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负生

黄负生(1891年7月23日—1922年4月7日[1]:54[2]),原名风清,祖籍安徽省休宁县,生于湖北武昌[a],早期中国共产党武汉地区人物[1]:54。
生平
[编辑]1891年7月23日,黄负生生于湖北武昌[a]。幼年丧父,依靠母亲做针线和纺织艰难抚养成人[1]:54。
早年就读于武昌工业传习所。1913年,任武昌中华大学国文教员。1917年10月,和恽代英等发起组织互助社。1919年,参加和领导武汉地区的反帝爱国运动[3]。次年秋,参加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系主要成员之一[4]。热心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1921年秋,任中共武汉区执委会宣传委员兼《武汉星期评论》主编[5]。时任中共武汉区执委会书记包惠僧回忆:“因为当时我们的经济力有限,除了我已成了一个职业革命者以外,黄负生、陈潭秋、刘子通、陈荫林(陈潭秋八弟)、李汉俊诸同志都是一面教书,一面为党工作,只有项德英 (项英)由党开支最底限度的生活费 (每月15元)。”当时,中共活动经费十分困难,黄负生除在中华大学任教外,还在湖北女师、致中公学、武汉中学等多所学校兼课,拿到薪水除养家外,全部拿出来办刊和充当党组织经费[1]:54—57。
1922年4月7日[2],黄负生因病在武昌逝世[6]。郑凯卿将其安葬于武昌洪山[1]:57。
1945年6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追认黄负生为革命烈士[2]。
亲属
[编辑]黄负生逝世后,妻子王纯素在陈潭秋等人照顾下,遵照黄负生遗嘱到江西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教工人缝纫,学习文化,自食其力。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王纯素带着儿子黄钢(时名宏济)、女儿黄铁(时名宏世)回到武汉。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将兄妹二人送到延安。其后,二人长期从事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成为中共新闻、文艺干部和作家[1]:57。
备注
[编辑]参考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王平、吴华. 湖南有个蔡和森 湖北有个黄负. 《党员生活(湖北)》 (湖北省武汉市: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党的建设研究会). 2021, (2021年第4期): 54—57. ISSN 1003-5621 (简体中文).
- ^ 2.0 2.1 2.2 2.3 王怡潇 (编). 【我最难忘的党史故事接龙】折骨做笔的呐喊者——黄负生.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党建网,来源:讲师团党支部. 2021-11-01 [2025-04-15] (简体中文).
- ^ 李盛平主编.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04: 613. ISBN 7-80035-227-7.
- ^ 《中国共产党湖北志》编委会编. 中国共产党湖北志.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08: 521. ISBN 978-7-5073-2344-3.
- ^ 武汉市江夏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江夏老区. 武汉市江夏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2003: 198.
- ^ 何东等主编. 中国革命史人物词典.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1.06: 658. ISBN 7-200-00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