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諾曼第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航行中的諾曼第號
歷史
法國
艦名 諾曼第號
艦名出處 諾曼第
所有者 大西洋航運總公司英語Compagnie Générale Transatlantique[1]
船籍港 勒阿弗爾港英語Port of Le Havre[1]
航線 勒阿弗爾-南安普敦-紐約市
建造者 法國聖納澤爾 潘諾埃造船廠英語Chantiers de Penhoet[1]
鋪設龍骨 1931年1月26日
下水日期 1932年10月29日
洗禮日期 1932年10月29日
完工日期 1933年
首航日期 1935年5月29日[2]
啟用 1935年至1942年
停用 1942年
標識 無線電呼號 FNSK[1]
結局 1942年2月起火,隨後翻覆。1946年10月拆解。
技術數據
船型 遠洋客輪
噸位
  • 79,280 GRT (1935–1936年)
  • 83,423 GRT (1936年後)
排水量 載重68,350噸
船長
型寬 35.9米(117英尺10英寸);[1]
高度 56.1米(184英尺)
吃水 11.2米(36英尺7英寸)(載重)
型深 28.0米(92英尺)(至散步甲板,強度甲板)
甲板 12層甲板
動力輸出 四組渦輪電傳動系統英語turbo-electric transmission,總功率160,000匹馬力(最大200,000匹馬力)。[3]
動力來源 首航時為四葉3槳,後改為四葉槳
船速
  • 設計航速為29.5 kn(54.6 km/h;33.9 mph)
  • 試航中記錄航速為32.2 kn(59.6 km/h;37.1 mph)
載重 乘客總數1972人:848名頭等艙(客艙)、670名遊客艙、454名三等艙
定員 1,345人

諾曼第號(英語:SS Normandie)是一艘法國建造的遠洋班輪,與英國皇家郵政公司之間無商業合作關係,無「皇家郵政船」首碼。

該船由大西洋海運公司擁有,於聖納澤爾建造。該船於1935年投入服務,當時為世界上最大且最快的客輪,其橫渡大西洋的航行時間為4.14天,創下紀錄。諾曼第號亦是史上動力最強大的蒸汽渦輪電力傳動客船之一。[4]

憑藉創新的設計與極致奢華的裝潢,諾曼第號常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遠洋班輪之一。作為公司旗艦,她以勒阿弗爾為母港,往返紐約市之間,完成共139次橫渡大西洋的西行航程。服役期間,她多次奪得象徵大西洋最快航速榮譽的藍絲帶獎,其主要競爭對手為英國瑪麗皇后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諾曼第號停泊於紐約,隨後被美國海軍徵用,並更名為拉斐特號(USS Lafayette),預計改裝為航空母艦或部隊運輸艦。1942年改裝期間,船隻發生火災並向左傾翻覆,沉於哈德遜河畔第88號碼頭(今曼哈頓客運碼頭英語Manhattan Cruise Terminal)下方。雖然後續展開打撈與初步修復工程,但最終因重建代價過高,於1946年10月拆解報廢。

船型定義

[編輯]

英語中本無使用mail ship形容鐵達尼號等同類客船的用法,「郵輪」這一稱呼源自對首碼Royal Mail Ship皇家郵政船的誤譯。首碼是標識船隻運營資質或動力類型的一類字母縮寫,在軍艦和客船方面均被廣泛使用,例如胡德號戰列廵洋艦(HMS Hood)[5],首碼HMS即英國皇家海軍縮寫不直接決定這艘船是否為戰列艦巡洋艦,和船型是兩個不同概念。

名稱中文 胡德號 鐵達尼號 諾曼第號
名稱英文 HMS Hood RMS Titanic SS normandie
首碼字母 HMS RMS SS
首碼全稱 Her/His Majesty's Ship Royal Mail Ship Steamship
首碼中文 陛下之艦/皇家海軍 皇家郵政船 蒸汽機船
相互關係 軍事隸屬 商業合作 表明動力
船型英文 Battlecruiser Ocean Liner Ocean Liner
船型中文 戰列廵洋艦 遠洋班輪 遠洋班輪

