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新疆戰爭
![]() |
1937年新疆戰爭 | |||||||||
---|---|---|---|---|---|---|---|---|---|
新疆戰爭的一部分 | |||||||||
![]() 位於喀什的阿不都尼牙孜和其士兵 | |||||||||
| |||||||||
參戰方 | |||||||||
穆斯林叛軍 |
![]() ![]()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師長基奇克·阿洪德 阿不都尼牙孜 † |
![]() ![]() ![]() | ||||||||
參戰單位 | |||||||||
蘇聯紅軍 歸化軍 新疆省軍 | |||||||||
兵力 | |||||||||
約10,000名回族騎兵和步兵 1,500名維吾爾穆斯林叛軍 |
5,000名蘇聯紅軍士兵 數千名白軍士兵和新疆省軍 | ||||||||
傷亡與損失 | |||||||||
約2,000人傷亡 |
新疆省軍:約500人陣亡 蘇聯紅軍和白軍:約300人陣亡 |
1937年新疆戰爭(英語:Islamic rebellion in Xinjiang),是1937年新疆南部爆發的武裝衝突。叛軍由基奇克·阿洪德·師長(Kichik Akhund Sijiang)率領的1500名維吾爾族穆斯林組成,並在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的協助下,武裝反抗親蘇聯的盛世才政府。[1][2]盛世才依靠蘇軍偽裝成的「歸化軍」的支援,戰勝對手,統一新疆全境。
背景
[編輯]1937年3月,執掌新疆省大權的邊防督辦盛世才收到密報,提及駐防南疆的陸軍新編第六師師長兼喀什軍區副司令馬木提·穆依提暗中活動,尋求地方割據。[3]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六師(後來又改番號為第七師)師長馬木提·穆依提對盛世才統治下蘇聯在新疆的勢力擴張感到不滿,因此自行組建一秘密團體與之抗衡,時刻圖謀取盛氏而代之。盛世才懷疑馬木提·穆依提和統治和田地區的馬虎山暗中結盟,還通過他和英屬印度當局接上關係,獲得軍火、糧食和馬匹。[3]
而此時,為了防範穆斯林軍隊和英印當局勾結,破壞蘇聯在新疆的勢力範圍,蘇軍在喀什地區部署了大量防空炮、戰機以及來自俄羅斯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士兵。[4]
叛亂開始
[編輯]1937年4月2日,馬木提·穆依提收到一封從迪化省政府寄來的密信,他的線人發來預警,盛世才馬上要動手。馬木提·穆依提於是拋下部隊,攜帶黃金與數名部下逃離喀什,穿越英吉沙和葉爾羌逃到克什米爾。在他逃亡前不久,他向馬虎山發送了一條信息,告知馬虎山於和田會合。馬木提·穆依提逃亡後,其下屬在英吉沙、莎車和阿圖什發動起義,導致所有親蘇官員和幾位蘇聯顧問都被處決。起義部隊分為兩支,一支位於阿圖什,由馬木提·穆依提的下屬基奇克·阿洪德·師長(Kichik Akhund Sijiang)指揮,另一支位於英吉沙和莎車,由阿不都尼牙孜·師長(Abdul Niyaz Sijiang)指揮。
起義發生後,喀什警備司令兼參謀長劉斌率領700名士兵迅速前往鎮壓起義,9架蘇軍戰機同時對英吉沙和莎車發動空襲。[5]馬木提·穆依提到達斯利那加後,於翌年前往麥加朝聖。[6]
新疆南部發生的叛亂直接影響了大約400名維吾爾族留學生的命運,這批由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派赴蘇聯塔什干大學的留學生。在1937年5月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未經審判就因約瑟夫·史達林下達的命令而被處決。位於烏魯木齊、焉耆、伊寧、塔城和阿勒泰的蘇聯領事館外交人員也受大清洗波及而被處決。蘇聯烏魯木齊總領事格利金·阿布列索夫被召回莫斯科後被處決,原因是據稱參與了所謂的法西斯-托洛茨基派進行反史達林活動,並指控其在1937年4月12日試圖推翻盛世才政權。[7]
馬虎山提出要對蘇聯發動「聖戰」,並計劃對克里姆林宮、蘇聯統治的突厥斯坦和西伯利亞進行佔領。[8]他還發誓要摧毀歐洲並征服俄羅斯和印度。[9]他和他的軍官多次在與彼得·弗萊明的交談中發誓要攻擊蘇聯人,並試圖購買防毒面具和飛機以用於戰鬥中。最終馬虎山發動了反蘇聯起義,並由艾哈邁德·卡邁勒(Ahmad Kamal)於1937年6月3日宣讀起義宣言。[10]
新36師進攻喀什
[編輯]同時,馬虎山領導的新三十六師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計畫奪取更多領土。盛世才出人意料地命令新三十六師前去鎮壓新六師的叛亂。接到命令後,新三十六師於5月20日攻擊喀什機場,但被擊敗。十天後,基奇克·阿洪德師長(Kichik Akhund Sijiang)手下的1500名叛軍突襲喀什古城。他的部隊戴上「Fi sabilillah」(阿拉伯語含義是以真主的名義)的袖標。喀什叛亂發生後,柯爾克孜族在龜茲附近發動叛亂,其他穆斯林叛軍也在哈密發動叛亂。[5]
馬虎山抵達和田後,其參謀長拜自立和第1旅旅長馬如龍說服他對喀什發動攻擊。6月2日,馬如龍到達喀什,但基奇克·阿洪德師長的部隊已秘密轉移到阿克蘇,馬虎山不費一槍一彈便占領喀什。伽師-巴楚地區則被新三十六師第二旅占領。[5]

馬虎山攻佔喀什全城,並向英國總領事館稱,目前新三十六師的回族部隊正在與維吾爾人結盟以推翻親蘇的盛世才政府,並將在新疆建立一個效忠於南京國民政府的伊斯蘭政府。[11]
馬虎山之所以要控制喀什-和田地區,正是因此地緊鄰英屬印度,他可以安全地從印度加爾各答乘輪船回到中國沿海地區,然後再抵達甘肅和青海。

1937年8月,應盛世才的要求,有5000名蘇聯紅軍在空軍部隊和一個裝甲團的支援下進入新疆。1937年7月,盛世才的省軍在焉耆附近的戰鬥中被叛軍擊敗,無法繼續向南推進。8月底,盛世才軍與白俄軍、蘇聯紅軍和內務人民委員部等部隊在阿克蘇擊敗了基奇克·阿洪德師長的部隊,基奇克·阿洪德師長的大部分部隊在遭到24架蘇軍戰機空襲後於阿克蘇附近被擊潰。結果,僅有基奇克·阿洪德和阿不都尼牙孜等200人逃回喀什。經過這場戰鬥,馬生貴被盛世才賄賂,叛逃至盛世才陣營並反對馬虎山。1937年9月1日,馬生貴在喀什巡邏期間發現馬虎山、馬如龍和拜自立與新三十六師第一旅正往喀格勒克鎮方向撤退。9月7日,馬虎山行蹤敗露,遭敵軍夾擊。他趁亂逃往英屬印度,但隨身攜帶約數千盎司的黃金卻在抵達後被英國人沒收。[12]
蘇聯入侵新疆期間,蘇軍有一名姓馬的回族指揮官。經盛世才的要求,他曾率蘇聯士兵偽裝成中國軍人,在轟炸機的協同下作戰。[13]
盛世才的指揮官蔣有芬派其部隊跟在新三十六師第一旅後面,而盛世才的其他部隊則將阿不都尼牙孜和基奇克·阿洪德驅逐至莎車。蘇聯紅軍飛機通過空襲協助新疆省軍,飛機投下的炸彈甚至裝有芥子毒氣。蘇聯戰機首先從一個空軍基地飛到卡拉科爾,然後再飛往烏什和龜茲。[14]9月9日,莎車被盛世才的軍隊佔領。9月15日,阿不都尼牙孜被處決。10月15日,蘇聯轟炸了和田,造成2,000人傷亡。[15]新三十六師的殘餘人馬越過崑崙山逃往青海和西藏北部。[5]
