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刘廷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廷玉是一个历史人物,为台湾刘氏文化祖先。

本条目无偿受台湾刘氏文化研究学会委托协助建立,仅作为文化推广之用。

刘廷玉介绍

[编辑]

刘廷玉,名祖堰,字石卿,官名廷玉,民谥清臣,于清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出生于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拳山堡德高岭(今新北市新店区银河洞附近),为台湾新北市新店区大坪林刘秉经家族典夫之子,刘廷玉出生后,因四房刘秉盛-宝夫房子嗣不兴旺﹐因而过继给宝夫为次子[1]

大坪林刘氏家族为耕读世家望族,祖源来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还一里(宋为还集里十一都、十二都),在唐山的先祖也是耕读世家﹐经科考试第出秀才、贡生、举人﹐成为当地之望族[2]

刘廷玉二十五岁参加淡水厅小试(县试),族谱记载以厅郡四冠军,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辛未科岁试蒙定学使提督学政取进【淡水厅第三名庠生】入淡水厅学,其堂弟房刘廷达同时也以取进【辛未科淡水厅第七名庠生】,双双考取生员(秀才)功名,这是大坪林刘氏首次参加科考取得功名[3]

同治十一年壬申年(一八七二) 刘廷玉参加科考以优等补【增生】,入台南府学,声名大噪,海山、三峡耆宿聘之,教其族党子弟,陈嘉猷秀才即其学生,期间应聘西席长达八年,教育甚多学子[4][5]

在教学期间,也教学相长也不忘功名,期间三次岁、科考被推举为优行生,于清光绪十七年辛卯年(一八九一)科考时,以优等蒙学政唐,取列一待二名优行(秀)生,即待补优贡生,补【廪生】[4][6][7]

指南宫前身玉清斋创建于清德宗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在淡水县知县王彬林往台履任时,将吕祖分灵迎奉于台,初供奉于艋舺(今万华)玉清斋,后又分灵奉祀于景尾(木栅街上)的肫风社等处,而刘廷玉于应聘西席长达八年之后辞卸该教职返回故里,约于光绪十六年(一八九零)同其兄廷籓及宗亲与地方高家家族、黄家家族等人倡建台北木栅指南宫于猴山坑现址,现在指南宫里拾善堂有供奉刘廷玉之禄位[8]

绪八年(一八八二)台北城准备开工建城时,时任台北知府陈聚星主其事,看中刘廷玉为人气节与关心时事,特委由大坪林刘廷玉负责【监造台北府城】以分担其政务[9]

光绪十年(一八八四)九月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开府于台北,也洞悉法方意图占领基隆,为了对抗法方的野心与意图,刘铭传开始思考保台之策,如军防之布署、广罗人才。此时台北城也刚好竣工,刘廷玉(三十九岁)顺利完成监造任务,就顺势入刘爵帅帐中为幕宾,刘铭传看中刘廷玉能力,特委其组织【文山团练】,而刘廷玉于幕宾时期,每陈其事,明白畅达,声如铜钟,且为同宗,刘爵帅更加青睐[4][5]

清法战争时,法军入寇于基隆沿海一带,刘廷玉自率文山团练出守暖暖、大水窟等地,在抗法胜利后议和,朝廷录功,赏戴【蓝顶花翎(四品)】、【补千总(正六品)】[10],随即又蒙巡抚刘铭传随折举荐刘廷玉为【训导(从八品)】,此为刘廷玉(时年三十九岁)正式任官[11]

刘铭传治理台湾时,为了开山抚番,在全台成立抚垦总局,各地设立分局,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设立屈尺分局后,期间委请刘廷玉抚垦事务(署理该局),即以其兄廷藩及侄儿隆得为襄理,负责招募汉人入山开垦,以其弟祖𪣻为司教,设立教育所,教化番民[12]。期间刘廷玉又兼理开通宜兰官道,抽收脑木釐金,成效卓著,又获台湾首任巡抚一等男爵刘铭传刘爵帅举荐【县丞(正八品)】,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全台生番肃清,刘廷玉再获巡抚刘铭传举荐【后补知县(正七品)】[13]

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大嵙崁再度番乱,巡抚刘铭传派兵剿抚,事平之后,朝廷奖叙刘廷玉(时年四十四岁)免补千总(从五品),以守备留原省原标仅先补用【守备(正五品)】、散官衔【武德骑尉(正五品)】[14]

