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胡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胡瓌末、五代時期至遼代著名畫家,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一說為契丹族。出身慎州烏索固部(在今黑龍江省呼倫貝爾市呼倫湖西南一帶)。

他的畫作以契丹族的游牧生活為題材,世稱其作品「能曲盡塞外不毛之景趣」,是「當時之神巧,絕代之精技」[1]。善於表現北方草原水草放牧、游騎馳逐射獵、精描民族生活習俗,以及遼闊草原荒漠、冰天雪地的大自然壯麗景色。又精於刻畫穹廬、帳篷、氈幕、弓箭、鞍韉等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用具。他的作品充分展示契丹民族生活真實面貌,反映出濃郁的時代氣息。非常善於畫馬,用筆精妙,清勁細密,骨骼體形強勁有力,生動傳神,猶如真馬奔騰,一望可知為馳聘廣漠草原之駿馬。筆法兼有胡馬、漢馬的形態。五代大梁人劉道醇所著《五代名畫補遺》,稱其畫為「能曲盡塞外不毛之景趣」,「握筆落墨,細入毫芒,而氣度精神,富有筋骨。然纖微精緻,未有如瑰之比者也」[1]。作品較多,宋朝人曾大量收集其畫,所編《宣和畫譜》曾著錄其作品六十五件,多佚,現僅存《回獵圖》《還獵圖》《蕃馬圖》《卓歇圖》等。長卷《卓歇圖》規模最大,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被視其為代表作。[2][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五代名畫補遺》
  2. ^ 《宣和畫譜》卷八
  3. ^ 高文德. 《中國民族史人物辭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