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Waylon1104/條目翻譯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世紀

[编辑]
法蘭克王國於鼎盛時期

西羅馬帝國末期,軍事衰退,內部動亂,異族入侵。476年,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蛮族軍閥奧多亞塞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領土被各大勢力佔據,而東羅馬帝國仍存,其國力繼續優於其他國家。五世紀初,法蘭克人克洛維統一法蘭克人諸部,皈依基督教後定都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也銳意圖治,派兵收復義大利北非等失土,並創建查士丁尼法典。克洛維後代墨洛溫王朝先後對外用兵,勢力擴張到當代法國大部分地區,而東羅馬帝國則在與薩珊間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其領土逐漸被阿拉伯帝国蠶食。然而阿拉伯軍於718年敗於君士坦丁堡城下,後於732年在圖爾戰役被法蘭克宫相查理·马特擊敗,不再有大幅吞併領土之舉。751年,法蘭克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被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廢黜,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溫王朝[1]。之後,丕平之子查理曼對外征伐,控制今法德意地區,在800年於羅馬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帝[2]。843年,查理曼的三位孫子洛泰尔路易查理簽署《凡爾登條約》,將帝國分為西、中、東法蘭克。當時西法蘭克諸侯林立,政局不穩,且王族迅速絕嗣。885年,東法蘭克國王胖子查理被推舉為西法蘭克國王,但由於施政不佳,其子未能繼承王位,巴黎圍城戰有功的厄德成為新國王。之後,西法蘭克在不同家族之間統治,直到法蘭克公爵于格·卡佩稱王,建立卡佩王朝為止[3],而東法蘭克自奥托一世 稱帝後,轉變為神圣罗马帝国。與此同時,東歐各斯拉夫國家深受東羅馬影響,如基辅罗斯等國均皈依東正教

于格·卡佩稱王被後世史學家視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直到腓力二世統治以前,卡佩王朝的統治者都仍以「法蘭克國王」自居。卡佩王朝建立之初,面臨到加洛林王朝後期相同的困境,其治下的貴族越發獨立,王權衰微[3][4],而神圣罗马帝国則較為集權,並儼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國,逐步向東擴張。1066年,法國诺曼底公爵威廉率軍跨海征服英格兰,法國文化開始影響不列顛群島。之後在11到13世紀,法國貴族十字军东征运动中扮演主力角色,以致阿拉伯人將十字軍稱為「法蘭克人」[5],法语也成為黎凡特地区十字軍國家通用语[5]。同時德意志人的東向移民運動與西班牙人的收復失地運動也頗有進展,使西歐國家的領地逐步擴張。1180年,腓力二世登基。在他為時43年左右的統治期間,法國王室不僅取得诺曼底公国佛兰德的統治權、在布汶戰役擊潰了神聖羅馬帝國安茹帝國組成的聯軍。腓力二世使法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6],並自稱「法蘭西國王」,而非先王們自稱的「法蘭克國王」。法國接下來在數位卡佩王朝君主的統治下愈發強大,此時期也成為法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之一,而神圣罗马帝国則在大空位時代愈發衰弱,其集權逐漸崩塌。同時,東羅馬帝國的領土逐漸被興起的塞尔柱帝国吞併,基辅罗斯也在长子西征後滅亡,改為欽察汗國統治。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328年2月1日,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7],其堂兄腓力六世依據男性子嗣的繼承慣例於不久後繼承王位,此舉雖引起查理四世的外甥愛德華三世的不滿,但後者仍向前者稱臣,直到1330年代雙方因蘇格蘭問題與領土爭議發生齟齬,腓力六世沒收吉耶讷,愛德華三世才再次聲索法國王位,雙方爆發百年戰爭[8][9]。戰爭前期英軍攻势凌厉,占领广阔的法兰西领土。但在第二階段,法軍在歷精圖治的查理五世和優秀將領盖克兰的指揮下收復故土,雙方進入停戰狀態。與此同時,黑死病也在此時肆虐歐洲,造成歐洲各國損失慘重、人口大減。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軍再次入侵,其子在之後被立為法王,但之後圣女贞德等人指揮法軍將英軍逐步趕出法國,最後在福爾米尼戰役卡斯蒂永戰役取得決定性胜利。而東方的東羅馬帝國則被奥斯曼帝国擊敗,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陷落,帝國滅亡。

