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田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田弘(511年—575年1月30日),字廣略長城郡長城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人[1] ,北魏、西魏北周官員。

生平

[編輯]

田弘少年慷慨,有志建立功名,體力過人,勇敢而有謀略。北魏永安年間,田弘陷落於万俟丑奴軍中。爾朱天光入關後,田弘從原州歸順爾朱天光,被任命為都督[2][3][4]

等到宇文泰統帥全軍,田弘請求拜見宇文泰,於是議論世事,多被宇文泰引用採納,宇文泰非常高興的說:「我的王陵來了。」[1]把他當作得力的助手。永熙三年(534年),田弘又以迎接魏孝武帝西入關中的功勞,封鶉陰縣子,食邑五百戶。宇文泰把自己所穿的鐵甲賜給田弘說:「天下如果平定,你再將這副鐵甲拿給我看。」大統三年(537年),田弘改任帥都督,進爵為公。田弘跟從宇文泰平定竇泰收復弘農戰於沙苑、解除洛陽包圍、擊敗河橋敵軍參與邙山之戰[1],田弘功勞居多,多次蒙受特殊賞賜,獲賜姓紇干氏。大統十四年(545年),田弘出任持節、都督原州諸軍事、原州刺史[4],增加食邑一千三百戶[1],因為田弘功勳威望都很高,所以朝廷讓他衣錦還鄉。宇文泰在同州,文武官員齊集,宇文泰對眾人說:「人人都像田弘那樣盡心,天下難道不早就平定了!」宇文泰當即任命田弘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3]魏廢帝元年(552年),田弘轉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5][6][4]

西魏平定蜀地之後,南梁信州刺史蕭韶、寧州刺史譙淹等人各自憑藉所統軍兵,不服從西魏的統治,朝廷詔令田弘將他們討伐平定。田弘又討伐西平叛亂的羌人及鳳州叛亂的氐人等,將他們都擊敗了。田弘每次臨陣作戰,破敵深入勇往直前,身體被射過一百多箭,骨頭損傷九次,戰馬被長矛戳傷十次,朝廷認為他很勇敢。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譙淹煽動群蠻,以便歸附南梁。蠻族酋長向鎮侯向白彪等人響應譙淹。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田烏度田都唐等人截斷水路。文子榮再度占據荊州的汶陽郡,自稱仁州刺史,鄰州刺史蒲微也起兵反對西魏。西魏恭帝詔令田弘、賀若敦潘招李遷哲等人率兵出擊[7][8]。田弘派遣李遷哲救援信州,還沒到時信州已經失陷,向五子王等人聽說李遷哲到了,狼狽逃走,賀若敦等人又趕到,於是一起攻擊向五子王等人,將他們擊敗[9][10],田弘加侍中[1]周孝閔帝登基,田弘進爵雁門郡公,增加食邑總計三千七百戶[11][6][4][1]

保定三年(563年),田弘出任都督岷兆二州諸軍事、岷州刺史[1]。田弘雖然是武將,但行動遵循法度,百姓感到很安寧。保定三年(563年),田弘跟從隨公楊忠討伐北齊。保定四年(564年),田弘又跟從楊忠東征,升任大將軍,增加食邑一千戶,其餘官職如故[4][12][1]。班師回朝後,田弘就很快回到岷州。同年,吐谷渾入侵北周西部邊境,宕昌羌暗中接應,朝廷詔令田弘討伐他們,俘虜了敵方二十五個王,拔除了七十六個寨柵,終於擊敗討平了他們[13][6][4],將宕昌所在地設置為宕州[14]

