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工程
外观

三角洲工程(荷蘭語:Deltawerken)是荷蘭為防禦北海風暴潮侵襲而建造的大型防洪系統,主要保護澤蘭省、南南荷蘭省及北布拉邦省等地區。該工程歷經數十年建設,核心項目包括1986年竣工的東斯海爾德防洪閘(Oosterscheldekering)、1997年完成的馬仕朗防風暴潮屏障(Maeslantkering),以及2010年全數堤防達到「三角洲高度」(deltahoogte)標準的哈靈斯水壩(Harlingse Keerdam)。其設計標準由《三角洲法案》(Deltawet)規範,針對不同區域制定差異化的防洪結構強度與高度。
荷蘭約27%國土低於海平面,1953年北海大洪水造成1,836人死亡後,政府啟動此計畫。工程結合固定式與可動式結構,如: - 東斯海爾德防洪閘:採用部分開放設計,平時允許潮汐維持生態,風暴時關閉閘門; - 馬仕朗屏障:兩扇重6,800噸的浮動鋼門,透過電腦系統監測自動啟閉,為全球少見的可移動防波堤。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將此工程列為現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蹟,肯定其「千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與技術創新一[1]。後續更啟發荷蘭「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等彈性治水策略,轉向與水共生的空間規劃。
歷史
[编辑]幾個世紀以來,萊茵河、默茲河與斯海爾德河的河口,反覆發生海水倒灌造成的大型洪水。1953年北海大洪水發生後,尼德蘭政府開始思考解決之道。
参考文献
[编辑]- ^ asce.org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026093022/http://www.asce.org/People-and-Projects/Projects/Seven-Wonders/Seven-Wonders/. 2013-01-26 [2025-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