近世

[编辑]
哥倫布的航行

15世紀,歐洲開始向大洲外擴張,西班牙葡萄牙作為當時最強大的海上強權,率先展開全球探索[10][11]。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發現新大陸;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開闢通往東方的海上航線,連接大西洋與印度洋。斐迪南·麥哲倫在西班牙的資助下,自大西洋與太平洋向西航行至亞洲,其船隊最終完成人類首次環球航行。隨後,西班牙與葡萄牙在美洲、亞洲、非洲與大洋洲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法國、荷蘭與英國亦隨之發展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在非洲、美洲與亞洲建立廣大領地。與此同時,法國與西班牙等國也在歐洲大陸爆發了意大利战争,並捲入其他歐洲大國。哈布斯堡王朝也在此時達到鼎盛,聯統了西班牙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部分意大利邦國等地。

此前起源於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在14世紀至16世紀間傳播至整個歐洲,藝術、哲學、音樂與科學領域蓬勃發展,並受到王室、貴族、天主教會以及新興商人階層的共同贊助[12][13][14]。在義大利,贊助人包括佛羅倫斯的銀行世家美第奇家族,以及羅馬的教宗,都資助了大量十五世紀與十六世紀的藝術家,如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15][16]。而在1517年,德意志神學家馬丁·路德在教堂門口張貼《九十五条论纲》,抨擊贖罪券的販售。他隨後於1520年被教宗逐出教會,其追隨者亦在1521年沃尔姆斯议会上被定罪,致德意志諸侯分裂為新教天主教陣營。隨著新教的傳播,宗教衝突與戰爭席捲歐洲,如神聖羅馬帝國宮廷對抗施馬爾卡爾登聯盟的戰爭及法國胡格諾戰爭陸續爆發。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後,歐洲的科技發展迅速,並有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出世[17][18]

凡尔赛宫是鼎盛時期法國的象徵

17世紀上半業,神圣罗马帝国因新舊教之爭爆發了三十年戰爭,其戰爭規模隨時間擴大,並捲入歐洲各大強國,導致神圣罗马帝国領地的碎片化,瑞典帝國的崛起,以及荷蘭從西班牙帝國獨立。而在隨後的法西战争中,法蘭西王國戰勝了逐漸衰弱的西班牙帝國,成為新的歐洲霸主。1667年,法國入侵西屬尼德蘭,但其擴張行徑引起各國的不滿,最終只得佔領部分敵境。1672年,法國入侵荷蘭,極大地打擊了荷蘭軍事與民生,荷蘭黃金時代終結。然而法軍的勝利也引發其他國家的恐懼,迫使各國組成反法同盟,但法國仍吞併部分重要城市。而在東歐,衰弱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在先前的大洪水時代被新興的瑞典帝國俄罗斯沙皇国重創,衰弱為二流國家,而奥斯曼帝国推進至歐洲腹地的攻勢在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被聯軍挫敗。1680年代,鼎盛時期的法國坐擁歐洲最強陸軍與海軍,其戰兵數量遠超任一歐洲國家。1689年,路易十四入侵萊茵地區,大同盟戰爭爆發,法軍在戰爭中對抗多國聯軍,最終雙方和談。1701年,雙方又就西班牙王位繼承爆發戰爭,最終法國波旁王朝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法西兩國不得合併。與此同時,彼得大帝俄罗斯沙皇国大北方戰爭擊敗瑞典,然後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19]

18世紀與19世紀

[编辑]