台岛于乙未后,改隶属日本国之际,地方动荡不安, 依历史文献“割台三记”中之台湾八日记叙述【唐总统于十二夜逃去,兵勇乘危抢掠,尸横遍野,街人闭隘闸为守,绅士刘廷玉、陈儒林等,洋商李春生请欧美人英德商先迎日军安民,时辜显荣游于台北,见商民无主内乱,亦于十四日往请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同水野遵巡哨,遂引见桦山及山田大尉,极言乱民之变,愿为前导,日帅查其诚,使人侦探,果系事实,民不堪其苦,遂统大军于午前三时入城安民,乱勇奔逃,人心始安】[15]

日人领台后,台北地方士绅设立保良局,公推刘廷玉为【台北保良局长】,以安闾阎,期间协助维护台北城内治安有功,逮捕匪首吴福外五名有功,在明治三十二年(一八九九)刘廷玉被任命台北地方法院顾问。,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总督府于全台广设堡(办)务署,任命刘廷玉为【大加腊(今日台北市)堡(办)务署副主理】[16]

日本台湾总督府为笼络台人,以利其有效统治,在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总督府以府令第四十号发布〈台湾绅章条规〉及其内规〈台湾绅章条规取扱内规〉,对全台士绅及商人士颁发绅章,以大坪林刘家地方之望族,必然也会受到颁绅章。于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首批颁发时,刘廷玉即获日本总督府颁发【绅章】,同时其家族尚有刘建勋、刘廷斌、刘廷达等多人也受此章勋荣[17]

日据时期,因艋舺祖师庙土地官司不悦,在明治三十四年(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刘廷玉时年五十五岁内渡福建省福州府补岁贡生(六),又因适逢赈灾,清光绪帝加官衔诰授【同知(正五品)】、诰封【奉政大夫(正五品)】散官品阶,并赏戴蓝翎。返台后即致力于宗族及地方教育,设刘家私塾教书,过了五年清闲的日子[4]

明治三十九年(一九○六)总督府再度启用刘廷玉并任命为【深坑厅参事】,明治四十二年废深坑厅,转任【台北厅参事】,并于任内过世,享年六十五岁[17]

刘廷玉民谥清臣,清字依清朝谥法之意为《避远不义曰清》、《洁己自爱曰清》、《洁己奉法曰清》,臣之意如字意,《清臣》说明刘廷玉一生为人清廉、守法之臣,另一意为述其永为清朝臣子。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刘建辉. 劉氏族譜. 2003: 456. 
  2. ^ 清溪珊屏劉氏家譜. 1881. 
  3. ^ 山坪五房二本派族譜. 1881: 125、131. 
  4. ^ 4.0 4.1 4.2 4.3 夏圣礼. 世紀風華:記山坪(珊屏)劉氏家族大坪林拓墾. 街头巷尾工作室. 2018. ISBN 978-957-29273-3-5. 
  5. ^ 5.0 5.1 劉廣文廷玉傳. : 229. 
  6. ^ 輓家石卿翁夫婦辭. : 231. 
  7. ^ 劉廣文廷玉傳. : 231. 
  8. ^ 林衡道. 臺灣一百位名人傳 2003年7月第二版. 2003: 303–304. 
  9. ^ 蔡仁坚. 劉廷玉委監臺北城工程考暨臺北建城研究之若干問題. 109年第一屆啟文堂劉氏家族史學術研討會. 2020: 129. 
  10. ^ 臺北文獻直字138期--文山地區義勇軍. 2001: 192. 
  11. ^ 劉狀肅公奏議(全):府番略、剿撫滋事生番現經歸化摺.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 4. 台湾大通书局. : 199. 
  12. ^ 许毓良. 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圖所見的新北山區-一段清末開山撫番的歷史追尋. 2009: 95. ISBN 978-986-508-043-3. 
  13. ^ 臺秀錄. 縉紳紀實-一 5. 台湾日日新报. 1898. 
  14. ^ 第七冊. 清代臺灣文獻叢編清宮月摺檔臺灣檔案. 国立故宫博物院院藏. : 5517. 
  15. ^ 吴德功. 割臺三記之讓臺記. 1897. 
  16. ^ 高传棋. 臺北仕紳在日治(日據)初期保良局與楊文會腳色. 111年第二届启文堂刘氏家族史暨台湾老家族史学术研讨会. 2022. 
  17. ^ 17.0 17.1 臺北. 臺灣列紳傳. 日本台湾总督府. 1976: 51. 

外部链接

[编辑]

Category:使用创建条目精灵建立的页面

新建条目-刘廷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