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FradonStar/沙盒/2
閩東革命根據地 | |||||||||
---|---|---|---|---|---|---|---|---|---|
1934年—1938年 | |||||||||
![]() 閩東革命根據地地圖(1934年) | |||||||||
首都 | 柏柱洋(在今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斗面村) | ||||||||
常用語言 | 漢語、閩東語、閩南語、畲話等 | ||||||||
政府 | 蘇維埃政府 | ||||||||
• 1934年2月—1935年2月 | 馬立峰(閩東蘇維埃政府主席) | ||||||||
• 1937年2月—1938年1月 | 葉飛(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 | ||||||||
歷史 | |||||||||
• 建立 | 1934年2月 | ||||||||
• 終結 | 1938年1月 | ||||||||
貨幣 | 閩東蘇維埃政府紙幣等[1] | ||||||||
| |||||||||
今屬於 | ![]() |
閩東革命根據地是第一次國共內戰末期中國共產黨在福建省的閩東地區以福安、連江兩縣為中心建立的革命根據地,也是中央紅軍長征之前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南方建立的最後一個蘇維埃政權,存在於1934年—1938年間。閩東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一度建立10個縣級蘇維埃政府,控制了人口近一百萬、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的地區,轉變為游擊區後,閩東游擊根據地則零散分布於閩東、閩北和浙南境內的23縣。
中國共產黨在閩東建立的首個根據地政權是1933年成立的壽寧縣革命委員會。1934年2月,中共閩東臨時特委在福安縣柏柱洋正式建立閩東蘇維埃政府,1937年初改置閩東軍政委員會。抗日戰爭時期,閩東紅軍主力北上抗日,中國共產黨在閩東地區的存在轉為隱蔽活動,閩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結束。
歷史沿革
[編輯]準備階段(1928年7月—1933年3月)
[編輯]中共早期組織在閩東地區的發展
[編輯]在閩東革命根據地成立前,中國共產黨於該地區的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中國共青團成員嚴明傑、方爾灝等人先後赴連江縣開展活動並建立共青團連江特別支部,翌年4月轉為中共連江特別支部[2]:763。1927年3月,中共福州地委委派陳炳、黃孝敏在古田縣成立中共古田特別支部。1927年中國國民黨在福州發動四三政變後,中共的活動被迫轉入地下。[3]:33
1928年7月和1929年初,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兩度決議在福寧府地區(霞浦、福鼎、福安、壽寧、寧德五個縣份)發展中共黨組織[4]。1929年夏季,陳鐵民在福安縣組建中共福安黨小組,該小組在8月升格為中共福安縣委。1930年8月,福安縣委一度改名為中共福安行動委員會,同年11月恢復縣委名稱。1930年10月,中共福州市委在福鼎縣成立了黃淑琮為組長的中共福鼎篔簹小組,1933年發展為中共福鼎縣委;1931年春,顏阿蘭在寧德縣建立中共寧德霍童小組並自任組長。[3]:33-34
1931年,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指導馬立峰等人在福安縣建立中共福安中心縣委,馬立峰任縣委書記,詹如柏、郭文煥、施霖等人任縣委委員,中心縣委在閩東各地下轄福鼎、寧德、安德、福霞、福壽、霞鼎、霞鼎泰等7個縣級委員會以及寧德霍童小組、霞浦工作委員會和福安城關特別支部等[5]:922,另有直屬於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管轄的屏南縣特別支部和壽寧縣特別支部。[3]:34
開展農村活動並建立地方政權
[編輯]1931年春,鄧子恢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委派赴福安和連江巡視當地中共組織的工作,並主持將中共的活動方向自城市向農村轉變。當年,鄧子恢、馬立峰等人發動福安農民進行抗麥債和「平糶」運動,後進一步發展為領導農民進行「抗捐、抗租、抗稅、抗債、抗糧」的「五抗」鬥爭[3]:43-44。1932年,福州中心市委書記陶鑄赴福安、連江,指導協助當地中共組織建立武裝,連江在當年6月建立閩中工農游擊第一支隊(後改為閩東工農游擊隊第十三支隊)[2]:771,福安則在9月發動蘭田暴動後建立閩東工農游擊隊第一支隊[4][6]。
形成及鼎盛階段(1933年3月—1935年1月)
[編輯]1933年3月,中共在連江縣義沃村建立連江縣革命委員會,林嫩嫩任政府主席。此後,閩東的中共組織相繼發動壽寧西區暴動、霍童暴動和甘棠暴動等地方武裝暴動,建立了7支工農游擊支隊及帶有地方迷信色彩的群眾武裝組織「紅帶會」[3]:44-48。1933年11月初,中共福安中心縣委召開會議,認為此時正值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及閩變時期,閩東地區防守較為薄弱,宣告建立閩東紅帶總會及赤衛隊、游擊隊總指揮部,準備舉行全閩東的武裝暴動。[4]
