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珸
外观
赵士珸(1090年—1135年),字公美,宋朝宗室,是濮安懿王趙允讓的曾孙,宋英宗之弟澶渊郡王趙宗治的孙子,岐简献王赵仲忽的儿子[1]。
赵士珸天生聪慧机敏,儿时举止端庄如同成人。二十岁时,担任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他跟随上皇宋徽宗被金军北迁,驻在洺州东边时,与各位宗室商议,打算逃回洺州占据城池。谋划尚未成功,金兵已将他们包围,众人四散奔逃。赵士珸骑驴向西逃亡,半夜时驴子被强盗抢走,他便徒步快跑,天亮时,抵达武安的一家酒馆,对人说:“我是皇叔。” 当地官员听闻后前来拜见,供给他衣冠、鞍马。他趁机招募了一百多名精壮青年,一同到磁州,招集义兵以解洺州之围。十天内,集结了五千精兵,归附的百姓有数万人。
当时洺州守臣王麟企图叛降金兵,军民愤怒之下将他杀死,推举统制韩一为主帅。赵士珸趁夜半逼近城下,奋力作战打破包围。次日入城后,部署防御事务。敌人挖掘壕沟,设置鹿角,摆出持久战的架势。赵士珸激励将士死守,用火炮击碎敌军攻城器具,又用计擒获敌方首领,敌军于是撤围而去。他因功升任代理洺州知州,仍兼任防御使。 建炎二年(1128 年),金兵再次进攻洺州,城中粮尽援绝,众人无法坚守,便簇拥着赵士珸出城,从白家滩抵达大名府,朝廷下诏命他前往宋高宗的行在。绍兴五年(1135 年),赵士珸升任泉州观察使,又迁任平海军承宣使、知南外宗正事。当时泉州的官邸刚刚建成,向学的人很少,他上奏称宗室子弟赵善轸文艺才能卓越,被众人推崇称誉,请求免除文解,从此人们知道了激励劝勉的重要性。后来他升任节度使,尚未拜官便去世,时年四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少师,追封为和义郡王。淳熙年间,加谥号忠靖。他的儿子赵不流,历任临安、绍兴知府,治理有声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