Wikipedia:中小學條目指引#教職員、學生與校友,大前提之前就是不符合收錄標準的人物不應該羅列。--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10日 (四) 13:41 (UTC)回复
如果各位認為學校的第一手來源全為可靠可以大用特用,那不用管宣傳語調,儘管複製貼上搞定收工。--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10日 (四) 13:44 (UTC)回复
@Factrecordor不符合WP:BLPNAME的"他們本身未達維基百科條目的收錄標準"內容,請你自己移除,即使你是發佈在talk空間。(WP:BLP不僅適用於生者傳記條目,還適用於在其他頁面中出現的生者傳記內容。)--Rastinition留言2025年7月10日 (四) 13:58 (UTC)回复
抱歉,我沒有時間檢查他們誰有個人條目,或有可能建條目(如稅務局局長),或在上述提到的存疑名單,你們檢視後可刪除。而且這是舉例一個找來源的方法。@Gnonich@Rastinition@Tisscherry@Underconstruction00--~2025-151175留言2025年7月10日 (四) 14:57 (UTC)回复
黃靈新上面已說確定。王卓祺上面說不確定是同一人,現確定身份符合。區家盛有條目,是一個被刪列表也沒有的新發現。這個陳炳洋不能按那簡短介紹肯定,如是同一人,也是新發現。詹華強、紀治興、張少華、袁耀輝、鄭德富似能建條目,正好在想如何完成動員令。
原本被刪的校友列表中一部分可能來自百度文庫收錄的圣伯多禄中学校长的话[2],可確定陳興濤、精神科醫生林明。退休股評人鄺民彬應能建條目。盧鐵榮今年成為聖方濟各大學署理校長,或能建條目。從新聞可知林明退休前是香港主要精神病院青山醫院小欖醫院的行政總監,他和退休稅務局局長黃權輝初步看都是只在任免新聞有簡單履歷介紹,如建條目和那些少將中將差不多。--Underconstruction00留言2025年7月11日 (五) 01:34 (UTC)回复
Factrecordor不登入編輯。據朋友所述,那個校刊至少用兩頁記載一人的專訪,其中有一個方格列出履歷,短句只是我朋友速看履歷後記下的撮要,以便確認身份。有些也列出讀過什麼其他學校。這種來源可適度採用,有助於對現有條目或準備創建的條目補完人物經歷。關於陳炳洋,朋友說記得文中提過謎米,應為同一人,遲些我會抽時間自己去看一遍。--~2025-151175留言2025年7月11日 (五) 15:09 (UTC)回复
我認為現在已經是離題討論了,過長的內容請注意比重,要另外建立列表條目,不應過度於主條目內陳述,硬要在學校條目內羅列人物列表,已經是相悖於目前的共識。我依舊是傾向用分類代替,如果有列表可用參見或直接連結,老實說每個學校都過度運送官網內容,不認同再搬紀念冊內容進來。--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11日 (五) 15:19 (UTC)回复
上海市荣誉市民列表,是完全第一手來源,有明確界定範圍。如果500多間香港學校都要另建立列表條目沒人可以阻止,反正都打算用第一手來源,線下來源說句不好聽的也要有人確認,哪個帳號來新增個未有關注度的人物,把條目內的ref name用上了也只能自由心證。這樣的列表要放進條目內我是反對的。--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11日 (五) 15:32 (UTC)回复
如果仍以分類取代列表,只是留一段章節概述,舉例個別代表性校友,或者可容許列表但又想收緊人數,你們純粹從站務角度/維基百科用語式思維想出來的簡易限制辦法,像Wikipedia:中小學條目指引#教職員、學生與校友草案,是比較膚淺的,缺乏經驗之談的紙上談兵,忽略了我上述所說的那種不完整或不公的感覺。一個有個人條目的校友,有沒有第三方來源順帶一提他讀那所學校,很可能只是出於偶然,甚至不是順帶提及,一個人物專訪大篇幅談及自己的母校,就算這樣也不見得此人一定特別具代表性(如數量因各種限制被壓縮到很少)。
譬如上述提到的稅務局局長黃輝權及青山醫院行政總監林明,他們很可能是該校校友中成就最高的幾個人之一,但他們的身份低調,相反有些職業成就不高但很能吸引第三方來源。我見過1990年代東週刊曾經有一個人物專訪系列,是與藝人回到其母校拍攝,分享校園點滴,不僅是第三方來源,而且人與學校的關係就是主題而非順帶一提,但被專訪的通常是二三線藝人,想必記者要約到當紅巨星做這種專訪也不易。以前我曾經和喜歡看百科的朋友閒談過某校校友名單特別多幕前人物,朋友不以為然,他認為只要不是老牌名校,很易出現這種錯覺,這只是傳媒的注意力傾斜於幕前人物,導致資訊較多。越重要就一定越有第三方來源?世事可不是每個層面每個細節都依從這個概念運行。
