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
航行中的諾曼第號
| |
历史 | |
---|---|
![]() | |
艦名 | 諾曼第號 |
艦名出處 | 諾曼第 |
所有者 | 大西洋航運總公司[1] |
船籍港 | 勒阿弗爾港[1] |
航線 | 勒阿弗爾-南安普敦-紐約市 |
建造者 | 法國聖納澤爾 潘諾埃造船廠[1] |
铺设龙骨 | 1931年1月26日 |
下水日期 | 1932年10月29日 |
洗礼日期 | 1932年10月29日 |
完工日期 | 1933年 |
首航日期 | 1935年5月29日[2] |
启用 | 1935年至1942年 |
停用 | 1942年 |
標識 | 無線電呼號 FNSK[1] |
结局 | 1942年2月起火,隨後翻覆。1946年10月拆解。 |
技术数据 | |
船型 | 遠洋客輪 |
噸位 | |
排水量 | 載重68,350噸 |
船長 | |
型宽 | 35.9米(117英尺10英寸);[1] |
高度 | 56.1米(184英尺) |
吃水 | 11.2米(36英尺7英寸)(載重) |
型深 | 28.0米(92英尺)(至散步甲板,強度甲板) |
甲板 | 12層甲板 |
動力輸出 | 四組渦輪電傳動系統,總功率160,000匹馬力(最大200,000匹馬力)。[3] |
動力來源 | 首航時為四葉3槳,後改為四葉槳 |
船速 |
|
載重 | 乘客總數1972人:848名頭等艙(客艙)、670名遊客艙、454名三等艙 |
定員 | 1,345人 |
諾曼第號(英語:SS Normandie)是一艘法國建造的遠洋班輪,与英國皇家郵政公司之間無商業合作關係,無“皇家郵政船”首碼。
该船由大西洋海運公司擁有,於圣纳泽尔建造。該船於1935年投入服務,當時為世界上最大且最快的客輪,其橫渡大西洋的航行時間為4.14天,創下紀錄。諾曼第號亦是史上動力最強大的蒸汽渦輪電力傳動客船之一。[4]
憑藉創新的設計與極致奢華的裝潢,諾曼第號常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遠洋班輪之一。作為公司旗艦,她以勒阿弗爾為母港,往返紐約市之間,完成共139次橫渡大西洋的西行航程。服役期間,她多次奪得象徵大西洋最快航速榮譽的藍絲帶獎,其主要競爭對手為英國的瑪麗皇后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諾曼第號停泊於紐約,隨後被美國海軍徵用,並更名為拉斐特號(USS Lafayette),預計改裝為航空母艦或部隊運輸艦。1942年改裝期間,船隻發生火災並向左傾翻覆,沉於哈德遜河畔第88號碼頭(今曼哈頓客运碼頭)下方。雖然後續展開打撈與初步修復工程,但最終因重建代價過高,於1946年10月拆解報廢。
船型定義
[编辑]英語中本無使用mail ship形容鐵達尼號等同類客船的用法,「郵輪」這一稱呼源自對首碼Royal Mail Ship皇家郵政船的誤譯。首碼是標識船隻運營資質或動力類型的一類字母縮寫,在軍艦和客船方面均被廣泛使用,例如胡德號戰列廵洋艦(HMS Hood)[5],首碼HMS即英國皇家海軍縮寫不直接決定這艘船是否為戰列艦巡洋艦,和船型是兩個不同概念。
名稱中文 | 胡德號 | 鐵達尼號 | 諾曼第號 |
---|---|---|---|
名稱英文 | HMS Hood | RMS Titanic | SS normandie |
首碼字母 | HMS | RMS | SS |
首碼全称 | Her/His Majesty's Ship | Royal Mail Ship | Steamship |
首碼中文 | 陛下之艦/皇家海軍 | 皇家郵政船 | 蒸汽機船 |
相互關係 | 軍事隸屬 | 商業合作 | 表明動力 |
船型英文 | Battlecruiser | Ocean Liner | Ocean Liner |
船型中文 | 戰列廵洋艦 | 遠洋班輪 | 遠洋班輪 |
設計與建造
[编辑]
雖然不如競爭對手强大,但諾曼第號速度驚人,在其處女航中便奪得了藍絲帶獎。 整個1930年代,這艘船以法式優雅、設計與風格成為海上的典範。 其外觀採用了創新的流線型裝載設備,在航行時能够巧妙隱藏,不僅提升了空氣動力性能,還賦予了船體未來主義美感。 此外,諾曼第號的通風井也經過精心設計,與大多數船隻在煙囪底部設定可見進氣口不同,它將通風系統巧妙隱藏,使船體外觀更加簡潔流暢。 這些設計巧思造就了一艘線條優雅、風格獨特的海洋奇迹。
