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指型分離障礙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精神病學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5年5月2日) |
未特定解離性障礙 | |
---|---|
異名 | 其他解離性與轉換障礙,部分解離性身份障礙 |
類型 | 分離障礙 |
鑑別診斷 | 轉換障礙(CD)/功能性神經系統症狀障礙(FNsD)、解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人格解體-現實解體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未特定解離性障礙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精神病學 |
ICD-11 | 6B6Z |
ICD-10 | F44.8 |
未特定解離性障礙(英語:Dissociative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簡稱 DDNOS)是過去用於描述一種病理性解離狀態的心理健康診斷。其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中對解離性障礙的診斷標準,但又不完全符合其中任何一種已明確子類型的全部標準,且診斷報告中需說明為何不符合其他類別的原因。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該診斷被稱為「其他解離性與轉換障礙」。[1] 在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該分類已被更新為「其他特定的解離性障礙」(英語:Other Specified Dissociative Disorder,簡稱 OSDD)。
DDNOS 的歷史
[編輯]未特定解離性障礙(現稱其他特定的解離性障礙)是一種心理健康狀況,其特徵為個體經歷與思維、情感或身份之間的脫節。這種症狀表現為解離,但又無法完全歸入現有的具體診斷類別。這導致患者的病情常被誤解,甚至在醫療專業人員中也難以獲得足夠重視。由於其分類模糊,DDNOS/OSDD 患者可能遭遇污名化,並在尋求合適治療時遇到障礙。認識並支持這類患者,對確保其獲得適當醫療照護至關重要。
DDNOS 的子類型
[編輯]在 DDNOS 分類下,包括以下幾種具體的解離性狀態:
- DDNOS 1:類似解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但醫生未觀察到人格轉換,或僅對重要過往經歷有遺忘,而非日常生活。[2]
- DDNOS 1a:與DID類似,但人格分裂不明顯或沒有「替身」(alter),替身可能是情緒碎片或相同個體在不同年齡的狀態。可能有情緒性遺忘而非身體性遺忘。[2][3]
- DDNOS 1b:與DID類似,但不同人格之間沒有遺忘現象。[2][3]
- DDNOS 2:出現現實感喪失(去現實感),但無自我解離(人格解體)。[2]
- DDNOS 3、4、5等:與DID類似,但伴有特定症狀,例如:洗腦引起的身份變化、急性解離反應、解離性恍惚狀態、甘澤症候群等。[2]
- 解離性障礙但症狀不明確者。[2]
名稱更替
[編輯]2013年,DDNOS 被更名為 OSDD。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於2013年發布,隨之取消了 DDNOS 的診斷標籤,並調整了部分 DID 的診斷標準。儘管「DSM-IV」和「DSM-5」兩個術語仍被廣泛使用,但該名稱的更替意在使分類更加清晰和包容。「未特定解離性障礙」這一舊名給人以「無法歸類」的印象,而「其他特定的解離性障礙」則表明這些症狀雖不完全符合既有類別,但仍然明確存在並被理解。這一變化有助於減少混淆與污名化,讓患者更容易尋求認同與幫助。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2017). F44.89.
- ^ 2.0 2.1 2.2 2.3 2.4 2.5 traumadissociation.com. Other Specified Dissociative Disorder (DDNOS) – Types and DSM 5 criteria. Trauma dissociation. 2015 [2020-07-29].
- ^ 3.0 3.1 Comparing OSDD-1 and DID. did-research.org. [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