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流行樂

電子流行樂 | |
---|---|
原文名稱 | Electropop |
風格起源 | |
文化起源 | 20世紀80年代早期;![]() ![]() |
典型樂器 | |
衍生形式 | |
其他主題 | |
電子流行樂[4][5](英語:Electropop)是一種融合了電子和流行風格元素的流行音樂類型。它被描述為合成器流行樂的一種變體,側重於硬電子聲音。[6]該流派發展於20世紀80年代,並在21世紀初再次流行並產生影響。該流派經常與電子樂(electro)類型混淆,電子樂有時也被稱為電子流行樂,但它是一個融合了放克和早期嘻哈音樂的獨立流派。[7][8][1]
歷史
[編輯]20世紀80年代早期
[編輯]趕時髦樂團的作曲家馬丁·戈爾表示:「對於我們這一代從事電子音樂的人來說,發電站樂團都是教父」。[9]
20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音樂藝人如黃色魔術交響樂團和坂本龍一[10]、英國藝術家的加里·紐曼、趕時髦、夜半行軍樂團、人類聯盟合唱團、軟細胞合唱團、約翰·福克斯和面容樂團,他們開創了一種新的合成器流行音樂風格,這種風格更多地借鑑了電子音樂,並強調主要使用合成器。[11]
一些引人入勝的新音樂開始傳入美國;它被稱為電子流行樂,因為電子樂器——主要是合成器和合成鼓——被用來創作流行歌曲。M樂團的《Pop Muzik》就是最早的代表作之一。之後,逐漸積累了有價值的的電子流行音樂唱片,儘管它們仍然大多數只能在搖滾迪斯可舞廳聽到。但在1981年,閘門打開了,「新音樂」終於引起了轟動。突破性的歌曲是人類聯盟的《你不要我了麼?》。
21世紀
[編輯]2000年代
[編輯]小甜甜布蘭妮極具影響力的第五張錄音室專輯《目眩神迷》(2007年)將電子流行音樂推向主流,功不可沒。2009年,媒體刊登文章,宣稱電子流行音樂新時代的到來,而事實上,幾位電子流行音樂藝術家的人氣也隨之上升。在英國廣播公司(BBC)進行的2009年度之聲民意調查中,130名音樂專家評選出最優秀的15位藝術家,其中10位屬於電子流行樂流派。[13]女神卡卡自2008年發行首張專輯《超人氣》以來就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音樂作家西蒙·雷諾茲指出,「Gaga的一切都來自電子碰撞風格,除了她的音樂,而她的音樂並不是特別具有20世紀80年代的風格。」[14]激情坑樂團主唱麥可·安傑拉科斯(Michael Angelakos)在2009年的一次採訪中表示,雖然演奏電子流行音樂並非他的本意,但宿舍生活的限制使得這種音樂類型更容易被接受[15]
2009年,《衛報》援引A&M唱片公司藝人及曲目主管詹姆士·奧爾德姆的話說:「所有藝人與製作部門都對經理和律師說:『不要再給我們任何樂團了,因為我們不會與他們簽約,他們也不會賣出唱片。』所以,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切本質上都是電子化的。」[16][17]

2010年代
[編輯]2010年代,得益於艾維奇、女神卡卡、[18]凱文·哈里斯、[19]凱莎、[20]蕾哈娜[21]和捷德[22][23]等藝術家的成功,電子流行樂的商業知名度有所提升。2010年代初最成功的商業電子流行藝術家之一是創作歌手埃莉·古爾丁。[24][25][26][27]
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1.3 Jones, Hollin. Music Projects with Propellerhead Reason: Grooves, Beats and Styles from Trip Hop to Techno. PC Publishing. 2006: 107. ISBN 978-1-870775-14-4.
- ^ Jon Pareles. Spilling Beyond a Festival's Main Cours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3-21.
- ^ Spilling Beyond a Festival's Main Cours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3-22.
- ^ electropop. 劍橋詞典. 2025-07-02 [2023-04-17] (中文).
- ^ 周海宏. 如何理解音乐. 北京: 現代出版社. 2020: 406. ISBN 978-7-5143-8839-8.
- ^ Jones 2006,第107頁.
- ^ What Exactly is "Electro" and Why Does It Matter?. Gray Area. 2024-11-22 [2024-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6) (英語).
- ^ Reynolds, Simon. 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 post-punk 1978-84. London: Faber. 2005: 296-308. ISBN 978-0-571-21570-6.
- ^ Kraftwerk: the most influential group in pop history?. The Telegraph. 2013-01-30 (英語).
- ^ J. D. Considine. Sakamoto hears music's sounds, not its styles. The Baltimore Sun. 2000-03-23 [2011-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0).
- ^ Reynolds 2005,第296-308頁.
- ^ Anglomania: The Second British Invasion. Rolling Stone. [2019-04-29].
- ^ UK gaga for electro-pop, guitar bands fight back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7-23., The Kuwait Times, January 28, 2009
- ^ Reynolds, Simon. The 1980s revival that lasted an entire decade. The Guardian. 2010-01-22 (英國英語).
- ^ Interview: Michael Angelakos of Passion Pit Boston Phoenix October 1, 2009.
- ^ Gaga for girl power. smh.com.au. 2009-02-28.
- ^ Neil McCormick. La Roux, Lady Gaga, Mika, Little Boots: the 80s are back
. Telegraph.co.uk. 200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1).
- ^ how lady gaga's 'bad romance' changed the face of pop. VICE. 2019-10-20 [2024-09-01] (美國英語).
- ^ 'King of Electropop' on his way to Carlow. Irish Independent. 2010-04-13 [2024-09-01] (英語).
- ^ Kesha > PopCrush. PopCrush. [2024-09-01] (英語).
- ^ T. H. R. staff. Rihanna's 'Talk That Talk': What the Critics Are Saying.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11-21 [2024-09-01] (美國英語).
- ^ Elmer, Rachel. Zedd gives fans of electro-pop something to really enjoy. The State Journal-Register. [2024-09-01] (美國英語).
- ^ Yoo, Noah. Dance Dance Revolution: How EDM Conquered America in the 2010s. Pitchfork. 2019-11-07 [2024-09-01] (美國英語).
- ^ adviser; Pena, Joelle De La. Music Review: Electropop artist Ellie Goulding is back. The Clarion. 2012-10-25 [2024-09-01].
- ^ Papathanasopoulos, Vasili. ELLIE GOULDING 'HIGHER THAN HEAVEN' REVIEW. Milky. 2023-04-06 [2024-09-01] (英語).
- ^ Sharp, Erica. Ellie Goulding's new album 'Delirium' explores electropop sound. Daily Titan. 2015-11-17 [2024-09-01] (英語).
- ^ Sones, Katie. Ellie Goulding explodes with a blitz of fresh new electro-pop. The Foothill Dragon Press. [2024-09-01].
更多閱讀
[編輯]- Howell, M. Synthesizing pop: The new electronic garage bands. The Boston Phoenix. 1982-02-16 [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