天和二年閏六月戊寅(567年),南陳湘州刺史華皎來歸附北周,晉公宇文護商議南伐,派遣襄州總管衛公宇文直率領柱國陸通、大將軍田弘、權景宣元定等人率領士兵前往支援華皎[15][16][17],周軍沌口之戰中失利,朝廷仍讓田弘出任江陵總管。等到南陳將軍吳明徹來侵犯,田弘與梁明帝蕭巋退軍保衛紀南城,命令副總管高琳拒守,吳明徹退兵,田弘才回到江陵。不久朝廷任命田弘出任仁壽城主,以逼近宜陽城。天和六年正月丁卯(571年2月28日),田弘進位柱國[18][19]。北齊將軍斛律光率領步兵騎兵五萬人從定隴出兵以增援宜陽,兩軍在宜陽城下交戰,田弘與陳公宇文純打敗了他們,於是攻占了宜陽等九座城池[20],斛律光奪取了北周建安等四個戍,俘虜一千多人返回[21][22]。憑藉功勞,田弘增加食邑一千戶,總計六千戶[1][23][6][4]

建德二年正月乙巳(573年1月26日),田弘出任大司空[24][25][26],又升任少保。建德三年(574年),田弘出任總管襄郢昌豐唐蔡六州諸軍事、襄州刺史。建德四年正月三日(575年1月30日),田弘在襄州去世[27][6],虛歲六十五。周武帝為田弘舉哀,停止朝會三日,詔令田弘下葬的儀式完全按照最高功臣的禮儀,又詔令贈予少師、原交渭河兆岷鄯七州諸軍事、原州刺史,諡號襄公。建德四年四月廿五日(575年5月20日),田弘葬於原州高平北山[4][1]。大象末年,朝廷追錄田弘的功勞,追封田弘為觀國公[28]

賜姓

[編輯]

田弘十二代孫女田夫人墓誌中記載「虜言紇干,夏言依倚,為國家之依倚」,這與《晉書·卷一百二十五·載記第二十五》中「紇干者,夏言依倚也」的記載類似,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譚秋含認為,田弘所賜姓紇干氏是將某些褒義的鮮卑名號賜予臣僚[29]

家庭

[編輯]

子女

[編輯]
  • 田仁恭,隋朝上柱國、左武衛大將軍、觀國敬公
  • 田備,大都督、貝丘縣開國侯[1]
  • 田氏,嫁隋朝上開府儀同三司、石州諸軍事、石州刺史、陽林縣公長孫璬[30]

田弘墓

[編輯]

