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趙士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趙士珸(1090年—1135年),字公美宋朝宗室,是濮安懿王趙允讓的曾孫,宋英宗之弟澶淵郡王趙宗治的孫子,岐簡獻王趙仲忽的兒子[1]

趙士珸天生聰慧機敏,兒時舉止端莊如同成人。二十歲時,擔任右監門衛大將軍、貴州團練使。他跟隨上皇宋徽宗軍北遷,駐在洺州東邊時,與各位宗室商議,打算逃回洺州占據城池。謀劃尚未成功,金兵已將他們包圍,眾人四散奔逃。趙士珸騎驢向西逃亡,半夜時子被強盜搶走,他便徒步快跑,天亮時,抵達武安的一家酒館,對人說:「我是皇叔。」 當地官員聽聞後前來拜見,供給他衣冠、鞍馬。他趁機招募了一百多名精壯青年,一同到磁州,招集義兵以解洺州之圍。十天內,集結了五千精兵,歸附的百姓有數萬人。

當時洺州守臣王麟企圖叛降金兵,軍民憤怒之下將他殺死,推舉統制韓一為主帥。趙士珸趁夜半逼近城下,奮力作戰打破包圍。次日入城後,部署防禦事務。敵人挖掘壕溝,設置鹿角,擺出持久戰的架勢。趙士珸激勵將士死守,用火炮擊碎敵軍攻城器具,又用計擒獲敵方首領,敵軍於是撤圍而去。他因功升任代理洺州知州,仍兼任防禦使。 建炎二年(1128 年),金兵再次進攻洺州,城中糧盡援絕,眾人無法堅守,便簇擁著趙士珸出城,從白家灘抵達大名府,朝廷下詔命他前往宋高宗的行在。紹興五年(1135 年),趙士珸升任泉州觀察使,又遷任平海軍承宣使、知南外宗正事。當時泉州的官邸剛剛建成,向學的人很少,他上奏稱宗室子弟趙善軫文藝才能卓越,被眾人推崇稱譽,請求免除文解,從此人們知道了激勵勸勉的重要性。後來他升任節度使,尚未拜官便去世,時年四十六歲。朝廷追贈他為少師,追封為和義郡王淳熙年間,加諡號忠靖。他的兒子趙不流,歷任臨安、紹興知府,治理有聲望[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宋史》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
  2. ^ 《宋史》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