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毛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游(日语:毛遊びもうあしび mō ashibi)是过去琉球王国日本冲绳县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习俗。它是一种由年轻男女在傍晚至深夜期间,在田野或海边聚集,边饮食边进行以歌舞为主的交流性集会。

“毛”(日语:もう )是冲绳方言中表示“原野”或“广场”的词汇。该词原本对应的标准日语汉字是“野”(训读为「の」no,音读为「や」ya),但在冲绳语中发音演变为「もう」,因此以“毛”字借音书写,属于表音性质的借字写法。在不同村落中,此类活动也有辻游辻遊び/アジマーアシビajimā ashibi,在村落交叉口或集会处的游乐活动)、滨游浜遊び/ハマーアシビhamā ashibi,在海边举行的游乐活动)、夜游夜遊び/ユーアシビyū ashibi,在夜晚举行的游乐活动)等不同称呼。据说参与毛游的年龄大致为:男子17至25岁、女子15至22岁左右,即进入成人阶段、被视为适婚年龄的男女为主。

这种习俗并非冲绳独有,类似的风俗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各地也曾普遍存在,古时称为歌垣かがい kagai、うたがき utagaki,男女在活动中互唱情歌以表达情意。据记载,毛游过程中发展为性行为并非罕见,但这种交往是在父母、亲族乃至整个共同体认可之下进行的。在开放交往的氛围中,人们建立人际关系,并择定未来配偶,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在冲绳延续至近代。

此外,毛游不仅是男女结识的场合,更是民谣、乐器演奏、琉球舞蹈民间故事等冲绳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许多出身冲绳的音乐人正是在毛游中比拼技艺,磨炼音乐素养,并通过即兴创作与对唱不断诞生出新的民谣。被誉为冲绳音乐界代表性人物的艺人,大多出身于毛游文化,其对现代冲绳音乐的影响不可小觑。

尽管毛游曾因被视为野蛮、淫乱的风俗而屡次遭到琉球王朝的禁止[1],又在明治时代以后受到日本政府推动的风俗改革运动打压[2],但在经历冲绳战役后的战后时期,仍有部分地区保留至20世纪60年代左右。

虽然毛游如今已经消失,但战后冲绳出现了一种新的集体娱乐方式——海滩派对(beach party)。这种文化是由驻日美军带入的,形式为亲朋好友在海边聚会,通常从白天持续到傍晚,以烧烤等活动为主,是现今某种程度上替代毛游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番所松下(恩纳松下的歌碑)
  2. ^ 井谷泰彦. モーアシビ (毛遊び) と風俗改良運動に関する一考察. 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纪要 : 别册 (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 2013-03, 20 (2): 129–140. ISSN 1340-2218. hdl:2065/39529. CRID 1050282677477354624.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