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電影導演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電影導演負責統籌電影的製作流程,以完成劇作家製片人針對電影的需求。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下轄的香港電影導演會,則是代表香港導演的工會組織。綜觀香港電影史,自1930年代香港電影開始發展起,不同時代的代表導演,皆有對應的風格。部份導演甚至能影響香港電影走向:例如邵氏兄弟令1950年代-1970年代的香港偏向國語電影;而隨後的許冠文,則讓喜劇片在香港風行一時。

工作

[编辑]

根據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指出,香港電影導演的職責為「專長於整部電影的藝術創作,並詮釋和表達劇作家及製片人在劇本中設定的意圖」。[1]香港職業訓練局管理的職業資料庫,則進一步說明導演工作有開發直播或錄影製作、選擇稿件製作元素、協調人員活動、監督後期製作等。一般而言,香港電影導演通常有大學學位,有媒體、傳播、新聞學、電影製作、演戲或藝術管理文憑等學為尤為理想。[2]除此之外,導演被期待有出色的認知思維、管理、社交、策劃執行等能力。[3]在香港,助理導演的月薪約$15,000-$20,000港幣;升上高級導演後,平均月薪則有$20,000-$50,000港幣。[2][3]在香港,電影導演一般從助理導演做起。不過也有其他管道當上導演,比如接受導演課程、拍攝微電影、從其他職業轉型等。[3][4]

香港電影導演的獨有特色為「雙導演制」或「合導模式」:意指一個電影,由兩個不同專長的導演合作執導。這種模式主要優點為利於電影調度和執行、以及教育和提攜後晉。[5]

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旗下屬會成員,是代表香港電影導演的工會組織。主要工作有:「推動香港電影業在藝術和商業方面的發展、加強香港導演間的聯繫和溝通、改善會員福利和推廣社交活動、以及保障香港電影導演的權益」。[6]每年春季,香港電影導演會會舉辦香港電影導演會年度大獎,會員會選出最佳導演新晉導演

歷史

[编辑]

香港電影始於1897年,當時莫里斯薩維特教授(Maurice Charvet)從美國把電影放映機器帶到香港,並在當地播放影片。1913年,烏克蘭裔美國人班傑明・布拉斯基在香港設立電影公司,並於當年與香港人製作數份短片。但後來布拉斯基回美國後,再也沒有來港。香港電影工作也在1920年代陷入停滯。1923年,黎北海黎民偉兄弟試圖拍攝電影,但由於政府不批批准,兩人最後只得在廣州執導《胭脂》。[7][8]

1930年代,隨著香港大環境趨向穩定與電影技術進步,香港的地理與政治優勢、觀眾偏好多樣化、以及先前的電影經驗,使投資者關注香港作為電影拍攝的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電影業以薛覺先執導的《白金龍》、趙樹燊關文清共同執導的《歌侶情潮》為契機,走向黃金時代。這時候活躍的導演有關文清、趙樹燊、黃岱黎北海等。這段時期直到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才停止。[7][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環境的變化,令原本粵語片獨大的情勢產生變化,逐漸分出粵語電影和國語電影。粵語電影以李晨風李鐵吳回秦劍左几畢虎為主要導演,題材偏向喜劇片、人倫關係;國語電影則偏好古裝片、民間故事,代表導演有張善琨袁仰安朱石麟邵逸夫等。[9]

邵氏兄弟的商業成功、以及臺灣電影政策的影響下,香港電影走向國強粵弱,類型則延續1960年代,張徹開創的武俠暴力風。[9][10]這個狀況直到到1970年代,麥理浩治下的嘉禾公司成立後才有所改變:許冠文的《鬼馬雙星》捧紅了許氏兄弟,也讓喜劇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10]此時著名的導演還有程剛李翰祥劉芳剛等。[10]1970年代後來演變成香港電影新浪潮,並在1980年代持續擴大。當時香港出色電影繼出、類型不拘一格。每年可上百個影片發行。1980年代也因此被稱為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代表導演有徐克許鞍華張婉婷羅啟銳陳可辛[11][12][13]