我不是說校方寫了什麼就維基百科就跟着寫什麼。如果目標是進行概述,從實際角度,參考學校文獻是需要的一步,更勝於搜集以個別人物為出發點的第三方來源。事實上維基的諸多話題中,所呈現的現象就是一些沒做足或沒能力做足來源要求的人在維基百科留下內容,然後一群喜歡執法的維基人根本也不清不楚,只憑着觀察這些人留下的內容瞎子摸象式商量對策,雙方處於一個井底混戰。--~2025-17713-9留言2025年7月12日 (六) 04:15 (UTC)回复
範例:汽車條目中,特定章節陳列所有的元素,並且用子標題列表化,諸如Al、Au、B、Bi、Br、C、Ca、Cl、Co、Cr、Cu、Dy、Fe、F、Ga、Ge、H、In、Li、Mg、Mn、Mo、Na、Nb、Nd、Ni、O、P、Pb、Re、S、Sb、Se、Si、Sn、Ta、Ti、V、W、Zn、Zr。且每個元素都特別陳述大概的特性和應用領域,那些內容有些和汽車有關,有些無關。而這些介紹內容全部加總後,這個汽車條目的大部分內容變成Al、Au....Zr各自小條目的總集合。並非Al....Zr不能被陳列,最基本的要求是陳述相關內容時應該仍然圍繞在汽車這個主題,而不是陳列Al、Au.....Zr個自主題的內容。而如果陳述相關內容,排除各自主題的內容後,可介紹內容僅剩汽車的構成元素之一才會有用分類替代的議題。構成汽車條目的內容,應該圍繞在汽車,或許為了豐富介紹及避免分類化,選擇陳列更多與汽車無關的元素A內容,也或許假設只離題1%甚至以下,但全部的元素加總後,離題的比率仍相當可觀。這並不是適當的。尤其在學校主題的人物,這種類型的資訊會隨時間經過而逐漸擴充增加。允許各別離題從而避免分類化或拆分,那用汽車條目為例,他會逐漸不再像是汽車條目,而是成為非常大段落與汽車無關內容的資訊集散區,甚至不能稱為條目。章節化時或許會好很多,尤其章節在頁面最下方時,但這不如設置獨立列表條目。但這個問題只是讓汽車回到汽車,但設置的獨立列表汽車元素列表仍然只是非常大段落與汽車無關內容的資訊集散區。
  • 用這段陳述大概將我的概念陳述完整,可以列,但陳列的內容要切題,包含簡要的說明文時內容要切題。切題汽車本身而不是C元素本身。說明文不能偏離汽車甚至無關於汽車。
--Rastinition留言2025年7月12日 (六) 13:16 (UTC)回复
汽車和化學元素不是我的知識範疇,難以評論,但按普通常識,兩者關係不是那麼直接,可能是燃料和材料的細緻解釋才有需要,但汽車條目想必會有很多更為重點的內容。然而,學校和校友的關係按常識都能理解,你可以視之為部分人喜歡的愛好者內容,但知道有這種愛好者,本身也是關係強的一種証明。而我在上文已提過,雖然有關條文已被修訂,但有條目之校友多不多,這點曾經是初中關注度(今稱收錄標準)的條件,且是整個教育機構關注度條文中唯一的特別條件(除哪級學校自帶關注度以外),我們沒有定學校佔地有多少就代表關注度,沒有定設施有多少就代表關注度,沒有定歷史有多久就有關注度,而是看校友,足見校友之於學校的關係是介乎是否愛好者內容的邊緣。而化學元素又曾經影響過汽車條目的關注度嗎?可比性強嗎?--~2025-17713-9留言2025年7月13日 (日) 05:24 (UTC)回复
我把文字更精煉,這不是"不公的問題",而是在不離題下合理的WP:比重WP:可供查證問題。如果沒有篩選而氾濫陳列,在某些情境只會加劇離題、比重等議題,讓狀況更嚴重。甚至導致部分talk和條目成為原始資料的鏡象備份空間。我的回應有部分針對這個主題,有一些不是針對這個主題,大致上更偏向全站內容進行原則性概念陳述。具體而言,我不干涉及評價"分類"的運作模式。我更關心合理的比重,不偏重任何一種資料,尤其是過度偏重特定資訊且離題的那些內容。以某些節目條目為例,去除那些變更時間的段落後,整個條目會變成小條目(極端時,整個內容量失衡超過7成以上),資訊過於側重在特定資料而沒有經過篩選是否過於瑣碎及離題會讓頁面資訊的呈現變成特定的樣態,如前述的大量陳列變更時間,條目的主題即使不願意,他的主要主題會變成"X的時間變更"而不是"X",但那個條目應該是X,而不是"X的時間變更"。後續不會再更新陳述。
  • (~)補充如果校友資訊是設定在獨立列表條目,而不是學校條目,那過度擴充時不會導致類似於主要主題會變成"X的時間變更"而不是"X"的狀態,就這層意義上我沒有支持或反對的空間。但如果在學校條目,過度擴充時就必須要篩選,"嚴格的"。--Rastinition留言2025年7月13日 (日) 14:27 (UTC)回复
關於電視節目條目,我有點認同閣下的看法。現在有些人就喜歡什麼都往維基裡面寫,然後又不加來源,被刪了就說不合理,躲在中文電視情報站裡面亂寫條目(當然我認為使用維基學院來記錄角色或集數資料沒有問題),根本沒想過把條目改進,甚至提升為GA或FA。皇家水手 2025年7月13日 (日) 16:55 (UTC)回复
