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負生

黃負生(1891年7月23日—1922年4月7日[1]:54[2]),原名風清,祖籍安徽省休寧縣,生於湖北武昌[a],早期中國共產黨武漢地區人物[1]:54。
生平
[編輯]1891年7月23日,黃負生生於湖北武昌[a]。幼年喪父,依靠母親做針線和紡織艱難撫養成人[1]:54。
早年就讀於武昌工業傳習所。1913年,任武昌中華大學國文教員。1917年10月,和惲代英等發起組織互助社。1919年,參加和領導武漢地區的反帝愛國運動[3]。次年秋,參加湖北共產主義小組,系主要成員之一[4]。熱心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1921年秋,任中共武漢區執委會宣傳委員兼《武漢星期評論》主編[5]。時任中共武漢區執委會書記包惠僧回憶:「因為當時我們的經濟力有限,除了我已成了一個職業革命者以外,黃負生、陳潭秋、劉子通、陳蔭林(陳潭秋八弟)、李漢俊諸同志都是一面教書,一面為黨工作,只有項德英 (項英)由黨開支最底限度的生活費 (每月15元)。」當時,中共活動經費十分困難,黃負生除在中華大學任教外,還在湖北女師、致中公學、武漢中學等多所學校兼課,拿到薪水除養家外,全部拿出來辦刊和充當黨組織經費[1]:54—57。
1922年4月7日[2],黃負生因病在武昌逝世[6]。鄭凱卿將其安葬於武昌洪山[1]:57。
1945年6月,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追認黃負生為革命烈士[2]。
親屬
[編輯]黃負生逝世後,妻子王純素在陳潭秋等人照顧下,遵照黃負生遺囑到江西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教工人縫紉,學習文化,自食其力。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王純素帶著兒子黃鋼(時名宏濟)、女兒黃鐵(時名宏世)回到武漢。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將兄妹二人送到延安。其後,二人長期從事黨的宣傳文化工作,成為中共新聞、文藝幹部和作家[1]:57。
備註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王平、吳華. 湖南有个蔡和森 湖北有个黄负. 《黨員生活(湖北)》 (湖北省武漢市: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湖北省黨的建設研究會). 2021, (2021年第4期): 54—57. ISSN 1003-5621 (簡體中文).
- ^ 2.0 2.1 2.2 2.3 王怡瀟 (編). 【我最难忘的党史故事接龙】折骨做笔的呐喊者——黄负生. 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黨建網,來源:講師團黨支部. 2021-11-01 [2025-04-15] (簡體中文).
- ^ 李盛平主編.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9.04: 613. ISBN 7-80035-227-7.
- ^ 《中國共產黨湖北志》編委會編. 中国共产党湖北志.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7.08: 521. ISBN 978-7-5073-2344-3.
- ^ 武漢市江夏區老區建設促進會. 江夏老区. 武漢市江夏區老區建設促進會. 2003: 198.
- ^ 何東等主編. 中国革命史人物词典.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1.06: 658. ISBN 7-200-00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