設計與建造

[編輯]
建造中的諾曼第

雖然不如競爭對手強大,但諾曼第號速度驚人,在其處女航中便奪得了藍絲帶獎。 整個1930年代,這艘船以法式優雅、設計與風格成為海上的典範。 其外觀採用了創新的流線型裝載設備,在航行時能夠巧妙隱藏,不僅提升了空氣動力性能,還賦予了船體未來主義美感。 此外,諾曼第號的通風井也經過精心設計,與大多數船隻在煙囪底部設定可見進氣口不同,它將通風系統巧妙隱藏,使船體外觀更加簡潔流暢。 這些設計巧思造就了一艘線條優雅、風格獨特的海洋奇蹟。

諾曼第號是一艘象徵1920年代進步、創新與繁榮的超級班輪,其設計靈感正是源自這一時代的變革。 不同於以往的遠洋客輪,它採用了球形船頭和水力電力推進等先進科技,融合了法國的精緻設計與俄羅斯的獨創性。 該船由著名海軍建築師弗拉基米爾·尤爾克維奇(Vladimir Yourkevitch)操刀,以非傳統的船舶設計結合華麗的法國裝飾藝術,展現出獨特的美學風格。 儘管諾曼第號在速度和優雅方面可與競爭對手媲美,但其設計過於側重頭等艙住宿。 奢華的內飾使其更像是一艘專為富人和權貴打造的海上宮殿。[6]

內部裝潢

[編輯]
諾曼第號的主餐廳,與凡爾賽宮的鏡廳相媲美

諾曼第號採用多種創新設計,使其佈局獨樹一幟。 船內空間規模宏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主餐廳——當時海上最長的房間。 其獨特的機械系統佈局,採用分隔式排氣管並錯落佈置於外舷,從而在中央形成寬敞的開放空間,進一步彰顯了其非凡的規模。 整艘船以裝飾藝術風格設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奢華。 諾曼第號的設施幾乎完全圍繞頭等艙展開,包括游泳池、冬季花園、餐廳和劇院,盡顯尊貴享受。 船上隨處可見精美的藝術裝潢,牆壁上佈滿華麗的壁畫,而錯綜複雜的燈飾更是點綴其間,尤以主餐廳內兩盞璀璨奪目的吊燈最為矚目。 正因如此,諾曼第號也被譽為「光之船」。[6]

諾曼第的豪華內飾由裝飾藝術風格的創始人之一建築師皮埃爾·帕特 (Pierre Patout)[7] 以裝飾藝術風格和流線型現代風格設計。許多雕塑和壁畫都暗示了諾曼第,諾曼第是法國的一個省,這艘船就是以諾曼第命名的。圖畫和照片展示了一系列非常優雅的巨大公共房間。[8]她寬敞的內部空間是通過將煙囪上升部分分開以沿著船的側面通過,而不是筆直向上通過而實現的。法國建築師 Roger-Henri Expert 負責整體裝飾方案。[9]

航速記錄

[編輯]
諾曼第號的處女航

諾曼第號遠洋班輪的處女航是在 1935 年 5 月 29 日。在勒阿弗爾,她搭載了 812 名乘客:467 名頭等艙乘客、244 名旅遊艙乘客和 101 名三等艙乘客。50,000 人在勒阿弗爾為她送行,希望這將是一次破紀錄的穿越。在南安普敦,她又搭載了 195 名乘客:122 名頭等艙乘客、53 名旅遊艙乘客和 20 名三等艙乘客。她的乘客總數為 1,007 名乘客。頭等艙的載客量為三分之二,為 589 人,旅遊艙的預訂量為一半,為 293 人,而三等艙的載客量不到四分之一,只有 121 人。[10]

