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骨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骨咄,《大唐西域記》作珂咄羅國,《新唐書·西域傳》作骨咄,《冊府元龜》作骨吐,《隋書》作訶咄,《新唐書·地理志》作骨咄施,伊斯塔赫里及波斯佚名作者《世界疆域志》作khuttalan。唐代史書中記載的中亞國名。

骨咄國即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別東南,蘇爾霍勃河與瓦赫什河以東和噴赤河以西以北地區。其國方圓千里,國都在思助建城(施沃沙城、沃沙城),即今杜尚別東南125公里之哈特隆州庫拉勃。骨咄國出良馬,有四大鹽山,出烏鹽、白鹽、紅鹽。615年(大業十一年),向隋朝遣使貢獻。661年(龍朔元年),歸附唐朝,唐朝在其都城置高附都督府,隸屬於安西都護府。729年(開元十年),其王俟斤遣子骨都施(骨咄施)來朝。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國王頡利發獻女樂,又遣大首領多博勒達干朝貢。752年(天寶十一載),唐玄宗冊封其王羅全節為葉護[1][2][3][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西域地名詞典》
  2. ^ 《新疆歷史詞典》
  3. ^ 《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
  4. ^ 《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