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劉廷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廷玉是一个歷史人物,為臺灣劉氏文化祖先。

本條目無償受臺灣劉氏文化研究學會委託協助建立,僅作為文化推廣之用。

劉廷玉介紹

[编辑]

劉廷玉,名祖堰,字石卿,官名廷玉,民謚清臣,於清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拳山堡德高嶺(今新北市新店區銀河洞附近),為臺灣新北市新店區大坪林劉秉經家族典夫之子,劉廷玉出生後,因四房劉秉盛-寶夫房子嗣不興旺﹐因而過繼給寶夫為次子[1]

大坪林劉氏家族為耕讀世家望族,祖源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還一里(宋為還集裏十一都、十二都),在唐山的先祖也是耕讀世家﹐經科考試第出秀才、貢生、舉人﹐成為當地之望族[2]

劉廷玉二十五歲參加淡水廳小試(縣試),族譜記載以廳郡四冠軍,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辛未科歲試蒙定學使提督學政取進【淡水廳第三名庠生】入淡水廳學,其堂弟房劉廷達同時也以取進【辛未科淡水廳第七名庠生】,雙雙考取生員(秀才)功名,這是大坪林劉氏首次參加科考取得功名[3]

同治十一年壬申年(一八七二) 劉廷玉參加科考以優等補【增生】,入臺南府學,聲名大噪,海山、三峽耆宿聘之,教其族黨子弟,陳嘉猷秀才即其學生,期間應聘西席長達八年,教育甚多學子[4][5]

在教學期間,也教學相長也不忘功名,期間三次歲、科考被推舉為優行生,於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年(一八九一)科考時,以優等蒙學政唐,取列一待二名優行(秀)生,即待補優貢生,補【廩生】[4][6][7]

指南宮前身玉清齋創建於清德宗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在淡水縣知縣王彬林往臺履任時,將呂祖分靈迎奉於臺,初供奉於艋舺(今萬華)玉清齋,後又分靈奉祀於景尾(木柵街上)的肫風社等處,而劉廷玉於應聘西席長達八年之後辭卸該教職返回故里,約於光緒十六年(一八九零)同其兄廷籓及宗親與地方高家家族、黃家家族等人倡建臺北木柵指南宮於猴山坑現址,現在指南宮裏拾善堂有供奉劉廷玉之祿位[8]

緒八年(一八八二)臺北城準備開工建城時,時任臺北知府陳聚星主其事,看中劉廷玉為人氣節與關心時事,特委由大坪林劉廷玉負責【監造臺北府城】以分擔其政務[9]

光緒十年(一八八四)九月劉銘傳以「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開府於臺北,也洞悉法方意圖佔領基隆,為了對抗法方的野心與意圖,劉銘傳開始思考保臺之策,如軍防之佈署、廣羅人才。此時臺北城也剛好竣工,劉廷玉(三十九歲)順利完成監造任務,就順勢入劉爵帥帳中為幕賓,劉銘傳看中劉廷玉能力,特委其組織【文山團練】,而劉廷玉於幕賓時期,每陳其事,明白暢達,聲如銅鐘,且為同宗,劉爵帥更加青睞[4][5]

清法戰爭時,法軍入寇於基隆沿海一帶,劉廷玉自率文山團練出守暖暖、大水窟等地,在抗法勝利後議和,朝廷錄功,賞戴【藍頂花翎(四品)】、【補千總(正六品)】[10],隨即又蒙巡撫劉銘傳隨摺舉薦劉廷玉為【訓導(從八品)】,此為劉廷玉(時年三十九歲)正式任官[11]

劉銘傳治理臺灣時,為了開山撫番,在全臺成立撫墾總局,各地設立分局,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設立屈尺分局後,期間委請劉廷玉撫墾事務(署理該局),即以其兄廷藩及侄兒隆得為襄理,負責招募漢人入山開墾,以其弟祖塿為司教,設立教育所,教化番民[12]。期間劉廷玉又兼理開通宜蘭官道,抽收腦木釐金,成效卓著,又獲臺灣首任巡撫一等男爵劉銘傳劉爵帥舉薦【縣丞(正八品)】,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全臺生番肅清,劉廷玉再獲巡撫劉銘傳舉薦【後補知縣(正七品)】[13]

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大嵙崁再度番亂,巡撫劉銘傳派兵剿撫,事平之後,朝廷獎敘劉廷玉(時年四十四歲)免補千總(從五品),以守備留原省原標僅先補用【守備(正五品)】、散官銜【武德騎尉(正五品)】[14]