她在 4 天 3 小時 2 分鐘後到達紐約市,從義大利班輪 Rex 上帶走了 Blue Riband。這讓法國人感到非常自豪,他們以前從未獲得過這一殊榮。在勒內·帕格內特船長的指揮下,諾曼第 ' 號的處女航平均速度為 29.98 節(55.52 公里/小時;34.50 英里/小時),在向東前往法國的航線上,她的平均速度超過 30 節(56 公里/小時;35 英里/小時),打破了雙向記錄。[11]

在諾曼第號投入使用一年後,白星航運公司的超級客輪瑪麗皇后號於 1936 年 5 月投入使用。她的註冊總噸位為 80,774 噸,比諾曼第號的 79,280 噸總註冊噸位還要大,並獲得了世界最大客輪的稱號。作為回應,CGT 增加了諾曼第的規模,主要是通過在船尾甲板上增加一個封閉的旅遊休息室。經過這些和其他改變後,她的 GRT 為 83,423。當諾曼第號重新投入使用時,她的重量超過了瑪麗皇后號2000噸,重新奪回了世界最大船隻的稱號。直到 1946 年冠達白星航運公司 (Cunard White Star Line) 的 RMS 伊莉莎白女王號(83,673 總註冊噸位)的投入使用才打破這一記錄[12]

二戰期間

[編輯]
諾曼第 瑪麗皇后 伊莉莎白皇后在紐約港同框

戰爭爆發後,諾曼第號滯留在紐約港。隨著歐洲戰事一觸即發,這艘豪華班輪被迫在美國尋求避難。1939年9月3日,正值法國對德國宣戰之日,美國聯邦政府對諾曼第號實施扣押。不久之後,瑪麗皇后號抵達並停泊在附近,隨後兩周,伊莉莎白女王號也加入其中。在接下來的五個月里,這三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洋班輪並排停靠,成為紐約港一道獨特的景象。在此期間諾曼第號一直掌握在法國人手中,船上有法國船員,由埃爾韋·勒胡埃德船長領導,直到 1940 年春天。[13]

1940年5月15日,正值法國戰役期間,美國財政部派遣約150名海岸警衛隊(USCG)特工登上諾曼第號,並在曼哈頓88號碼頭部署警力,以防止可能的破壞行動。(當時,美國法律規定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隸屬於財政部。)1941年11月1日,美國海岸警衛隊正式併入海軍,但仍繼續駐守諾曼第號,主要負責監督法國船員維護船上的鍋爐、機械及火警系統等設備。

1941年12月12日,珍珠港事件發生五天後,美國海岸警衛隊撤離了諾曼第號上的法國船長勒赫埃德(Lehuédé)及其船員,並依據《安格里法案》正式接管該船,維持鍋爐蒸汽供應及其他基本運作。然而,原本設計精良的火警系統被廢棄,使船隻在停泊期間失去了關鍵的防火保障。[14]

併入海軍

[編輯]

1941年12月20日,輔助船隻委員會正式記錄了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批准將諾曼第號移交給美國海軍,計劃將其改裝為一艘運兵船(「護航單位裝載運輸」)。海軍決定將其更名為「拉斐特號」,以紀念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為殖民地作戰的法國將軍德拉法耶特侯爵,以及美法聯盟對美國獨立的關鍵作用。該名稱由信息協調員威廉·J·多諾萬上校的顧問助理J.P.「吉姆」沃伯格(Jim Warburg)提出,並經由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海軍作戰部長哈羅德·R·斯塔克海軍上將,以及航海局局長蘭德爾·雅各布斯少將等多個渠道批准。1941年12月31日,海軍部長正式確認該艦名(後被非正式簡稱為「拉斐特」),並將其歸類為運輸船AP-53。此前曾有提議將其改裝為航空母艦,但最終被放棄,優先進行運兵船改造。