諾曼第號是一艘象徵1920年代進步、創新與繁榮的超級班輪,其設計靈感正是源自這一時代的變革。 不同於以往的遠洋客輪,它採用了球形船頭和水力電力推進等先進科技,融合了法國的精緻設計與俄羅斯的獨創性。 該船由著名海軍建築師弗拉基米爾·尤爾克維奇(Vladimir Yourkevitch)操刀,以非傳統的船舶設計結合華麗的法國裝飾藝術,展現出獨特的美學風格。 儘管諾曼第號在速度和優雅方面可與競爭對手媲美,但其設計過於側重頭等艙住宿。 奢華的內飾使其更像是一艘專為富人和權貴打造的海上宮殿。[6]
內部裝潢
[编辑]
諾曼第號採用多種創新設計,使其佈局獨樹一幟。 船內空間規模宏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主餐廳——當時海上最長的房間。 其獨特的機械系統佈局,採用分隔式排氣管並錯落佈置於外舷,從而在中央形成寬敞的開放空間,進一步彰顯了其非凡的規模。 整艘船以裝飾藝術風格設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奢華。 諾曼第號的設施幾乎完全圍繞頭等艙展開,包括游泳池、冬季花園、餐廳和劇院,盡顯尊貴享受。 船上隨處可見精美的藝術裝潢,牆壁上佈滿華麗的壁畫,而錯綜複雜的燈飾更是點綴其間,尤以主餐廳內兩盞璀璨奪目的吊燈最為矚目。 正因如此,諾曼第號也被譽為“光之船”。[6]
诺曼底的豪华内饰由装饰艺术风格的创始人之一建筑师皮埃尔·帕特 (Pierre Patout)[7] 以装饰艺术风格和流线型现代风格设计。许多雕塑和壁画都暗示了诺曼底,诺曼底是法国的一个省,这艘船就是以诺曼底命名的。图画和照片展示了一系列非常优雅的巨大公共房间。[8]她宽敞的内部空间是通过将烟囱上升部分分开以沿着船的侧面通过,而不是笔直向上通过而实现的。法国建筑师 Roger-Henri Expert 负责整体装饰方案。[9]
航速记录
[编辑]
诺曼底号远洋班轮的处女航是在 1935 年 5 月 29 日。在勒阿弗尔,她搭载了 812 名乘客:467 名头等舱乘客、244 名旅游舱乘客和 101 名三等舱乘客。50,000 人在勒阿弗尔为她送行,希望这将是一次破纪录的穿越。在南安普敦,她又搭载了 195 名乘客:122 名头等舱乘客、53 名旅游舱乘客和 20 名三等舱乘客。她的乘客总数为 1,007 名乘客。头等舱的载客量为三分之二,为 589 人,旅游舱的预订量为一半,为 293 人,而三等舱的载客量不到四分之一,只有 121 人。[10]
她在 4 天 3 小时 2 分钟后到达纽约市,从意大利班轮 Rex 上带走了 Blue Riband。这让法国人感到非常自豪,他们以前从未获得过这一殊荣。在勒内·帕格内特船长的指挥下,诺曼底 ' 号的处女航平均速度为 29.98 节(55.52 公里/小时;34.50 英里/小时),在向东前往法国的航线上,她的平均速度超过 30 节(56 公里/小时;35 英里/小时),打破了双向记录。[11]
在诺曼底号投入使用一年后,白星航运公司的超级客轮玛丽皇后号于 1936 年 5 月投入使用。她的注册总吨位为 80,774 吨,比诺曼底号的 79,280 吨总注册吨位还要大,并获得了世界最大客轮的称号。作为回应,CGT 增加了诺曼底的规模,主要是通过在船尾甲板上增加一个封闭的旅游休息室。经过这些和其他改变后,她的 GRT 为 83,423。当诺曼底号重新投入使用时,她的重量超过了玛丽皇后号2000吨,重新夺回了世界最大船只的称号。直到 1946 年冠达白星航运公司 (Cunard White Star Line) 的 RMS 伊丽莎白女王号(83,673 总注册吨位)的投入使用才打破这一记录[12]
二战期间
[编辑]
战争爆发后,诺曼底号滞留在纽约港。随着欧洲战事一触即发,这艘豪华班轮被迫在美国寻求避难。1939年9月3日,正值法国对德国宣战之日,美国联邦政府对诺曼底号实施扣押。不久之后,玛丽皇后号抵达并停泊在附近,随后两周,伊丽莎白女王号也加入其中。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这三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班轮并排停靠,成为纽约港一道独特的景象。在此期间诺曼底号一直掌握在法国人手中,船上有法国船员,由埃尔韦·勒胡埃德船长领导,直到 1940 年春天。[13]
1940年5月15日,正值法国战役期间,美国财政部派遣约150名海岸警卫队(USCG)特工登上诺曼底号,并在曼哈顿88号码头部署警力,以防止可能的破坏行动。(当时,美国法律规定海岸警卫队在和平时期隶属于财政部。)1941年11月1日,美国海岸警卫队正式并入海军,但仍继续驻守诺曼底号,主要负责监督法国船员维护船上的锅炉、机械及火警系统等设备。
1941年12月12日,珍珠港事件发生五天后,美国海岸警卫队撤离了诺曼底号上的法国船长勒赫埃德(Lehuédé)及其船员,并依据《安格里法案》正式接管该船,维持锅炉蒸汽供应及其他基本运作。然而,原本设计精良的火警系统被废弃,使船只在停泊期间失去了关键的防火保障。[14]
