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Arrivedercigrazie/伊盟事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盟事变是1943年3月26日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爆发的一场冲突,冲突双方为以陈长捷为总司令的国民党伊盟守备军和以沙克都尔扎布为盟长的伊盟地方力量。

背景

[编辑]

从清末起,清政府及民国政府推行放垦蒙地政策,在内蒙古各盟旗大规模开垦草地,牧民生计被剥夺,引发强烈不满,内蒙古各地抗垦事件此起彼伏。

抗战前期,伊克昭盟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是时任盟长沙克都尔扎布(沙王),其身兼国民政府委员绥境蒙政会委员长、伊盟保安长官。 1941年秋,为从军事上全面控制伊盟,国民政府在桃力民(后迁至东胜)成立伊盟守备军总司令部,由陈长捷任总司令,归傅作义的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指挥,下辖骑兵第七师(师长朱钜林[1])和新编第26师(师长何文鼎[2][3]

1942年10月,伊盟守备军以“通共”和种植鸦片为罪名扣押了乌审旗西协理奇国贤,11月13日于东胜将其杀害[4]。 同年,蒋介石在甘肃天水召开军事会议时,陈长捷以解决驻军粮食为由,要求在伊盟开垦五万顷土地,蒋同意先试垦五千顷。 1943年2月,陈长捷不顾沙王反对,在东胜设立屯垦督办公署,将开垦计划扩大到两万顷,蒙古人视为神灵禁地的成吉思汗陵属地、召庙地、敖包地也被列为垦区。 同时,陈下令从各旗征集三万石粮食、五百峰骆驼、三百匹马、两百辆大车和大量草料,蒙古各阶层同陈当局矛盾不断激化[3]。 2月21日,扎萨克旗保安队官兵杀死国民党驻伊盟党务特派员、伊盟保安长官公署副官长白音仓,称为伊盟事变的导火索。 事发后,陈长捷以缉凶为名,调集军队进逼位于扎萨克旗新街(今属伊金霍洛旗)的沙王府。

经过[3]

[编辑]

1942年3月26日,扎萨克旗保安队官兵发动起义,扣押驻新街的国民党官员。 陈长捷下令骑兵第七师21团和新26师78团进攻新街[2]。 4月1日,国民党军队攻占新街,沙王和保安队撤退至乌审旗境内。 不久,乌审旗保安队加入起义,逮捕击毙了驻该旗的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 傅作义和陈长捷又增派新26师两个团和骑兵第七师一个团进攻乌审旗,于5月5日占领乌审旗王府。 两日后,乌审旗护理扎萨克兼保安司令奇玉山陶利庙投降[2]

事件发生后,沙王向蒋介石和全国各界发出通电,控诉陈及国民党军队的暴行,要求严惩陈等元凶、撤出军队,退还和赔偿蒙旗财产损失,救济和抚恤蒙胞,不得任意开垦蒙旗土地,强征牲畜、粮草,并且

保障我蒙胞在中央领导之下应享有自治权、信教自由及保存风俗习惯之权利。

与此同时,中共及全国各界,驻陕北榆林重庆的蒙古族各阶层,纷纷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尽快和平解决事变。

在全国各界舆论压力下,国民政府下令停止军事镇压行动。 经绥远傅作义、宁夏马鸿逵、陕北邓宝珊等地方军政当局相继派代表与沙王交涉、斡旋之后,国民党中央接受沙王的各项要求,将陈长捷撤职并撤销伊盟守备军总司令部,并宣布暂缓开垦和征粮征畜。

同年10月,沙王率扎萨克旗保安队返回新街。 12月,国民政府委派军事委员会管理部代部长姚琮任内蒙古宣慰使[5],并派蒙藏委员会官员,以及傅作义、邓宝珊、马占山等到沙王府慰问,并拨款重修王府。 但新26师和骑兵第七师仍然留驻伊盟,9月合编为第67军,何文鼎任军长[6],垦务也仍继续推行。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朱钜林 - 《湖湘三千国民党将领》 -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5-01-28]. 
  2. ^ 2.0 2.1 2.2 黄埔一期何文鼎将军 - 综合资料 -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5-01-28]. 
  3. ^ 3.0 3.1 3.2 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 蒙古族通史 修订版.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1.9: 427–429. ISBN 9787105042746. 
  4. ^ 奇国贤. 内蒙古区情网. [2025-01-23]. 
  5. ^ 民国元老姚琮-十大将军-走进虞廷恺-虞廷恺纪念馆. 虞廷恺纪念馆. [2025-01-28]. 
  6. ^ 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 - 陆军军史 -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5-01-28]. 

外部链接

[编辑]

Category:使用创建条目精灵建立的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