199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田弘墓出土。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羅新,葉煒著.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 (修订版)》.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16.5: 260–264、544–546. ISBN 978-7-101-11639-7 (中文(繁體)). 
  2.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田弘字廣略,高平人也。少慷慨,志立功名,膂力過人,敢勇有謀略。魏永安中,陷於万俟丑奴。爾朱天光入關,弘自原州歸順,授都督。
  3. ^ 3.0 3.1 《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田弘字廣略,高平人也。少慷慨,有謀略。初陷万俟丑奴。爾朱天光入關,弘自原州歸順。及周文統眾,弘求謁見,乃論時事,即處以爪牙之任。又以迎孝武功,封鶉陰縣子。周文嘗以所著鐵甲賜弘,云:「天下若定,還將此甲示孤也。」累功賜姓紇干氏,授原州刺史。以弘勛望兼至,故以衣錦榮之。周文在同州,文武併集,乃謂之曰:「人人如弘盡心,天下豈不早定?」即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文苑英華·卷九百五·職官十三·周柱國大將軍紇干弘神道碑》:公諱弘,字廣略,原州長城縣人也。本姓田氏。虞賓在位,基於揖讓之風;鳳凰于飛,紹於親賢之國。論其繼世之功,則狄城有廟;序其移家之治,則長陵有碑。況復高廟上書,小車而對漢王;聊城祭鳥,長岳而驅燕將。   公以胎教之月,歲德在寅;載誕之辰,星精出昴。是以月中生樹,童子知言,水上浮瓜,青衿不戲。既而受書黃石,意在王者之圖;揮劍白猿,心存霸國之用。魏永安中,任子都督,翻原州城,受隴西王節度。於時洛邑亂離,當塗危逼。禮樂征伐,不出於天子;舉賢誅暴,實在於強臣。太祖文皇帝始創霸功,初勤王室,秣馬蒐乘,誓眾太原。公仗劍轅門,粗謀當世。隨何遠至,實釋漢帝之憂;許攸夜來即定曹王之業。永熙中,奉迎魏武帝入關,封鶉陰縣開國子,邑五百戶。太祖以自著鐵甲賜公,云:「天下若定,還將此甲示寡人。」白水良劍,罷朝而贈陳寵;青驪善馬,回軍而賜李忠。並經輿服,足為連類。大統三年轉帥都督,進爵為公。十四年授使持節、都督原州諸軍事、原州刺史。仙人重返,更入桂陽之城;龍種復歸,還尋白沙之路。公此衣錦,鄉里榮之。侍從太祖,戰河橋,復弘農,解華山圍,平沙苑陣,必有元勛,常蒙別賞。太祖在同州,文武併集,號令云:「人人如紇干弘盡心,天下豈不早定。」即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前魏元年轉驃騎大將軍、開府。祈連猶遠,即受冠軍之侯;沙漠未開,先置長平之府。梁信州刺史蕭韶、寧州刺史譙淹等,猶處永安,稱兵漁陽。公受命中軍,迅流下瀨,遂得朝發白帝,暮宿江陵,猿嘯不驚,雞鳴即定。西平反羌,本有漁陽之勇;鳳州叛氐,又習仇池之氣。公摧鋒直上,白刃交前,萬死一決,兇徒多潰。身被一百餘箭,傷肉破骨者九瘡。馬被十槊。布布申上,朝廷壯焉。   葛屨糾糾,魏有去舊之歌,零露瀼瀼,周受惟新之命。乃進爵封雁門郡公,食邑通前二千七百戶。保定元年授使持節都督岷州諸軍事、岷州刺史。隴頭流水,延望秦關;種上峨眉,猶通蜀道。公不發私書,不燃官燭,獸則相負渡江,蟲則相銜出境。四年拜大將軍,余官如故。衛青受詔,未入玉門之關;窺憲當官,猶在燕山之下。公之此授,差無慚德。渾王叛換,梗我西疆,宕羌首竄,藩籬攜貳。公受脤於社,偏師遠襲,揚旍龍涸,系馬甘松。二十五王,靡旗亂轍;七十六柵,鶉奔雉竄。既蒙用命之賞,乃奉旋師之樂。天和二年,被使南征,帶甲百萬,軸艫千里,江源水起,海若乘流,舡官之城,登巢懸爨,吳兵習流,長驅戰艦,風灰箭火,倏忽凌城。公以白羽麾軍,朱絲度水,七十餘日,始得解衣。朝廷以晉克夏陽,先通滅虢之政;秦開武遂,始問吞韓之謀。是以馳傳追公,以為仁壽城主。齊將段孝先、斛律明月,出軍定隴,以為宜陽之援。公背各水而面熊山,陣中軍而疏行首,乘機一戰,宜陽銜璧。增封五百戶,進柱國大將軍。司勛之冊也。建德元年拜大司空,二年遷少保。姬朝三列,少保為前,炎正五官之城冬官為北。頻煩寵命,是謂能賢。三年授使持節、都督襄、郢、昌、豐、唐、蔡六州諸軍事,襄州刺史。江漢之間,不驚雞犬,樊襄之下,更多冠蓋。既而三湘遼遠,時遭鵩入,五溪卑濕,或見鳶飛。舊疾增加,薨於州鎮。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舊臣;出平樂之宮,實思賢傅。有詔贈某官,禮也。即以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歸葬於原州高平之鎮山。屬國玄甲,輕車介士,一依霍驃騎之禮,衛將軍之葬,嗚呼盛哉!   公入仕四十五年,身經一百六戰。通中陷刃,疾甚曹參;刮骨傅藥,事多關羽。而風神果勇,儀表沉雄,事親無隱無犯。學不專經,略觀書籍;兵無師古,自得縱橫。