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威廉·利斯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帥
西格蒙特·威廉·李斯特
Siegmund Wilhelm List
1935年的李斯特
出生(1880-05-14)1880年5月14日
 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符騰堡王國伊萊爾基爾希貝格
逝世1971年8月17日(1971歲—08—17)(91歲)
 西德西德巴伐利亞加米施-帕滕基兴
效命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国(至1918年)
魏瑪共和國 魏玛共和国(至1933年)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
军种
服役年份1898年-1942年
军衔元帅
统率第14軍團
第12軍團
A集團軍
参与战争
获得勋章騎士鐵十字勳章
签名

齊格蒙特·威廉·瓦爾特·李斯特(德語:Siegmund Wilhelm Walther List,1880年5月14日—1971年8月17日),19位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之一、二戰戰犯。曾率領第14集團軍入侵波蘭,並領導第12集團軍參與法國戰役巴爾幹戰役。1942年任A集團軍司令,執行入侵高加索的藍色方案,但是由於紅軍的抵抗而進展緩慢,遭到希特勒撤職,此後賦閒在家直至戰爭結束。

利斯特因東南歐巴爾幹戰役殺害人質,在杀害人质审判英语Hostages Trial中因戰爭罪違反人道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在關押4年後,他在1952年因為健康原因被釋放,在1971年死於巴伐利亞州加米施-帕滕基興的家中,享年91歲。

早年經歷

[编辑]

威廉·李斯特於1880年5月14日出生於符騰堡王國奧伯基希貝格(Oberkirchberg),是醫生瓦爾特·李斯特(Walter List)的兒子。[1] 李斯特畢業於慕尼黑的路德波德文理中學(Luitpold-Gymnasium),並於1898年加入巴伐利亞陸軍,在1913年前便已進入巴伐利亞總參謀部。[2]

李斯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擔任步兵部隊的參謀軍官,在前線服役,其中一位下屬即為當時的下士阿道夫·希特勒[3] 李斯特最初在巴伐利亞第2軍團服役,直到1915年冬季因重病接受手術。康復後,他被調往C軍分遣隊服役,直至1917年轉任巴伐利亞第8後備師。他在戰爭中的表現獲得多項勳獎,包括兩級鐵十字勳章、配劍的霍亨索倫王室勳章騎士十字勳章、配劍與王冠的巴伐利亞軍事功績勳章四級勳章、腓特烈勳章騎士十字勳章,以及黑色重傷獎章。此外,他還獲得奧匈帝國頒授的配戰時裝飾的三等軍事功勳十字勳章,以及保加利亞王國頒發的軍事功勳勳章騎士十字勳章。

間戰時期

[编辑]

戰後李斯特繼續留在魏瑪共和國德國防衛軍服役,並於1919年加入上校弗朗茨·冯·埃普(Franz Ritter von Epp)領導的埃普自由軍圖(Freikorps Epp),參與推翻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的行動。1922年,他出任駐肯普滕的巴伐利亞第19步兵團第3(獵兵)營營長,並在隨後十年間主要從事防衛軍的軍事教育與訓練工作。

1924年,他被調往慕尼黑的第7步兵師,擔任第7軍區軍官訓練的參謀長。1926年,李斯特被召入國防部,擔任軍事教育部主任,隨後出任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校長。[4]至1932年,他晉升為中將(Generalleutnant)。

1933年10月1日,李斯特被任命為第4軍區德累斯頓)司令與第4步兵師指揮官。兩年後,即1935年10月1日,他晉升為步兵上將(General der Infanterie),並成為第4軍團的指揮官。

1938年2月,李斯特出任駐卡塞爾的第5集團軍指揮部司令。1938年4月1日,在德奧合併後,他被任命為駐維也納的第5集團軍指揮部司令,負責將奧地利聯邦軍整編入德國國防軍(Wehrmacht)。1939年4月1日,他晉升為陸軍大將(Generaloberst)

世界大戰

[编辑]

波蘭戰役

[编辑]

1939年底,李斯特指揮第14軍團參與入侵波蘭。根據作戰計畫,他的任務是自戰爭一開始即向波蘭南部推進,作為德軍包圍機動的最南翼,意在圍困波蘭陸軍華沙一帶地區。然而他未能完成此任務,儘管他於1939年9月17日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以南不遠處與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指揮的第19裝甲軍先頭部隊會合。隨著蘇聯依據《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自東部入侵波蘭,戰鬥迅速結束。戰後,李斯特與其部隊繼續駐紮波蘭,擔任佔領軍。

入侵法國

[编辑]

在1940年5月至6月德國對法國低地國家發動大規模攻勢期間,第14軍團仍駐波蘭,而李斯特則指揮第12軍團參與法國淪陷行動。第12軍隸屬於A集團軍,由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指揮,在阿登地區強行突破,並於1940年5月15日完成關鍵突擊,導致法軍潰亂,並切斷英國遠征軍補給線

這場戰役成功後,李斯特成為希特勒1940年元帥晉升儀式上晉升為陸軍元帥的12位將領之一。1941年初,德軍部隊開始向東線戰場集結,為入侵蘇聯做準備。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H)認為,在進攻展開前,有必要先排除希臘的干擾,遂計畫將其軍事征服。該行動被命名為瑪麗塔行動(Operation Marita),李斯特受命與保加利亞陸軍參謀部進行秘密協商,雙方簽署協議,允許德軍自由通行保加利亞。1941年2月28日至29日晚間,德軍(包括時任第12軍團司令的李斯特)進駐保加利亞,次日保加利亞加入三國同盟

