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陈敏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敏华
陈敏华(摄于1969年的菲律宾)
羅馬拼音Chen Min-Hwa(陳敏華)[1]
Chen Chang Min-Hwa(陳張敏華)[2]
出生 (1934-09-07) 1934年9月7日90歲)
中华民国山东省黄县
職業主持人诗人
國籍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静宜文理学院肆业
創作時期1960年代-1970年代
體裁新詩
文學運動葡萄园诗社
代表作《雏菊》(1967年)
《水晶集》(1970年)
《琴窗诗抄》(1971年)
《晨海的风笛》(1973年)
獎項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亚洲杰出诗人奖
教育部文化局六十年度文藝獎
第12届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二屆文藝詩歌創作獎
国际诗人大会“女诗神奖”
配偶张绍载

陈敏华(1934年9月7日[3],20世纪台湾女诗人、主持人,葡萄园诗社的发起者,197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4]

生平

[编辑]

1934年9月7日,陈敏华出生在中华民国山东省黄县,1949年因第二次国共内战而前往台湾,后于靜宜文理學院肆业,毕业后曾主持教育電台的“文艺橱窗”节目与台视“艺文沙龙”节目[5]数年。1962年4月,陈敏华自中国文艺协会主办的“新诗研究班”结业后,便与王在军、古丁、文晓村、李佩征、宋后颖等人(均为研究班学员)共同创办文学社团“葡萄园诗社”,社址位于陈敏华在永和镇的家中。同年7月15日,葡萄园诗社发行《葡萄园》季刊。该刊呼吁“希望一切游离社会与脱离读者的诗人们,能够及早觉醒,勇敢地抛弃虚无、晦涩与怪诞;而回归真实、回归明朗,创造有血有肉的诗章”,主张诗歌的大众化,秉持“健康、明朗、中国”方针,“葡萄园诗社”因而为台湾当代诗歌创作由“西化”现代主义转换至“乡土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6]。1965年,副社长陈敏华接替李佩征,担任葡萄园诗社社长。1969年8月25日,陈敏华与紀弦鍾鼎文、林绿、罗门蓉子、绿蒂七人一同代表台湾,参与菲律宾马尼拉的“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The World Congress of Poets)[7],陈敏华在大会中获得纪念金牌。1975年,陈敏华离开诗坛,随即前往哥斯达黎加学习数年西班牙语。1980年代,陈敏华移居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雷德伍德城[8],并参与发起了湾区的华人文化组织“中华艺术学会”,并担任过会长[9]、顾问[10]等职务。截至2024年3月,陈敏华为中华艺术学会的名誉会长[11][12]:253、780[13][14][15][3][16][17]

诗歌

[编辑]

陈敏华创作的内容大都为诗歌,这些诗作均追求“美”的境界,以虚实结合、借题发挥的写法描绘景物,锺鼎文认为陈鼎华的诗歌具有一种“谦虚的矜持”。[3]

陈敏华出版的诗集有《雏菊》(1967年)、《水晶集》(1970年)、《琴窗诗抄》(1971年)和《晨海的风笛》(1973年),她的诗歌拥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诗歌《雏菊》中,她将女性比喻作一朵小花,虽然仅“拥有一小片天地”,“没结下成熟的果实”,但却拥有“扩展宇宙的根”,“美而丰盈”。[12]:253[13]

陈敏华的诗歌几乎没有被《葡萄园》诗选以外的诗歌选集选入,这可能与作品内容直白、抒情太过外露,整体流于浅显相关。此外,陈敏华虽为女性主义诗人,但其部分诗句却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在赞颂男权主义的秩序中心,例如“奔向你伟大的影像,是谁/摆动银灰的双翼追随你”(《时代的巨人》)、“你是宇宙的主宰/……每一星座都感受着你的光”(《阿里山日落》)等赞颂光、热、太阳的诗句。[12]:253-254

在诗歌中,陈敏华也会刻意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深沉而含蓄地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与延续,例如“古代的剑/燃着火的热情/斑斓的金甲/是龙的蜕化/剑花在夜里盛放”(《宝剑》)。除此之外,陈敏华的诗歌还对台湾本地贫民的生活进行描绘,例如“裸足的蚵女/挽着竹篮 沿岸/掇拾爱耳语的贝壳/探询归航的消息”(《滨海之晨》)[14]:377-378

