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
外观
卡伦(满语:ᡴᠠᡵᡠᠨ,转写:karun),亦作喀伦、卡路、喀龙等,满语音译词,意思是“哨探”或“斥候”。「卡伦」原系古突厥语,原意为武器的瞄准星,后来演变为“哨”或“哨所”之意。[1]
卡倫一般指中國歷史上清朝在战略要地设立的军事哨所,多立于边疆地带。分为“常设”、“添设”和“堵设”等几种,人数自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由八旗的“佐领”或“参领”領隊巡查。现代汉语中“哨卡”一词中的“卡”即來自卡伦。[2]
参见
[编辑]註解
[编辑]- ^ 于福顺. 清代新疆卡伦述略. 中華文史網. [2025-08-01].
- ^ 宝音朝克图. 《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7300064949.
外部链接
[编辑]- 张帅. 论清代呼伦贝尔地区卡伦的设置.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11): 64–65 [2021-06-15].[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