步入2000年代後,在中國資本支持、與SARS疫情衝擊下,香港電影開始偏向討好中國電影市場:資深導演前往中國發展、合拍與複製過去的香港電影,則成為當時香港電影的主流。這時香港電影的套路性強而頗受詬病。[12]直到2010年代後期,以王家衛為代表的新生代電影導演逐漸誕生,香港導演與電影才出現新方向。這些導演的電影片名通常是四個字,因此被稱為「四字導演」。四字導演回歸本土、偏好社會議題、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且不願執導討好性強的商業大片。電影主題則有家人之爭、出走、贖罪等。活躍導演有王家衛何爵天曾憲寧等。[12][14][15]

列表

[编辑]

本列表以香港導演的英文姓氏排序,收錄香港電影導演會編纂的《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14-1978》與《導可道 非常導 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79-2013》兩書中列出的香港導演(統計至2017年)[16][17]

參考資料

[编辑]

腳註

[编辑]
  1. ^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電影方面的創意產業專才. [2025-05-10]. 
  2. ^ 2.0 2.1 創意產業、藝術文化、表演藝術 監製及導演. 人才服務辦公室. [2025-05-11]. 
  3. ^ 3.0 3.1 3.2 監製及導演 - 職業 - VTC Occupation Dictionary. occupation-dictionary.vtc.edu.hk. [2025-05-10] (中文(香港)). 
  4. ^ Indeed 編輯團隊. 如何成為導演? 5個方法實現夢想. hk.indeed.com. [2025-05-11]. 
  5. ^ 鄭政恆. 同門.師徒.大宗師——香港導演的關係圖譜初探. HKinema. 2010-06-20, (10) [2025-05-10] (英语). 
  6. ^ Federation of Hong Kong Filmmakers. 屬會成員 Association Members. www.hkfilmmakers.com.hk. [2025-05-11]. 
  7. ^ 7.0 7.1 李善汶; 李慧盈. 尋找皇后的光影:皇后戲院和早期香港電影放映. www.ln.edu.hk. 嶺南大學. 2023 [2025-05-10] (中文(臺灣)). 
  8. ^ 8.0 8.1 吳月華. 香港電影的青葱歲月. www.ln.edu.hk. 嶺南大學. 2023 [2025-05-10] (中文(臺灣)). 
  9. ^ 9.0 9.1 黃愛玲. 香港影片大全第四卷(1953-1959) 前言. 香港電影資料庫. 康文署. [2025-05-10]. 
  10. ^ 10.0 10.1 10.2 郭靜寧. 香港影片大全第七卷(1970-1974) 前言 (PDF). 香港電影資料館. 康文署. [2025-05-10]. 
  11. ^ 游靜. 【書摘】富貴時代,喜劇之逼人──80年代晚期香港喜劇電影的夢想與夢魘寓言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www.twreporter.org. [2025-05-10] (中文(臺灣)). 
  12. ^ 12.0 12.1 12.2 關偉雄. 窄路如何逢春?港產片屢破紀錄,「四字導演」和香港電影人的改變進行式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www.twreporter.org. [2025-05-10] (中文(臺灣)). 
  13. ^ 【Aperture優雅靈犀】八十年代港產片塑造了我們的審美 -. LifeStyle Journal 優雅生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 [2025-05-12]. 
  14. ^ 紅眼. 香港新生代導演通宵大對談:我們自己,定義我們的年代.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2023-04-14 [2025-05-10] (中文(繁體)). 
  15. ^ 郭靖言. 【娛事者】香港四字電影新導演的三個主題. 2023-04-26 [2025-05-10] –通过am730. 
  16. ^ 蒲鋒 2018.
  17. ^ 黃國兆 2014.

書目

[编辑]

延伸閱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