18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國因繼承問題爆發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哈布斯堡王朝在兩場戰爭中喪失部分領土,普魯士王國成為新進列強,而法國則恢復其歐洲霸主的聲譽。1754年,法國與英國在北美爆發戰爭,並在兩年後擴大至歐洲及其他大洲,史稱七年战争。這場戰爭導致法國喪失其廣大的海外殖民地,將世界最強國的地位拱手讓給英國,而普魯士王國則因爲其強大的軍隊贏得讚譽。與此同時,俄罗斯帝国加速對西伯利亞及中亞的擴張,迅速成為歐洲領土最大的國家。之後,英國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就經濟與政治問題與本土產生矛盾,從而決定以武裝革命尋求獨立,而後來法國等國也加入對英戰爭,幫助美國獨立。然而法國對美國的軍事協助使其經濟加速惡化,最終於1789年爆發法国大革命

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的最大控制範圍(1812年)

這一時期大為興盛的啟蒙運動建構了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該國的君主制與諸多貴族在滅亡。1792年,法國與反法同盟爆發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拿破仑一世在戰爭中因戰功崛起。其遠征埃及期間,爆發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遂返國發動雾月政变成為第一執政,並再次贏得勝利。1804年,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法軍在乌尔姆战役殲滅敵軍,繼而在奧斯特利茨戰役擊敗俄奧聯軍。次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爆發,法軍於耶拿與奧爾施泰特雙役大破普魯士主力,後於1807年夏季的弗里德蘭戰役中再挫俄軍。1808年,拿破崙率軍入侵西班牙,半島戰爭爆發。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爆發,法軍連戰皆捷,後於瓦格拉姆之戰擊敗奧軍主力。1812年,拿破崙發兵伐俄,但法軍在戰爭中大幅減員,只能撤出俄國,而隨後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更導致第一帝國覆滅。1815年他再次稱帝,但於滑铁卢战役再度敗北,結束拿破崙戰爭。其征伐使大革命的理念傳遍歐洲,法國的行政、法律與教育模式也被廣泛採納[20][21][22]。拿破崙垮台後的维也纳会议建立新的歐洲權力平衡,以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大國為核心。歐洲各地於1848年爆發革命,僅管大部分革命均被鎮壓,仍迫使部分國家作出改革。1852年,拿破仑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在國內推進諸多改革,在國外則出兵擊敗俄羅斯奧地利。1871年,法蘭西帝國垮台,普魯士王國薩丁尼亞王國分別建立德意志帝國義大利王國

20世紀至今

[编辑]
  1. ^ 杜比(2010年),第235页
  2. ^ 杜比(2010年),第240页
  3. ^ 3.0 3.1 杜比(2010年),第304页
  4. ^ Bradbury(2007年),第73页
  5. ^ 5.0 5.1 The Story of French. google.fr.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4). 
  6. ^ Flori & Tucker 2019,第999頁.
  7. ^ Albert Guerard, France: A Modern Histo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1959) pp. 100, 101.
  8. ^ Don O'Reilly. "Hundred Years' War: Joan of Arc and the Siege of Orléans". TheHistoryNet.com.
  9. ^ France VII.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9. Webcitation.org. [2012-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31). 
  10. ^ Roberts, John Morris. Penguin History of Europe. Penguin. 1997. ISBN 978-0-14-026561-3. 
  11. ^ National Geographic, 296.
  12. ^ National Geographic, 254.
  13. ^ Jensen, De Lamar (1992), Renaissance Europe, ISBN 0-395-88947-2
  14. ^ Levey, Michael. Early Renaissance. Penguin Books. 1967. 
  15. ^ National Geographic, 292.
  16. ^ Levey, Michael. High Renaissance. Penguin. 1971. 
  17. ^ Hatch, Robert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ronological Timeline: Copernicus to Newton. [24 March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uly 2013). 
  18. ^ Peter Barrett (2004), Science and Theology Since Copernicus: The Search for Understanding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2 April 2022., pp. 14–18, Continuum, ISBN 0-567-08969-X
  19. ^ 蒂莫西·布萊寧.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1648-1815. 中信出版社. 2018: 698-701. ISBN 978-7508696867. 
  20. ^ Lyons, Martyn. Napoleon Bonaparte and the legac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St. Martin's Press. 1994. ISBN 978-0-312-12123-5. 
  21. ^ Grab, Alexander. Napole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 (European History in Perspective).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ISBN 978-0-333-68275-3. 
  22. ^ National Geographic,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