17713-9是factrecordor。對方案的具體意見如下:
如容許某種形式羅列校友,而主要條件是校友本身需符合人物收錄標準,那麼他是校友此一事實不一定需要第三方來源,可按Wikipedia:可靠来源#在关于作者自己的条目中采用他们自行发表的来源的原則利用一手來源佐證。如有第三方來源以專題講述一個校友與學校特別強的關係,縱使該校友本人未必符合收錄標準,亦可考慮於學校條目提及。(上文曾詳述)
如校友與學校的關係需有第三方來源是絕對不能動,那麼應限制用於佐證這點的第三方來源需以介紹學校為主題,而非對個別校友的個人介紹。概念或總結應以第三方來源為骨幹,但校友文獻亦具參考價值。
以上意見我方便登入時會補到該草案的討論頁中。--~2025-17713-9留言2025年7月12日 (六) 07:27 (UTC)回复
清华大学#校友沒有連結去清华大学校友列表清华大学校友列表的介紹段落比清华大学#校友更好。清华大学校友列表說包括曾於清華大學任教和就教的人士,我沒有研究過校友的定義是怎樣,但在WIKI分類通常校友分類(學生)和教師分類是對等關係,互不從屬。我不反對在同一個頁面有學生和教師,但一定要分開,一個名人是學校培養出來的,還是去培養人才的,完全是兩回事,清华大学校友列表沒有分開。--Underconstruction00留言2025年7月9日 (三) 02:14 (UTC)回复
上面關於章節運作的細節討論我認為已經離題,故不跟進,要在草案作細節調整請另外再討論。因為沒有有效討論能推翻之前的共識,我還是一樣不認為zhwiki存在兩套標準,(傑出)校友本就會成為難以考證的瑣碎章節,而事實上現在正是如此。我將是會持續清理,若我確認是有來源也能保留的內容,最低限度就以聖伯多祿中學的整理方式為參考。--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13日 (日) 07:13 (UTC)回复
聖伯多祿中學校友的細節是你自己舉出來的,還有清華,怎麼別人找出來源幫你證明事實,說出不同意見,你就變得沒興趣。--Underconstruction00留言2025年7月14日 (一) 04:15 (UTC)回复
欸那個啊,如果想要討論改變共識或方針與指引,請另開討論,討論一直歪樓我一直提醒啊、我發起的用意不是這個想探討校友怎麼收,我也不過就舉例,舉了例也沒人想跟進還是在那邊全數保留好。我的立場一直是,現在共識是怎麼走,就怎麼辦,往後社區若認為校友憑著學校紀念冊就可以全數羅列,無視站內的人物收錄標準,那是往後的事。這裡的討論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更好或明確的理據能夠推翻之前的共識,只是繞圈圈討論啊。--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14日 (一) 05:55 (UTC)回复
@Factrecordor其實一篇學校條目的主要內容,應該是關於該校的創校歷史、特別之處以及發生過的重大事件(如公開試狀元、意外事故、社會運動中的角色、負面新聞),而不是該校的校友。當然,我不反對在文中以一小段介紹該校的校友組織(包括其對社會所作貢獻),甚至提及部分校友在校友會中的職位,但應有傳媒報道佐證相關內容。皇家水手 2025年7月15日 (二) 01:31 (UTC)回复
強調負面新聞會顯得不中立。--Factrecordor留言2025年7月15日 (二) 12:50 (UTC)回复
( π )题外话這是WP:DUE的議題範圍,如果回到校友的主題,具有強烈爭議的人物也必然是校友的範疇。而收錄資訊時,較常可以注意到有WP:COI介入時,會刻意將負面表述移去,用字偏離中性,過於透過強調或形容等方式誇耀特定資訊(不一定針對人)。這是比例問題而不是是否收錄也不是少或多的問題。但未刻意控制下,多只會愈來愈多(尤其是過於正向的項目或未節制的項目),跟沒有被維護的操場一樣,容易成為草堆而不是成為操場。--Rastinition留言2025年7月15日 (二) 12:57 (UTC)回复
校友列表的描述一般非常簡短,去不到討論要不要寫負面資訊的地步,除非是林過雲這種純因犯罪而知名的人物,但也不會考慮如何描述,而是收不收錄。--Factrecordor留言2025年7月16日 (三) 00:38 (UTC)回复
因為篇幅較長,先移來有關專題討論頁,社群可以繼續討論。——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7月23日 (三) 13:38 (UTC)回复
User_talk:Royal_Sailor#竟然要來源佐證?,不要來源是要通靈是吧?—提斯切里留言2025年7月24日 (四) 12:07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