青烏甲乙之占,白馬星辰之變,九宮推步,三門起伏,天弧射法,太乙營圖,並皆成誦在心,若指諸掌。虜青犢之兵,甚有秘計;燒烏巢之米,本無遺策。西零賊退,屈指可知;南郡兵回,插標而待。常願執金鼓而問吳王,橫雕戈而返齊地,有志不就,忠貞死焉。   世子恭等,孝惟純深,居喪過禮。對其苫寢,則梓樹寒生;聞其悲泣,則巢禽夜下。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天齊水合,日觀山連。兵強東楚,地遠西燕。五卿咸正,三王並賢。靈龍理起。燧象還燃。自天之德,乃祖乃父。維岳降神,生申及甫。北門梁棟,西州雲雨。勇懾燕城,名題漢柱。公始青衿,風神世載。猛獸不驚,家禽能對。劍學千門,書觀六代。有竭忠貞,無遐敬愛。乃數軍實,乃握兵符。澆沙成壘,聚石成圖。風雲順逆,營陣孤虛。靈雨鉦鳴,爟火飛孤。淮陰受冊,車騎登壇。公為上將,有此同官。下江燒楚,上地吞韓。推功玉案,定策珠盤。天有三階,公承其命。國有六卿,公從其政。台曜偕輝,槐庭重映。匡贊七德,謨猷八柄。腹滿精神,心開明鏡。伏波受脤,樓船推轂,東道未從,南征不復。飲丹有井,澆泉無菊。功存柳林,身在樠木木。移茵反葬,提柩山行。芻靈隴水,哀輓長城。山如北邙,樹似東平。松門石起,碑字金生。眇眇山河,煢煢胤子。泣血徒步,奪菠千里。孝水先枯。悲雲即起。世數存沒,哀榮終始。
  5.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及太祖初統眾,弘求謁見,乃論世事,深被引納,即處以爪牙之任。又以迎魏孝武功,封鶉陰縣子,邑五百戶。太祖常以所著鐵甲賜弘云:「天下若定,還將此甲示孤也。」大統三年,轉帥都督,進爵為公。從太祖復弘農,戰沙苑,解洛陽圍,破河橋陣,弘功居多,累蒙殊賞,賜姓紇干氏。尋授原州刺史。以弘勛望兼至,故以衣錦榮之。太祖在同州,文武併集,乃謂之曰:「人人如弘盡心,天下豈不早定。」即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魏廢帝元年,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6. ^ 6.0 6.1 6.2 6.3 6.4 《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魏廢帝元年,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平蜀後,梁信州刺史蕭韶等未從朝化,詔弘討平之。又討西平反羌及鳳州叛氐等,並破之。每臨陣,推鋒直前,身被一百餘箭,破骨者九,馬被十矟。朝廷壯之。周孝閔踐阼,進爵雁門郡公。保定元年,出為岷州刺史。弘雖武將,而動遵法式,百姓賴安之。三年,從隨公楊忠伐齊,拜大將軍。後進柱國大將軍,歷位大司空、少保、襄州總管。薨於州。子仁恭嗣。
  7. ^ 《周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一》:魏恭帝二年,蠻酋宜民王田興彥、北荊州刺史梅季昌等相繼款附。以興彥、季昌並為開府儀同三司,加季昌洛州刺史,賜爵石台縣公。其後巴西人譙淹扇動群蠻,以附於梁。蠻帥向鎮侯、向白彪等應之。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田烏度、田都唐等抄斷江路。文子榮復據荊州之汶陽郡,自稱仁州刺史。並鄰州刺史蒲微亦舉兵逆命。詔田弘、賀若敦、潘招、李遷哲討破之。
  8. ^ 《北史·卷九十五·列傳第八十三》:其後,巴西人譙淹扇動君蠻以附梁,蠻帥向鎮侯、向白虎等應之;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田烏度、田唐等抄斷江路;文子榮復據荊州之汶陽郡,自稱仁州刺史;並鄰州刺史蒲微亦舉兵逆命。詔田弘、賀若敦、潘招、李遷哲等討破之。
  9. ^ 《周書·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六》:時信州為蠻酋向五子王等所圍,弘又遣遷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聞遷哲至,狼狽遁走。遷哲入據白帝。賀若敦等復至,遂共追擊五子王等,破之。
  10. ^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仍給軍儀鼓節,令與田弘同討信州。時信州為蠻酋向五子王等所圍,弘遣遷哲赴援。此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聞遷哲至,狼狽遁走。遷哲入據白帝,賀若敦等復至,遂共追五子王等,破之。
  11.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平蜀之後,梁信州刺史蕭韶等各據所部,未從朝化,詔弘討平之。又討西平叛羌及鳳州叛氐等,並破之。弘每臨陣,摧鋒直前,身被一百餘箭,破骨者九,馬被十矟,朝廷壯之。信州群蠻反,又詔弘與賀若敦等平之。孝閔帝踐阼,進爵雁門郡公,邑通前二千七百戶。
  12.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二五》:三年從隨公楊忠伐齊拜大將軍 紇干弘碑云:「四年,拜大將軍。」