臺島於乙未後,改隸屬日本國之際,地方動盪不安, 依歷史文獻「割臺三記」中之臺灣八日記敘述【唐總統於十二夜逃去,兵勇乘危搶掠,屍橫遍野,街人閉隘閘為守,紳士劉廷玉、陳儒林等,洋商李春生請歐美人英德商先迎日軍安民,時辜顯榮遊於臺北,見商民無主內亂,亦於十四日往請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同水野遵巡哨,遂引見樺山及山田大尉,極言亂民之變,願為前導,日帥查其誠,使人偵探,果係事實,民不堪其苦,遂統大軍於午前三時入城安民,亂勇奔逃,人心始安】[15]

日人領臺後,臺北地方士紳設立保良局,公推劉廷玉為【臺北保良局長】,以安閭閻,期間協助維護臺北城內治安有功,逮捕匪首吳福外五名有功,在明治三十二年(一八九九)劉廷玉被任命臺北地方法院顧問。,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總督府於全臺廣設堡(辦)務署,任命劉廷玉為【大加臘(今日臺北市)堡(辦)務署副主理】[16]

日本臺灣總督府為籠絡臺人,以利其有效統治,在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總督府以府令第四十號發布〈臺灣紳章條規〉及其內規〈臺灣紳章條規取扱內規〉,對全臺士紳及商人士頒發紳章,以大坪林劉家地方之望族,必然也會受到頒紳章。於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首批頒發時,劉廷玉即獲日本總督府頒發【紳章】,同時其家族尚有劉建勳、劉廷斌、劉廷達等多人也受此章勳榮[17]

日據時期,因艋舺祖師廟土地官司不悅,在明治三十四年(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劉廷玉時年五十五歲內渡福建省福州府補歲貢生(六),又因適逢賑災,清光緒帝加官銜誥授【同知(正五品)】、誥封【奉政大夫(正五品)】散官品階,並賞戴藍翎。返臺後即致力於宗族及地方教育,設劉家私塾教書,過了五年清閒的日子[4]

明治三十九年(一九○六)總督府再度啟用劉廷玉並任命為【深坑廳參事】,明治四十二年廢深坑廳,轉任【臺北廳參事】,並於任內過世,享年六十五歲[17]

劉廷玉民諡清臣,清字依清朝諡法之意為《避遠不義曰清》、《潔己自愛曰清》、《潔己奉法曰清》,臣之意如字意,《清臣》說明劉廷玉一生為人清廉、守法之臣,另一意為述其永為清朝臣子。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劉建輝. 劉氏族譜. 2003: 456. 
  2. ^ 清溪珊屏劉氏家譜. 1881. 
  3. ^ 山坪五房二本派族譜. 1881: 125、131. 
  4. ^ 4.0 4.1 4.2 4.3 夏聖禮. 世紀風華:記山坪(珊屏)劉氏家族大坪林拓墾. 街頭巷尾工作室. 2018. ISBN 978-957-29273-3-5. 
  5. ^ 5.0 5.1 劉廣文廷玉傳. : 229. 
  6. ^ 輓家石卿翁夫婦辭. : 231. 
  7. ^ 劉廣文廷玉傳. : 231. 
  8. ^ 林衡道. 臺灣一百位名人傳 2003年7月第二版. 2003: 303–304. 
  9. ^ 蔡仁堅. 劉廷玉委監臺北城工程考暨臺北建城研究之若干問題. 109年第一屆啟文堂劉氏家族史學術研討會. 2020: 129. 
  10. ^ 臺北文獻直字138期--文山地區義勇軍. 2001: 192. 
  11. ^ 劉狀肅公奏議(全):府番略、剿撫滋事生番現經歸化摺.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 4. 台灣大通書局. : 199. 
  12. ^ 許毓良. 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圖所見的新北山區-一段清末開山撫番的歷史追尋. 2009: 95. ISBN 978-986-508-043-3. 
  13. ^ 臺秀錄. 縉紳紀實-一 5. 臺灣日日新報. 1898. 
  14. ^ 第七冊. 清代臺灣文獻叢編清宮月摺檔臺灣檔案.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 : 5517. 
  15. ^ 吳德功. 割臺三記之讓臺記. 1897. 
  16. ^ 高傳棋. 臺北仕紳在日治(日據)初期保良局與楊文會腳色. 111年第二屆啟文堂劉氏家族史暨臺灣老家族史學術研討會. 2022. 
  17. ^ 17.0 17.1 臺北. 臺灣列紳傳. 日本臺灣總督府. 1976: 51. 

外部連結

[编辑]

Category:使用创建条目精灵建立的页面

新建條目-劉廷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