并入海军
[编辑]1941年12月20日,辅助船只委员会正式记录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批准将诺曼底号移交给美国海军,计划将其改装为一艘运兵船(“护航单位装载运输”)。海军决定将其更名为“拉斐特号”,以纪念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为殖民地作战的法国将军德拉法耶特侯爵,以及美法联盟对美国独立的关键作用。该名称由信息协调员威廉·J·多诺万上校的顾问助理J.P.“吉姆”沃伯格(Jim Warburg)提出,并经由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R·斯塔克海军上将,以及航海局局长兰德尔·雅各布斯少将等多个渠道批准。1941年12月31日,海军部长正式确认该舰名(后被非正式简称为“拉斐特”),并将其归类为运输船AP-53。此前曾有提议将其改装为航空母舰,但最终被放弃,优先进行运兵船改造。
拉斐特号仍停泊在曼哈顿88号码头等待改装。1941年12月27日,托德造船厂旗下的罗宾斯干船坞与维修公司获得改装合同。同日,第3海军区装备官克莱顿·M·西默斯上尉向船舶局(BuShips)报告,他估计改装工作可在1942年1月31日前完成,并据此进行施工规划。1942年1月31日,罗伯特·G·科曼上尉作为拉斐特号的准指挥官上任,领导一支458人的核心工程队。然而,由于改装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船员对该船尚不熟悉,原定工期难以实现,额外人员被迅速调派支援。
1942年2月6日,海军作战助理部长收到一份请求,建议将原定于2月14日的首航推迟两周。同日,改装计划发生变更:为提升稳定性,决定拆除部分上层结构,这项工程预计还需60至90天。然而,2月7日,华盛顿突然下令取消该调整,拉斐特号必须按原计划于2月14日启航。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迫使改装团队加紧施工。科曼和西默斯原计划于2月9日在纽约和华盛顿召开会议,以寻求进一步明确改装方案,但这场会议最终未能举行。[15]
码头惨剧
[编辑]
在头等舱休息室内,漆制木饰与易燃的救生衣仍然堆放原处,焊炬的火花不慎点燃了一堆救生衣。不幸的是,诺曼底号复杂的灭火系统在改装过程中被断开,而纽约市消防队的水带又无法与法式消防接口匹配,导致火势迅速蔓延。最终,大火无法控制,诺曼底号在码头侧翻沉没。

1943年8月,美国政府组织了一次极为昂贵的打捞行动,但拉斐特号已受损严重,修复难度极大,而此时战争物资与人力短缺,导致修复计划最终被放弃。战时,她一直停留在干船坞,未能投入使用。1945年秋,拉斐特号被正式从海军记录中除名,法国方面也拒绝接收。尽管有私人投资者试图挽救,但最终未能成功。1946年10月至1948年12月间,这艘曾经辉煌的远洋班轮在新泽西州纽瓦克港被拆解报废。
尽管结局悲惨,诺曼底号许多精美的内饰和艺术品仍被保存下来,部分现藏于私人收藏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而她的船哨最终被送往普拉特学院,成为这段海上传奇的最后遗物。[16]
參考來源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Lloyd's Register, Steamers & Motorships (PDF). London: 勞氏船級社. 1935 [2013年5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年5月9日).
- ^ Bathe 1972,第236頁.
- ^ 電動船的最新成就. Popular Science. 1933年11月.
- ^ Ardman. Normandie, Her Life and Times. New York: Franklin Watts. 1985: 46–47. ISBN 0531097846.
- ^ HMS Hood. www.britannica.com.
- ^ 6.0 6.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Oudin, Bernard. Dictionnaire des Architectes, Sechiers, Paris,. (1994): page 372.
- ^ Maxtone-Graham. 1972: p275.
