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張汝霖 (萬曆進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汝霖
大明福建按察司副使
籍貫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字號字肅之,號明若、含宇
出生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五月初一日
逝世天啟五年(1625年)三月二十四日
配偶娶朱氏
親屬(父)張元忭
(弟)張汝懋
(孫)張岱
出身
  •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科舉人
  • 萬曆二十三年乙未科同進士出身

張汝霖(1557年—1625年),字肅之,號明若,一號含宇,又號醉休老人無漏居士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

幼好古學,博覽群書,徐渭曾驚歎:“幾為後生窺破”。思想開明,特設「讀史社」,不囿於朱學[1]。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應天鄉試第六名舉人,二十三年(1595年)中式乙未科會試第五十名,三甲第二百二十名進士[2]。禮部觀政,授廣昌縣知縣,二十六年(1598年)調清江縣知縣[3],三十一年(1603年)升兵部主事,三十四年(1606年)任山東鄉試副考官,所取士有篇章不具者,被停俸,三十七年(1609年)養病歸里[4],“頗畜聲妓,壘塊之餘,輔以絲竹陶寫”[5],三十九年(1611年)考察,四十年(1612年)謫兩淮鹽運司判官,四十二年(1614年)升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四十四年(1616年)升郎中,四十五年(1617年)出為貴州按察司僉事,四十八年(1620年)升廣西布政使司參議,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調江西布政使司參議、兵備湖西,四年(1624年)升福建按察司副使,五年(1625年)三月卒於官[6]

家族

[编辑]

南宋張浚的後裔。曾祖張詔,贈吏部主事;祖父張天復,嘉靖二十六年進士,甘肅行太僕寺卿;父張元忭,隆慶五年狀元,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母王氏(封安人)。永感下。弟張汝懋(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大理寺右寺丞)。妻朱氏(封恭人),內閣首輔朱賡女。子張燿芳、張炳芳、張煒芳、張燁芳。張燿芳子張岱

著作

[编辑]

張汝霖好飲食,在杭州組織“飲食社”,並撰有《饕史》,亦曾撰《韻山》,因與《永樂大典》類似而停筆[7]。著有《石介園文集》。

有詩作:

世外幾番寒卻火,野人猶自說攢宮。
六陵草樹荒煙下,半壁山河落照中。
義士傷心偷瘗骨,前朝遺恨失和戎。
杜鵑巧作青山泣,並帶松聲咽晚風。

註釋

[编辑]
  1. ^ 張岱回憶張汝霖教自己讀書時“不讀朱注”(《瑯嬛文集·四書遇序》);另外張岱在《與祁文載》中自稱:“余解四書五經,未嘗敢以注疏講章先立成見。”(《瑯嬛文集》卷三)
  2. ^ 《萬曆乙未科履歷便覽》:張汝霖,明若,易五房,戊辰五月初一日生。山陰縣人,甲午六名,會五十名,三甲二百二十名。禮部政,丙申授廣昌知縣,戊戌調清江知縣,癸卯升兵部主事,丙午山東主考,己酉養病,辛亥京察,壬子降兩淮運判,甲寅升南刑部付建司主事,丙辰升郎中,丁巳升貴州僉事,庚申升廣西參議,壬戌調江西參議,乙丑卒。
  3. ^ 《萬曆乙未科進士同年序齒錄》
  4. ^ 《明史》卷二百三十: “兵部主事張汝霖,大學士朱賡婿也。典試山東,所取士有篇章不具者。汝霖疏刻之,停其俸。”
  5. ^ 《瑯嬛文集》卷四《家傳》
  6. ^ 張岱《陶庵夢憶》:“天啟乙丑,大父去世”。
  7. ^ 張岱《陶庵夢憶·韻山》

參考書目

[编辑]
  • 張岱《家傳·張汝霖傳》
  • 張則桐:《張岱〈家傳‧張汝霖傳〉箋證-張汝霖事跡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