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FradonStar/沙盒/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闽东革命根据地
1934年—1938年
闽东苏区国旗
国旗
闽东苏区国徽
国徽
闽东革命根据地地图(1934年)
闽东革命根据地地图(1934年)
首都柏柱洋(在今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镇斗面村)
常用语言汉语闽东语闽南语畲话
政府苏维埃政府
• 1934年2月—1935年2月
马立峰(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
• 1937年2月—1938年1月
叶飞(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
历史 
• 建立
1934年2月
• 终结
1938年1月
货币闽东苏维埃政府纸币[1]
前身
继承
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
国民政府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闽东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国共内战末期中国共产党福建省闽东地区以福安连江两县为中心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之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南方建立的最后一个苏维埃政权,存在于1934年—1938年间。闽东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一度建立10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控制了人口近一百万、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转变为游击区后,闽东游击根据地则零散分布于闽东、闽北浙南境内的23县。

中国共产党在闽东建立的首个根据地政权是1933年成立的寿宁县革命委员会。1934年2月,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在福安县柏柱洋正式建立闽东苏维埃政府,1937年初改置闽东军政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闽东红军主力北上抗日,中国共产党在闽东地区的存在转为隐蔽活动,闽东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结束。

历史沿革

[编辑]

准备阶段(1928年7月—1933年3月)

[编辑]

中共早期组织在闽东地区的发展

[编辑]

在闽东革命根据地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于该地区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中国共青团成员严明杰方尔灏等人先后赴连江县开展活动并建立共青团连江特别支部,翌年4月转为中共连江特别支部[2]:763。1927年3月,中共福州地委委派陈炳黄孝敏古田县成立中共古田特别支部。1927年中国国民党在福州发动四三政变后,中共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3]:33

1928年7月和1929年初,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两度决议在福宁府地区(霞浦福鼎福安寿宁宁德五个县份)发展中共党组织[4]。1929年夏季,陈铁民在福安县组建中共福安党小组,该小组在8月升格为中共福安县委。1930年8月,福安县委一度改名为中共福安行动委员会,同年11月恢复县委名称。1930年10月,中共福州市委在福鼎县成立了黄淑琮为组长的中共福鼎筼筜小组,1933年发展为中共福鼎县委;1931年春,颜阿兰在宁德县建立中共宁德霍童小组并自任组长。[3]:33-34

1931年,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指导马立峰等人在福安县建立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马立峰任县委书记,詹如柏郭文焕施霖等人任县委委员,中心县委在闽东各地下辖福鼎、宁德、安德福霞福寿霞鼎霞鼎泰等7个县级委员会以及宁德霍童小组、霞浦工作委员会和福安城关特别支部等[5]:922,另有直属于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管辖的屏南县特别支部和寿宁县特别支部。[3]:34

开展农村活动并建立地方政权

[编辑]

1931年春,邓子恢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委派赴福安和连江巡视当地中共组织的工作,并主持将中共的活动方向自城市向农村转变。当年,邓子恢、马立峰等人发动福安农民进行抗麦债和“平粜”运动,后进一步发展为领导农民进行“抗捐、抗租、抗税、抗债、抗粮”的“五抗”斗争[3]:43-44。1932年,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赴福安、连江,指导协助当地中共组织建立武装,连江在当年6月建立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后改为闽东工农游击队第十三支队)[2]:771,福安则在9月发动兰田暴动后建立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4][6]

形成及鼎盛阶段(1933年3月—1935年1月)

[编辑]
青皎暴动指挥部旧址

1933年3月,中共在连江县义沃村建立连江县革命委员会,林嫩嫩任政府主席。此后,闽东的中共组织相继发动寿宁西区暴动、霍童暴动甘棠暴动等地方武装暴动,建立了7支工农游击支队及带有地方迷信色彩的群众武装组织“红带会[3]:44-48。1933年11月初,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召开会议,认为此时正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闽变时期,闽东地区防守较为薄弱,宣告建立闽东红带总会及赤卫队、游击队总指挥部,准备举行全闽东的武装暴动。[4]

1933年末至1934年初,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先后发动赛岐暴动霞浦暴动青皎暴动以及福鼎冷城暴动等武装暴动,占领赛岐柘洋秦屿等地区重镇,并于攻打霞浦期间的1934年1月在西胜寺建立闽东独立第二团领导当地的红军。同时,中共连江县委在1934年1月2日攻占马鼻并成立镇苏维埃政府,随后在该地成立闽东独立第十三团;同月中旬,中共连江县委在透堡宣布成立连江县苏维埃政府,此后至当年春,连江、罗源地区先后建立了147个乡级苏维埃政府。[4]

1934年2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于福安县柏柱洋村召开闽东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闽东苏维埃政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闽东地区已成立的800余个乡级、49个区级、15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委员会,马立峰任政府主席,叶秀蕃任副主席,政府内设置土地、财政、粮食、军事、文化、肃反等部门。[4][7]

衰落阶段(1935年1月—4月)

[编辑]

1935年起,由于国军的清剿,闽东苏区多处被攻克,闽东特委决定将苏区转变为游击区。1937年,受中共中央统一战线的影响,闽东苏区改组为军政委员会,叶飞出任主席,1938年1月25日,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率领闽东独立师1380多名红军指战员从石堂先后抵达屏南棠口整训,待命北上抗日,此后,军政委员会实际停止运作。

恢复和发展阶段(1935年4月—1938年2月)

[编辑]

行政区划

[编辑]

闽东苏维埃政府先后下辖15个县级政权:[5]:900

1936年,成立福鼎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和鼎平人民革命委员会,隶属中国共产党浙南特别委员会领导下的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

历任行政长官

[编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东苏区领导人
届次 姓名 肖像 籍贯 职务 任期 备注
1 马立峰 福建福安 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4年2月–1935年2月 被叛徒刺杀
叶秀蕃 福建寿宁 闽东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1934年2月–1935年5月 遭袭击牺牲
2 叶飞 福建南安 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7年2月–1938年
阮英平 福建福安 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37年2月–1938年
范式人 福建寿宁 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37年2月–1938年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福建省志·金融志》. [2024-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3). 
  2. ^ 2.0 2.1 连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连江县志.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2001. ISBN 7801226534. 
  3. ^ 3.0 3.1 3.2 3.3 3.4 郎华安. 宁德市老区办 , 编. 闽东老区志(1919-2006). 闽东日报社. 2009. 
  4. ^ 4.0 4.1 4.2 4.3 4.4 缪小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苏区——闽东革命根据地概述. 福建党史月刊. 2012, (20): 11-13. ISSN 1006-2254. 
  5. ^ 5.0 5.1 宁德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宁德地区志.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1998年. ISBN 7-80122-376-4. OCLC 47668852. 
  6. ^ 缪小宁. 枪声,划破溪北洋沉寂的夜空——兰田暴动纪实. 福建党史月刊. 1992, (09): 31-33. ISSN 1006-2254. 
  7. ^ 叶飞. 叶飞回忆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2007年3月1日. ISBN 978750655360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