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善
外观
(重定向自吴继善)
吳繼善(1606年—1644年),字志衍,南直隸太倉縣人,明末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为吳偉業族兄,吳偉業十四歲時,讀書於吳繼善家之五桂樓(南樓),由此與繼善相識。兩人同習舉業六年,其後吳繼善兩个族弟吳克孝(人撫)、吳國杰(又名事衍,號人嘏、純祐,榜姓許,崇禎九年舉人)也一同讀書。崇禎三年(1630),吳偉業、吳繼善(榜名徐繼善)、吳克孝同中舉人。
崇禎三年(1630年)舉庚午科應天鄉試,榜姓徐,崇禎十年(1637年)登丁丑科進士[1]。工部观政,本年六月授浙江慈谿知县,因母喪未赴任。崇祯十五年起官四川成都縣知縣,曾保護耶穌會教士利類思、安文思。
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攻破成都府城,吳繼善左手執印、右手攜妾,在馬前乞降。張獻忠收其入營,不久,加禮部尚書,後因细小事被殺[2][3][4]。
家族
[编辑]曾祖吴心,祖吴云翀,父吴鸣玿。
参考资料
[编辑]- ^ 《崇祯十年丁丑科进士三代履历》:吴继善,曾祖心,祖云翀,父鸣玿。志衍,春秋房,壬子四月初十日生,太仓州人,庚午五名,会四十九名,三甲九十八名,工部观政,本年六月授浙江慈谿知县。壬午起補成都知縣。明末盡節。
- ^ 顧山貞《蜀記》:是日,蜀國主同正妃跳入宮內琉璃井中。按院劉之渤被執,推官劉士斗、華陽知縣沈雲祚俱着公服南面自鴆死。一時司道各官混死者甚多,不能悉記。惟成都知縣吳繼善,南直人,丁丑進士,左手執印、右手攜妾,於馬前乞降;獻忠收入營內,旋加偽禮部尚書。
- ^ 民國初傳教士古洛東,根據安文思著作傳抄本,用華文撰成《聖教入川記》,其中記載道:「初,成都官吏見獻忠將至,逃避不遑。繼見獻忠稱王,分官任事,以為暴雨之後,雲收霧散,將見太平。又聞獻忠有勇有為,能任國事。於是一班官吏均出任事。不知獻忠性情殘暴,稍有不順,狂怒隨之,或刑或殺,視人命如草芥。」繼善降獻忠後推升為禮部尚書,他對天主教義及西方科學相當欽敬,於是將利類思、安文思兩位神父介紹給張獻忠。張獻忠便命禮部官員前往山中迎接兩位逃往山中的司鐸,待以上賓之禮,又賜徽號稱二位為「天學國師」。吳繼善的死因有幾種說法。《聖教入川記》記載,繼善任禮部尚書未久,因奉命散馬匹給士兵,以細故觸怒張獻忠,受臠割之虐刑斃命,其家人一門四十餘人同日死。《甲乙事案》則記載,繼善受禮部尚書職後,當年舉行祭天典禮,張獻忠命吳繼善撰寫祭天文。由於他文中連用「銅馬」、「黃巾」等詞,獻忠粗通文墨,認為他意在譏刺,於是大發雷霆。一說吳繼善撰寫的祭文是用兩張紙粘貼而成,而非完整的一張紙,獻忠大怒說:你不讓我一統天下嗎?隨即處以剮刑。不論事由如何,各種說法都顯示,繼善受凌遲之刑慘死。吳偉業說,繼善死去三年後,其弟事衍(應即為吳國杰)跋涉萬里回到家鄉,向他哭訴繼善已慘然殞命,遇害時間為甲申十一月二十五日。偉業說:「予向謂志衍即尚存,勢不能自拔」,在成都淪陷時,吳偉業已視繼善為亡者,他在這裡的意思是說,即使城破時繼善活了下來,也無法從悲慘的命運中抽身,對照偉業的生命經歷,頗有自況的意味。情勢所逼,身不由己,令人不勝唏噓。
-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明人傳記資料索引》2720:吳繼善,字志衍,太倉人。崇禎十年進士,官成都知縣。圖繪有元人風,工詩文,後為張獻忠所執,被害。
- 吳偉業:〈志衍傳〉,《吳梅村集》,卷三十八。
- 陳學霖:〈傳教士對張獻忠據蜀稱王的記載:《聖教入川記》的宗教與文化觀點〉,《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1年。
![]() | 这是一篇关于明朝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