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石
外觀
獨居石 Monazite | |
---|---|
![]() | |
基本資料 | |
類別 | 磷酸鹽礦物 |
化學式 | (Ce,La)PO4 |
施特龍茨分類 | 8.AD.50 |
晶體分類 | P (2/m) (H-M記號) |
晶體空間群 | P21/n |
性質 | |
顏色 | 成分不同,有紅棕色,棕色,淺黃色,粉色,綠色,灰色 |
晶體慣態 | 通常為棱形或楔形晶體 |
晶系 | 單斜晶系 |
雙晶 | 接觸孿晶常見 |
解理 | [100]極完全 [010]不完全 |
斷口 | 蚌線至不均勻 |
莫氏硬度 | 5.0 to 5.5 |
光澤 | 樹脂,玻璃光澤至金剛石光澤 |
條痕 | 白色 |
透明性 | 半透明至不透明 |
比重 | 4.6–5.7 (鈰獨居石為4.98–5.43) |
光學性質 | 雙軸(+) |
折射率 | nα = 1.770–1.793 nβ = 1.778–1.800 nγ = 1.823–1.860 |
多色性 | 弱 |
2V夾角 | 10–26° |
其他特徵 | 若釷富集,則有放射性,暗褐色陰極發光,順磁性 |
參考文獻 | [1][2][3] |
獨居石(Monazite),也稱磷鈰鑭礦,化學成分為(Ce,Y,La,Th)PO4,單斜晶系,晶體常呈板狀、板柱狀或楔狀,黃褐色、棕色或紅色,樹脂或玻璃光澤,硬度5-5.5,比重4.9-5.5。是提取稀土元素和釷的礦物原料。
早先發現這種礦物會放射釷-232,之後會吸收慢中子而變成鈾-233,而鈾-233可作核燃料之用。1940合成又發現該礦石,可合成鈽-239。而鈽-239常被用在核子反應爐及核武器中
獨居石主要產出於花崗岩、花崗片麻岩、偉晶岩及岩漿成因的碳酸鹽岩中,常形成礦砂,產區以巴西,印度,斯里蘭卡,澳大利亞,南非,中國東北為主。其中,巴西,印度等國已禁採。


採礦歷史
[編輯]1980年代,卡爾·奧爾·馮·韋爾斯巴赫 (Carl Auer von Welsbach) 首次在船舶壓艙沙中發現了巴西的獨居石砂。馮·韋爾斯巴赫正在為他新發明的白熾燈罩尋找釷。獨居石砂很快就被用作釷源,成為稀土工業的基礎。
北卡羅來納州也曾短暫開採過獨居石砂,但不久後,在印度南部發現了大量礦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巴西和印度的獨居石在該行業佔據主導地位,之後主要的採礦活動轉移到了南非。澳洲也有大型獨居石礦床。
獨居石曾是唯一重要的商用鑭系元素來源,但由於對釷放射性子產物處理的憂慮,在1960年代,由於釷含量低得多,Bastnäsite礦在鑭系元素的生產中取代了獨居石。人們對核能用釷的興趣增加,可能會使獨居石重新投入商業用途。[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
[編輯]外部鏈接
[編輯]- (英文)獨居石
- (英文)An Unusual State Of Matter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1-09-02. 羅德·霍夫曼關於獨居石的詩
- (英文)"British Monazite Mine, Shelby, N.C." in Durwood Barbour Collection of North Carolina Postcards (P077), North Carolina Collection Photographic Archives, Wilson Library, UNC-Chapel Hill
- (英文)YouTube上的radiation (in) paradise – the secret of the sand; 這是巴西獨居石海灘的系列影片中的第三部。
- (英文)獨居石、釷和新釷(Monazite, thorium, and mesothorium) (19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