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Arrivedercigrazie/伊盟事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盟事變是1943年3月26日於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爆發的一場衝突,衝突雙方為以陳長捷為總司令的國民黨伊盟守備軍和以沙克都爾扎布為盟長的伊盟地方力量。

背景

[編輯]

從清末起,清政府及民國政府推行放墾蒙地政策,在內蒙古各盟旗大規模開墾草地,牧民生計被剝奪,引發強烈不滿,內蒙古各地抗墾事件此起彼伏。

抗戰前期,伊克昭盟地區最高行政長官是時任盟長沙克都爾扎布(沙王),其身兼國民政府委員綏境蒙政會委員長、伊盟保安長官。 1941年秋,為從軍事上全面控制伊盟,國民政府在桃力民(後遷至東勝)成立伊盟守備軍總司令部,由陳長捷任總司令,歸傅作義的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指揮,下轄騎兵第七師(師長朱鉅林[1])和新編第26師(師長何文鼎[2][3]

1942年10月,伊盟守備軍以「通共」和種植鴉片為罪名扣押了烏審旗西協理奇國賢,11月13日於東勝將其殺害[4]。 同年,蔣介石在甘肅天水召開軍事會議時,陳長捷以解決駐軍糧食為由,要求在伊盟開墾五萬頃土地,蔣同意先試墾五千頃。 1943年2月,陳長捷不顧沙王反對,在東勝設立屯墾督辦公署,將開墾計劃擴大到兩萬頃,蒙古人視為神靈禁地的成吉思汗陵屬地、召廟地、敖包地也被列為墾區。 同時,陳下令從各旗徵集三萬石糧食、五百峰駱駝、三百匹馬、兩百輛大車和大量草料,蒙古各階層同陳當局矛盾不斷激化[3]。 2月21日,扎薩克旗保安隊官兵殺死國民黨駐伊盟黨務特派員、伊盟保安長官公署副官長白音倉,稱為伊盟事變的導火索。 事發後,陳長捷以緝兇為名,調集軍隊進逼位於扎薩克旗新街(今屬伊金霍洛旗)的沙王府。

經過[3]

[編輯]

1942年3月26日,扎薩克旗保安隊官兵發動起義,扣押駐新街的國民黨官員。 陳長捷下令騎兵第七師21團和新26師78團進攻新街[2]。 4月1日,國民黨軍隊攻占新街,沙王和保安隊撤退至烏審旗境內。 不久,烏審旗保安隊加入起義,逮捕擊斃了駐該旗的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 傅作義和陳長捷又增派新26師兩個團和騎兵第七師一個團進攻烏審旗,於5月5日占領烏審旗王府。 兩日後,烏審旗護理扎薩克兼保安司令奇玉山陶利廟投降[2]

事件發生後,沙王向蔣介石和全國各界發出通電,控訴陳及國民黨軍隊的暴行,要求嚴懲陳等元兇、撤出軍隊,退還和賠償蒙旗財產損失,救濟和撫恤蒙胞,不得任意開墾蒙旗土地,強征牲畜、糧草,並且

保障我蒙胞在中央領導之下應享有自治權、信教自由及保存風俗習慣之權利。

與此同時,中共及全國各界,駐陝北榆林重慶的蒙古族各階層,紛紛要求政府立即停止軍事行動,儘快和平解決事變。

在全國各界輿論壓力下,國民政府下令停止軍事鎮壓行動。 經綏遠傅作義、寧夏馬鴻逵、陝北鄧寶珊等地方軍政當局相繼派代表與沙王交涉、斡旋之後,國民黨中央接受沙王的各項要求,將陳長捷撤職並撤銷伊盟守備軍總司令部,並宣布暫緩開墾和征糧征畜。

同年10月,沙王率扎薩克旗保安隊返回新街。 12月,國民政府委派軍事委員會管理部代部長姚琮任內蒙古宣慰使[5],並派蒙藏委員會官員,以及傅作義、鄧寶珊、馬占山等到沙王府慰問,並撥款重修王府。 但新26師和騎兵第七師仍然留駐伊盟,9月合編為第67軍,何文鼎任軍長[6],墾務也仍繼續推行。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朱钜林 - 《湖湘三千国民党将领》 -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25-01-28]. 
  2. ^ 2.0 2.1 2.2 黄埔一期何文鼎将军 - 综合资料 -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25-01-28]. 
  3. ^ 3.0 3.1 3.2 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 蒙古族通史 修訂版.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1.9: 427–429. ISBN 9787105042746. 
  4. ^ 奇国贤. 內蒙古區情網. [2025-01-23]. 
  5. ^ 民国元老姚琮-十大将军-走进虞廷恺-虞廷恺纪念馆. 虞廷愷紀念館. [2025-01-28]. 
  6. ^ 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 - 陆军军史 -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25-01-28]. 

外部連結

[編輯]

Category:使用創建條目精靈建立的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