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小誌
外觀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5月22日由Pathfinbird (留言)審閱。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小誌(Zine)是雜誌的英文「magazine」的簡寫,是一種獨立製作、自費出版的非主流刊物,通常形式自由、內容多元,常見於藝術、音樂、政治、性別、身分認同等議題,是一種極具個人表達與反叛精神的媒介。
與主流雜誌完全不同。它通常由個人或小團體製作,以小量印刷方式發行,形式包含手工剪貼、影印、數位印刷等。小誌不講求商業盈利,而是強調DIY精神、自我表達與文化實驗。[1]
歷史
[編輯]1930–1950 年代:科幻迷的通訊平台[2]
- 小誌最早的形式出現在美國的科幻迷社群(Fanzine),作為粉絲之間交換創作、評論與訊息的方式。
1970–1980 年代:龐克文化與反叛精神[2]
- 隨著龐克音樂(Punk)的興起,小誌成為地下音樂圈推廣樂團、散播政治理念的重要載體。
- 如英國的《Sniffin』 Glue》、美國的《Maximum RocknRoll》都是影響深遠的龐克小誌。
1990 年代:女權與酷兒小誌興起[2]
2000 年後:紙本與數位的融合
- 雖然網路崛起,小誌仍在藝術、設計與社運圈中持續發展。
- 電腦與數位印刷普及,一般民眾皆能使用電腦設計編輯自由創作、並進行少量印刷製作。
- 出現無實體的「e-zine」(電子小誌),以及復刻早年印刷風格的「riso zine」(孔版印刷小誌)等新形式。
形式 | 特徵與應用 |
---|---|
手工剪貼影印 | 經典的小誌風格,使用紙張剪貼、打字機、手寫文字製成,常見於龐克、女權小誌 |
插畫漫畫小誌 | 原創繪本、漫畫、藝術作品集,視覺美術導向 |
主題評論小誌 | 探討特定議題,如社會議題、植物研究、城市觀察等 |
日記式小誌 | 以個人日記、情感書寫、攝影紀錄為主 |
數位印刷 | 使用 InDesign 或 Photoshop 等軟體編輯後印刷 |
e-zine | 完全數位化,可PDF下載或網頁閱讀,如網路文化、遊戲評論等 |
在流行文化中的角色
[編輯]小誌與主流出版或媒體不同,它往往:
- 扮演另類思想的散播者,如性別、種族、階級議題
- 是次文化的創作與紀錄工具,如龐克、獨立音樂、地下漫畫
- 為邊緣群體提供自我認同的空間,如 LGBTQ+、移民、非白人創作者
小誌也成為:
- 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實驗場(如 RISD、CalArts 等設計學院學生常用媒介)
- 書展、獨立出版節(如台灣「草率祭」、紐約 Zine Fest)上的重要展示品
台灣的小誌文化現況
[編輯]- 小誌創作者市集:如 Not Big Issue 小誌市集、草率季等,聚集眾多創作者與讀者
- 書店與空間:卵形 OVAL、重本書店、Mangasick 等常有小誌陳列
- 線上展示販售:看書的房間、Risograph Museum 等線上販售網站
- 專門印刷服務:感官文化印刷 提供少量印刷製作[3]
- 主題多元:包括身分認同、地方文化、性別、記憶與傷痕書寫
- 小誌也常被用於課程教育、心理療癒、社區工作坊等場域
參考資料
[編輯]- ^ 聯合新聞網. 讓我們用出版抵抗世界吧!小誌文化政治與台灣龐克小誌簡史(上) | 簡妙如. 鳴人堂. 2023-08-17 [2025-05-22]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Quartz關鍵字:小誌 Zines. 敘事圈 Story Circle. 2024-06-09 [2025-05-22] (中文(臺灣)).
- ^ 【感官印件特輯】 讓創意成真!ZINE 小誌印刷五步驟. www.sensationsprint.com.tw. [202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