征戰南歐

[编辑]
1941年4月,李斯特(右)與武裝親衛隊將領塞普·迪特里希(左)在希臘

1941年4月6日,德軍發動對希臘南斯拉夫的入侵,展開巴爾幹戰役。李斯特指揮的第12軍團擁有4個裝甲師與11個機械化步兵師,完全壓倒希臘與南斯拉夫守軍。德軍於4月13日佔領貝爾格勒,4月27日進入雅典。4月28日,隨著英軍撤離,巴爾幹陸地戰役結束。但德軍與其與納粹德國及義大利王國的合作政權隨即面對多支游擊隊的激烈抵抗。李斯特因下令人質扣留與報復性處決,而牽涉至多起導致數十萬平民被殺的大規模屠殺事件。

李斯特於1941年10月因病辭去第12軍司令職務。1942年初,應希特勒之命,赴德軍占領下的挪威進行視察,以評估該地對英軍登陸的防備情況。李斯特對納粹主義的明顯反感早已使他失寵於希特勒,後者原本不打算再給他指揮權,僅在國防軍領導層幾位高層的堅持下才考慮重新任用他。

藍色方案

[编辑]

1942年7月初,李斯特出任A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由南方集團軍拆分而成,參與代號為藍色方案的東線夏季攻勢。[5] 他奉命攻佔頓河畔羅斯托夫,並向高加索推進,奪取富產石油的邁科普格羅茲尼。德軍在頭兩個月推進順利,佔領馬伊科普並逼近格羅茲尼,距羅斯托夫約650 km(400 mi)。但至8月底推進陷入停滯,主因為紅軍抵抗日益激烈,以及部隊補給線過長導致燃料與彈藥嚴重短缺。同時為支援第6軍團參與史達林格勒戰役,大多數納粹德國空軍戰力於8月中轉移至北方。

希特勒對高加索戰線失速感到憤怒,並於9月7日派遣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前往督戰。[6] 李斯特向約德爾表示,自己兵力不足以突破蘇軍防線奪取格羅茲尼,但若停止其他戰線進攻,並集中資源與增援,仍有可能成功。約德爾同意此看法,並將情況回報希特勒,後者勃然大怒。[7]

當李斯特建議將某些受阻部隊轉移至其他戰線以殲滅蘇軍頑敵時,希特勒於9月9日解除其指揮職務,並透過陸軍總司令部(OKH)親自接掌A集團軍,聲稱「李斯特元帥指揮遲緩」。直至1942年11月22日,他才任命保羅·馮·克萊斯特為新任司令。

李斯特此後未再服現役,戰爭餘下時間皆居於加米施-帕滕基興家中,直至1945年5月被美軍佔領部隊逮捕。

晚年生活

[编辑]
威廉·李斯特(左)與瓦爾特·昆策(前任第12軍團司令,右)在殺害人質審判期間於監獄庭院散步

1947年,李斯特與其第12軍的11名前部下被控犯下戰爭罪反人類罪,主要指控為在南斯拉夫地區對塞爾維亞人人質的扣押與報復性處決,該審判即為紐倫堡後續審判之一的殺害人質審判(Hostages Trial)。李斯特在美國軍事法庭受審,被判兩項罪名成立:一是大量屠殺平民,二是「殺害與虐待戰俘,並武斷地將戰鬥人員定義為「游擊隊」,剝奪其戰俘身份並處決之」。在結案陳詞中,李斯特否認有罪,辯稱自己之所作為是針對「巴爾幹戰區殘酷且陰險作戰方式」的回應。1948年2月,他被判無期徒刑

1951年1月31日,美國駐德高級專員約翰·J·麥克洛伊拒絕了對李斯特的赦免請求。麥克洛伊指出,李斯特批准的反游擊作戰策略及行動過於殘暴,無法合理辯護;此外,他所屬部隊還參與了與軍事行動無關的最終解決方案在南斯拉夫的執行。

李斯特於1952年12月自蘭茨貝格監獄釋放,服刑四年後因健康不佳而獲人道釋放。不過他返回加米施-帕滕基興的家中,繼續生活了19年,於1971年8月17日逝世,享年91歲,他是倒數第三位去世的納粹德國元帥,也是其中的壽命最長者。

參考資料

[编辑]
  1. ^ German Generals: Brief Who's Who of the High Command of Nazidom's Army. Life Magazine. 1939年11月13日: 39–43. 
  2. ^ 參見: Stumpf, Reinhard. Deutsche Biographie. 1985 [2022年11月3日] (德语). 1908年10月,他被指派前往慕尼黑戰爭學院,開始了總參謀職涯。成功完成學院學業(1911年)後,擔任第1步兵團的排長、總參謀試任軍官以及第1工兵營的連長,並於1914年3月19日被調至慕尼黑總參謀本部(1913年晉升上尉)。 
  3. ^ German Generals: Brief Who's Who of the High Command of Nazidom's Army. Life Magazine. 1939年11月13日: 39–43. 
  4. ^ German Generals: Brief Who's Who of the High Command of Nazidom's Army. Life Magazine. 1939年11月13日: 39–43. 
  5. ^ Adam, Wilhelm; Ruhle, Otto. With Paulus at Stalingrad. 由Tony Le Tissier翻译. Pen and Sword Books Ltd. 2015: 25. ISBN 9781473833869. 
  6. ^ Archived at Ghostarchive and the Wayback Machine: The Turning Point? BATTLESTORM STALINGRAD E16. YouTube. 2020年11月30日. 
  7. ^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