由于20世纪中叶的台湾女性作家大都撰写小说散文,因此陈敏华与蓉子胡品清张秀亚、林冷、晶晶、彭捷、陈秀喜、李政乃、杜潘芳格等人均被视为台湾女性诗歌的开拓者。这些诗人都采用新诗的形式,抒发女性意识,证明了作为群体的真正女性主义诗歌已经在大中华地区出现。[12]:179-181

家庭

[编辑]

陈敏华的丈夫张绍载是台湾著名的建筑师,陈敏华也为丈夫出版的《建筑与艺术》杂志“诗情画意”专栏投稿诗歌,这些诗歌往往搭配了蓝荫鼎王藍刘其伟等著名画家的画作。[12]:253

荣誉

[编辑]

陈敏华曾获得亚洲杰出诗人奖、教育部文化局六十年度文藝獎、第12届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二屆文藝詩歌創作獎等奖项,并被西班牙安多哥拉大学与巴基斯坦自由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69年12月,经国际诗人桂冠协会推荐,英国国际学院授予陈敏华名誉文学硕士学位。[3][13][12]:253、780

陈敏华虽然获得了国际诗人大会“女诗神奖”等多项殊荣,但由于台湾诗坛各派成见太深,以至于陈敏华被部分文人借词攻讦。对此,葡萄园诗社的文晓村发文批评到:“我们的诗坛为什么不能在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或大同小异、异中求同的原则下,共同为扩展中国诗运而努力呢?”[18]

2025年公开的诺奖提名表显示,在菲律宾学院主席Emeterio Barcelon的推荐下,陈敏华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4]她也是第一位获得诺奖提名的华人女性作家(见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参考来源

[编辑]
  1. ^ El susurro de la brisa del mar al amanecer. Ex Libris Group. 
  2. ^ Chen Chang Min-Hwa, Age 92. Spokeo. 
  3. ^ 3.0 3.1 3.2 3.3 陳敏華. 台湾文学馆线上资料平台. 
  4. ^ 4.0 4.1 Nobelarkivet–1974 (PDF). svenskaakademien: 2. 2025-01. 
  5. ^ 1964年鍾梅音主持的台視「藝文夜談」節目專訪張秀亞. 国家文化记忆库. 
  6. ^ 于可训. 于可训文集 7 新诗研究.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8-01: 401. ISBN 978-7-5354-9824-3. 
  7. ^ 1969年8月25日,紀弦(中)與鍾鼎文(右)、陳敏華攝於馬尼拉機場,預備出席「第一屆世界詩人大會」。. 国立台湾文学馆.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9──紀弦. 
  8. ^ 纪弦. 纪弦精品.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05: 204. ISBN 7-02-002036-4. 
  9. ^ 刘天育. 以画抒情 以字抒意 共贺新春 中华艺术学会春节雅集. 大纪元新闻网. 2003-02-08. 
  10. ^ 王林森彩墨山水加州巡回展于旧金山完美收官. 雅昌新闻. 2016-08-03. 
  11. ^ 葛歆睿. 108岁侯北人 现身个人书法展. 世界新闻网. 2024-03-19.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林丹娅 (编). 台湾女性文学史.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5-03. ISBN 9787561551929. 
  13. ^ 13.0 13.1 13.2 张超 (编). 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词典.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2: 44. ISBN 7-305-02021-4. 
  14. ^ 14.0 14.1 古继堂 (编). 台湾女诗人五十家.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07: 377–378. ISBN 7-5404-0745-X. 
  15. ^ 吴思敬、赵敏俐 (编). 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06: 631. ISBN 9787020090600. 
  16. ^ 李元貞. 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詩壇顯影. 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9-09: 19-63. 
  17. ^ 古继堂 (编).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新诗大辞典. 沈阳: 沈阳出版社. 1994-05: 599. ISBN 7-80556-980-0. 
  18. ^ 邹建军. 台港现代诗论十二家.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1-04: 78. ISBN 7-5354-0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