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女性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Portal:女权主义

女性主義主題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Bangladesh (2005)
女性主義(或稱女權主義)是指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着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着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投票權代表權英语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騷擾性別歧視同性戀跨性別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家務分配壓迫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残割女性生殖器(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玻璃天花板效應。而如強姦亂倫母職則是普世性的議題。

更多关于女性主義...


特色条目

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建築成就包括整建聖德尼聖殿杜樂麗宮舍農索城堡等。凯瑟琳·德·美第奇未成為法國實際統治者之前,就鍾情於建築。當40歲的她知道可控制全國財源後,開始積極建設各樣式建築。之後的30年內,她陸續建造一系列華麗高昂的建物,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想提高本身及其王室的君主權威。
更多關於「凱瑟琳·德·美第奇的建築成就」……


特色图片

夏绿蒂·科黛刺杀马拉图,1860年描绘
夏绿蒂·科黛刺杀马拉图,1860年描绘
作者:Paul-Jacques-Aimé Baudry

夏绿蒂·科黛Charlotte Corday,1768年7月27日-1793年7月17日),是法国大革命恐怖统治时期的重要人物。出身破落贵族家庭,她是温和共和派支持者,反对罗伯斯比尔的激进派独裁专政。后策划并刺杀了激进派领导人马拉,被逮捕并杀害。

更多關於夏绿蒂·科黛……

当年今月

安莉塔·波利坦


特色人物

黛安·基顿Diane Keaton,1946年1月5日-),美国电影演员导演制作人,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基顿从舞台上开始她的演艺生涯,1970年初次登上银幕。她的第一个主要角色是1972年电影《教父》里的凯·亚当斯英语Kay Adams-Corleone。之后她和导演及联合主演伍迪·艾伦一起合作了《呆头鹅》(Play It Again, Sam)、《傻瓜大闹科学城》和《爱与死》(Love and Death),从而确定了她喜剧演员的风格。她的下一部影片《安妮·霍尔》使她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基顿曾经宣称她是“天生的喜剧演员”。


你知道吗

埃米·诺特

分类

维基专题

欢迎参与

你可以做

特色内容

特色条目

优良条目


主要话题

相关主题

其他主题

维基媒体计划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