後續
[編輯]戰前,馬虎山與南京國民政府聯繫,並希望南京方面提供援助。但同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親蘇的盛世才新疆省軍得以在整個新疆確立控制權。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的失敗導致國民黨政府失去了對新疆的影響力。
盛世才為在與馬虎山戰鬥中喪生的蘇聯人建立了紀念館。紀念館內有俄羅斯東正教的十字架。[16][17]
南京國民政府意識到蘇聯入侵新疆,以及蘇軍在新疆和甘肅的行動,但為避免與蘇聯衝突並繼續接受蘇聯的援助,南京國民政府被迫向公眾謊稱蘇聯入侵新疆的消息是來自日本的宣傳戰。[18]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Moslems in Chinese Turkestan in Revolt Against Pro-Soviet Provincial Authorities. The New York Times. 26 June 1937 [2020-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 ^ Forbes, Andrew D. W.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ISBN 978-0-521-25514-1.
- ^ 3.0 3.1 麻木提. 民國近代史料. 2016-02-15 [2025-04-01] –透過思行文化傳播.
- ^ Li Chang. Maria Roman Sławiński , 編.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illustrated. Księgarnia Akademicka. 2006: 168 [2010-06-28]. ISBN 83-7188-87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 ^ 5.0 5.1 5.2 5.3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44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4).
- ^ Alastair Lamb.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 1846-1990 3, repri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66 [2011-06-09]. ISBN 0-19-577423-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Allen Whiting and General Sheng Shicai. Sinkiang: Pawn or Pivo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8
- ^ Ahmad Kamal. Land Without Laughter. iUniverse. 1 August 2000: 163– [2020-03-03]. ISBN 978-0-595-0100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Ahmad Kamal. Land Without Laughter. iUniverse. 1 August 2000: 164– [2020-03-03]. ISBN 978-0-595-0100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Ahmad Kamal. Land Without Laughter. iUniverse. 1 August 2000: 327– [2020-03-03]. ISBN 978-0-595-0100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Hsiao-ting Lin.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 Taylor & Francis. 2010: 88 [2010-09-28]. ISBN 0-415-5826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From 1940 through 1945. Asia, Part 3.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97: 401 [2010-10-28]. ISBN 1-55655-67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Alfred Crofts, Percy Buchanan. A history of the Far East. Longmans, Green. 1958: 371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Uses of CW since the First World War. fas.org.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2).
- ^ Xiang, Ah. Changing Alliances In International Arena (PDF).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3-26).
- ^ Memorial to men who died in battle against Ma Hushan, includes Russian Orthodox crosses. [2021-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1).
- ^ LIFE. Time Inc. : 94 [2015-03-08]. ISSN 0024-3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5).
- ^ Hsiao-ting Lin.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 Taylor & Francis. 2010: 58 [2010-06-28]. ISBN 0-415-5826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