拉斐特號仍停泊在曼哈頓88號碼頭等待改裝。1941年12月27日,托德造船廠旗下的羅賓斯干船塢與維修公司獲得改裝合同。同日,第3海軍區裝備官克萊頓·M·西默斯上尉向船舶局(BuShips)報告,他估計改裝工作可在1942年1月31日前完成,並據此進行施工規劃。1942年1月31日,羅伯特·G·科曼上尉作為拉斐特號的准指揮官上任,領導一支458人的核心工程隊。然而,由於改裝工作的複雜性以及船員對該船尚不熟悉,原定工期難以實現,額外人員被迅速調派支援。

1942年2月6日,海軍作戰助理部長收到一份請求,建議將原定於2月14日的首航推遲兩周。同日,改裝計劃發生變更:為提升穩定性,決定拆除部分上層結構,這項工程預計還需60至90天。然而,2月7日,華盛頓突然下令取消該調整,拉斐特號必須按原計劃於2月14日啟航。這一突如其來的決定迫使改裝團隊加緊施工。科曼和西默斯原計劃於2月9日在紐約和華盛頓召開會議,以尋求進一步明確改裝方案,但這場會議最終未能舉行。[15]

碼頭慘劇

[編輯]
1943年火災後的諾曼第
1943年火災後的諾曼第

在頭等艙休息室內,漆制木飾與易燃的救生衣仍然堆放原處,焊炬的火花不慎點燃了一堆救生衣。不幸的是,諾曼第號複雜的滅火系統在改裝過程中被斷開,而紐約市消防隊的水帶又無法與法式消防接口匹配,導致火勢迅速蔓延。最終,大火無法控制,諾曼第號在碼頭側翻沉沒。

火災後的諾曼第

1943年8月,美國政府組織了一次極為昂貴的打撈行動,但拉斐特號已受損嚴重,修復難度極大,而此時戰爭物資與人力短缺,導致修復計劃最終被放棄。戰時,她一直停留在干船塢,未能投入使用。1945年秋,拉斐特號被正式從海軍記錄中除名,法國方面也拒絕接收。儘管有私人投資者試圖挽救,但最終未能成功。1946年10月至1948年12月間,這艘曾經輝煌的遠洋班輪在新澤西州紐瓦克港被拆解報廢。

儘管結局悲慘,諾曼第號許多精美的內飾和藝術品仍被保存下來,部分現藏於私人收藏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包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而她的船哨最終被送往普拉特學院,成為這段海上傳奇的最後遺物。[16]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Lloyd's Register, Steamers & Motorships (PDF). London: 勞氏船級社英語Lloyd's Register. 1935 [2013年5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年5月9日). 
  2. ^ Bathe 1972,第236頁.
  3. ^ 電動船的最新成就. Popular Science. 1933年11月. 
  4. ^ Ardman. Normandie, Her Life and Times. New York: Franklin Watts. 1985: 46–47. ISBN 0531097846. 
  5. ^ HMS Hood. www.britannica.com. 
  6. ^ 6.0 6.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0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7. ^ Oudin, Bernard. Dictionnaire des Architectes, Sechiers, Paris,. (1994): page 372. 
  8. ^ Maxtone-Graham. 1972: p275. 
  9. ^ Moonan, Wendy. "Art Deco Relics of the Normandie". The New York Times. 17 June 2005. 
  10. ^ New York Passenger and Crew Lists, 1820-1957. 
  11. ^ Ardman 1985, p. 147.. 
  12. ^ Ardman 1985, pp. 166–170.. 
  13. ^ Maxtone-Graham. 1972: pp. 360–361. 
  14. ^ Braynard. 1987: p87. 
  15. ^ Media Monday: The S.S. Normandie Fire (1942). Hudson River Maritime Museum. [2025-01-30] (英語). 
  16. ^ Media Monday: The S.S. Normandie Fire (1942). Hudson River Maritime Museum. [2025-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3) (英語). 

書籍

[編輯]

本條目包含來自屬於公共領域美國海軍軍艦辭典的文本。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