  13.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保定元年,出為岷州刺史。弘雖武將,而動遵法式,百姓頗安之。三年,從隨公楊忠伐齊,拜大將軍。明年,又從忠東伐。師還,乃旋所鎮。吐谷渾寇西邊,宕昌羌潛相應接,詔弘討之,獲其二十五王,拔其七十(二)〔六〕柵,遂破平之。
  14.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九》:宕昌王梁彌定屢寇周邊,周大將軍田弘討滅之,以其地置宕州。
  15.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戊寅,陳湘州刺史華皎率眾來附。遣襄州總管衛國公直率柱國綏德公陸通、大將軍田弘、權景宣、元定等,將兵援之,因而南伐。
  16. ^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天和中,陳湘州刺史華皎舉州來附。詔直督綏德公陸通、大將軍田弘、權景宣、元定等兵赴援,與陳將淳于量、吳明徹等戰於沌口。直軍不利,元定遂沒江南。直坐免官。
  1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華皎使者至長安;梁王亦上書言狀,且乞師;周人議出師應之。司會崔猷曰:「前歲東征,死傷過半。比雖循撫,瘡痍未復。今陳氏保境息民,共敦鄰好,豈可利其土地,納其叛臣,違盟約之信,興無名之師乎!」晉公護不從。閏六月,戊寅,遣襄州總管衛公直督柱國陸通、大將軍田弘、權景宣、元定等將兵助之。
  18.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丁卯,以大將軍張掖公王傑、譚國公會、雁門公田弘、魏國公李暉等並為柱國。
  19.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丁卯,以大將軍王傑、譚公會、雁門公田弘、魏公李暉等並為柱國。
  20.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陳國公純、雁門公田弘率師取齊宜陽等九城。
  21. ^ 《北齊書·卷十七·列傳第九》:是月,周遣其柱國紇干廣略圍宜陽。光率步騎五萬赴之,大戰於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虜千餘人而還。
  22. ^ 《北史·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周遣其柱國紇干廣略圍宜陽,光率步騎五萬赴之,戰於城下。取周建安等四戍,捕千餘人而還。
  23.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天和二年,陳湘州刺史華皎來附,弘從衛公直赴援。與陳人戰,不利,仍以弘為江陵總管。及陳將吳明徹來寇,弘與梁主蕭巋退保(總)〔紀〕南,令副總管高琳拒守,明徹退,乃還江陵。尋以弘為仁壽城主,以逼宜陽。齊將段孝先、斛律明月出軍定隴以為宜陽援,弘與陳公純破之,遂拔宜陽等九城。以功增邑五百戶,進位柱國大將軍。
  24.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乙巳,以柱國、雁門公田弘為大司空,大將軍、徐國公若干鳳為柱國。
  25.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乙巳,以柱國田弘為大司空,大將軍若干鳳為柱國。
  2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一》:乙巳,周以柱國田弘為大司空。
  27.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建德二年,拜大司空,遷少保。三年,出為總管襄郢昌豐唐蔡六州諸軍事、襄州刺史。薨於州。
  28.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大象末,位至柱國、小司馬。朝廷又追錄弘勛,進恭爵觀國公。
  29. ^ 譚秋含, 《西魏北周赐姓新考——以新出石刻史料为中心》, 《許昌學院學報》 (第06期), 2022年, (第06期): 6–17 
  30. ^ 劉文 編著. 《陕西新见隋朝墓志》. 西安市: 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 三秦出版社. 2018-1: 12–14. ISBN 9787551817059 (中文(繁體)).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周書·卷27》,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65》,出自李延壽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