1933年末至1934年初,中共福安中心縣委先後發動賽岐暴動、霞浦暴動、青皎暴動以及福鼎冷城暴動等武裝暴動,占領賽岐、柘洋、秦嶼等地區重鎮,並於攻打霞浦期間的1934年1月在西勝寺建立閩東獨立第二團領導當地的紅軍。同時,中共連江縣委在1934年1月2日攻占馬鼻並成立鎮蘇維埃政府,隨後在該地成立閩東獨立第十三團;同月中旬,中共連江縣委在透堡宣布成立連江縣蘇維埃政府,此後至當年春,連江、羅源地區先後建立了147個鄉級蘇維埃政府。[4]
1934年2月,中共福安中心縣委於福安縣柏柱洋村召開閩東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閩東蘇維埃政府,領導中國共產黨在閩東地區已成立的800餘個鄉級、49個區級、15個縣級蘇維埃政府和革命委員會,馬立峰任政府主席,葉秀蕃任副主席,政府內設置土地、財政、糧食、軍事、文化、肅反等部門。[4][7]
衰落階段(1935年1月—4月)
[編輯]1935年起,由於國軍的清剿,閩東蘇區多處被攻克,閩東特委決定將蘇區轉變為游擊區。1937年,受中共中央統一戰線的影響,閩東蘇區改組為軍政委員會,葉飛出任主席,1938年1月25日,阮英平、範式人、陳挺率領閩東獨立師1380多名紅軍指戰員從石堂先後抵達屏南棠口整訓,待命北上抗日,此後,軍政委員會實際停止運作。
恢復和發展階段(1935年4月—1938年2月)
[編輯]行政區劃
[編輯]閩東蘇維埃政府先後下轄15個縣級政權:[5]:900
- 壽寧縣革命委員會(在今壽寧縣)
- 福安縣革命委員會(在今福安市)
- 連江縣蘇維埃政府(前身是連江縣革命委員會,曾一度改稱連羅縣蘇維埃政府,在今連江縣、羅源縣、閩侯縣)
- 福霞縣蘇維埃政府(在今福安市、霞浦縣)
- 福壽縣蘇維埃政府(在今福安市、壽寧縣)
- 霞鼎泰縣蘇維埃政府(在今柘榮縣、福鼎市、泰順縣)
- 羅源縣蘇維埃政府(在今羅源縣)
- 霞鼎縣蘇維埃政府(在今霞浦縣、福鼎市、柘榮縣)
- 寧德縣蘇維埃政府(在今寧德市蕉城區)
- 安德縣蘇維埃政府(在今福安市、蕉城區)
- 周墩縣蘇維埃政府(在今周寧縣)
- 安福縣蘇維埃政府(在今福安市、柘榮縣)
- 寧屏古周(縣)革命委員會(後改稱周政屏(縣)革命委員會,又稱周政屏蘇維埃政府,在今周寧縣、屏南縣、古田縣、政和縣)
- 周墩縣革命委員會(在今周寧縣)
- 政屏縣革命委員會(在今政和縣、屏南縣)
1936年,成立福鼎縣人民革命委員會和鼎平人民革命委員會,隸屬中國共產黨浙南特別委員會領導下的浙南人民革命委員會。
歷任行政長官
[編輯]屆次 | 姓名 | 肖像 | 籍貫 | 職務 | 任期 | 備註 |
---|---|---|---|---|---|---|
1 | 馬立峰 | ![]() |
福建福安 | 閩東蘇維埃政府主席 | 1934年2月–1935年2月 | 被叛徒刺殺 |
葉秀蕃 | ![]() |
福建壽寧 | 閩東蘇維埃政府副主席 | 1934年2月–1935年5月 | 遭襲擊犧牲 | |
2 | 葉飛 | ![]() |
福建南安 | 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 | 1937年2月–1938年 | |
阮英平 | ![]() |
福建福安 | 閩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 1937年2月–1938年 | ||
範式人 | ![]() |
福建壽寧 | 閩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 1937年2月–1938年 |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福建省志·金融志》. [2024-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3).
- ^ 2.0 2.1 連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连江县志.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2001. ISBN 7801226534.
- ^ 3.0 3.1 3.2 3.3 3.4 郎華安. 寧德市老區辦 , 編. 闽东老区志(1919-2006). 閩東日報社. 2009.
- ^ 4.0 4.1 4.2 4.3 4.4 繆小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苏区——闽东革命根据地概述. 福建黨史月刊. 2012, (20): 11-13. ISSN 1006-2254.
- ^ 5.0 5.1 寧德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宁德地区志.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1998年. ISBN 7-80122-376-4. OCLC 47668852.
- ^ 繆小寧. 枪声,划破溪北洋沉寂的夜空——兰田暴动纪实. 福建黨史月刊. 1992, (09): 31-33. ISSN 1006-2254.
- ^ 葉飛. 叶飞回忆录. 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2007年3月1日. ISBN 978750655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