- ^ Moonan, Wendy. "Art Deco Relics of the Normandie". The New York Times. 17 June 2005.
- ^ New York Passenger and Crew Lists, 1820-1957.
- ^ Ardman 1985, p. 147..
- ^ Ardman 1985, pp. 166–170..
- ^ Maxtone-Graham. 1972: pp. 360–361.
- ^ Braynard. 1987: p87.
- ^ Media Monday: The S.S. Normandie Fire (1942). Hudson River Maritime Museum. [2025-01-30] (英语).
- ^ Media Monday: The S.S. Normandie Fire (1942). Hudson River Maritime Museum. [202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3) (英语).
書籍
[编辑]- Ardman, Harvey. Normandie, Her Life and Times
. New York: Franklin Watts. 1985. ISBN 0531097846. OCLC 1359091087 –通过Internet Archive.
- Bathe, Basil W. Seven Centuries of Sea Travel: from the Crusaders to the Cruises. London: Barrie & Jenkins. 1972. ISBN 0-214-66811-8.
- Bondanella, Peter E. Hollywood Italians: Dagos, Palookas, Romeos, Wise Guys, and Sopranos
.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4. ISBN 0-8264-1544-X.
- Braynard, Frank O. Picture History of the Normandie With 190 Illustration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87. ISBN 0486252574.
- Brinnin, John Malcolm. The Sway of the Grand Saloon: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North Atlantic
.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71.
- Coleman, Terry. The liners: a history of the North Atlantic crossing.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77.
- Cressman, Robert J. Lafayette (AP 53) ex-Normandi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U.S.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2 May 2007 [21 June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March 2009).
- Fox, Robert. Liners: The Golden Age. Die Grosse Zeit der Ozeanriesen. L'Âge d'or des paquebots. Cologne: Konneman. 1999.
- Foucart, Bruno; Robichon, François. Normandie: Queen of the Seas. New York: Vendome Press. 1985. ISBN 0865650578.
- Gosch, Martin A; Hammer, Richard. The Last Testament of Lucky Luciano.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4.
- Kludas, Arnold. Record breakers of the North Atlantic – Blue Riband Liners 1838-1952.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 Maddocks, Melvin. The Great Liners
. Alexandria, VA: Time-Life Books. 1978.
- Maxtone-Graham, John. The Only Way to Cross. New York: Collier Books. 1972. ISBN 0020960107.
- Maxtone-Graham, John. Normandie: France's Legendary Art Deco Ocean Liner.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2007. ISBN 9780393061208.
- Miller, William H. SS Normandie. Classic Liners series. Stroud, Gloucestershire: The History Press. 2013. ISBN 9780752488080.
- Priolo, Gary P. Lafayette (AP-53). NavSource. 25 April 2008 [21 June 2008].
- Schenk, Paul. The Silent Front: Tales of Our Navy Salvage Divers. Blurb. 2013 [9 October 2013].
- Smith, Daniella Ohad. Legendary Interiors and Illustrious Travelers aboard the SS Normandie. Interiors: Design, Architecture, Culture. March 2011, 2 (1): 128–131. S2CID 194098328. doi:10.2752/204191211X12980384100274.
- Spoto, Donald. The Dark Side of Genius: The Life of Alfred Hitchcock. Da Capo. 1999. ISBN 0-306-80932-X.
- Williams, David L.; De Kerbrech, R. P. Damned by Destiny. Brighton: Teredo Books. 1982. ISBN 978-0-90366209-3.
- Streater, Les. NORMANDIE Vols 1–5: The complete history. marpubs. [2023-08-22].
- Boks, W. Holland, photo of the model boat SS Normandie, 1935[需要解释]
外部連結
[编辑]- How Biggest Ship Was Safely Launched, February 1933, Popular Science slipway and launching of French passenger liner Normandie in 1933—excellent drawing and illustrations showing basics of process
- "The Queen Of The Seven Seas" Popular Mechanics, June 1935
- "Normandie a Marvel in Speed and Comfort" Popular Mechanics, August 1935 detailed drawings on steam-electric drive system
- "Across the Atlantic in a Blue Ribbon Winner" Popular Mechanics, October 1935
- The Normandie – virtual reality tour of the Art Deco masterpiece
- Pictures in the official French Lines Archives : SS Normandie (French captions)
- The Great Ocean Liners: Normandi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1 July 2016.
- YouTube上的Salvage of the USS Lafayette (AP-53) – 1944 United States Navy Educational Documentary"
- Hommage Au Normandie Exhibition, New York SS Normandie – Ocean Liner Museum Exhibit in New York City
- GG Archives Ephemera for the SS Normandie, including Passenger Lists, Menus, Brochures, Passage Tickets, Photographs,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