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猞猁號魚雷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猞猁號魚雷艇
歷史
德國
艦名 猞猁號
艦名出處 猞猁
建造者 威廉港國家海軍造船廠
船廠編號 111
鋪設龍骨 1927年4月2日
下水日期 1928年3月15日
入役日期 1929年4月15日
結局 1940年7月26日在耶倫英語Jæren附近的挪威海遭英國潛艦泰晤士號英語HMS Thames (N71)擊沉
技術數據(竣工時)
船級 猛獸級魚雷艇
排水量
  • 標準:933公噸
  • 滿載:1,320公噸
船長 92.6公尺
型寬 8.65公尺
吃水 3.52公尺
動力輸出 23,000匹軸馬力(17,0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船速 34(63公里每小時)
續航力 1,997海里以17節
乘員 129
武器裝備

猞猁號(德語:Luchs)是德國國家海軍戰爭海軍於1920年代中期建造的六艘1924(猛獸)級魚雷艇的3號艇。它曾在1930年代末的西班牙內戰期間多次執行不干預巡邏任務英語Non-intervention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二戰爆發後,該艇又在1940年挪威戰役克里斯蒂安桑海戰英語Battle of Kristiansand (1940)中發揮了次要作用。至1940年7月26日,猞猁號在挪威海域執行護航任務期間遭英國潛艦泰晤士號英語HMS Thames (N71)擊沉。

設計及裝備

[編輯]

猛獸級魚雷艇的設計源自前級猛禽級,其體型稍大、速度略快,但武器裝備類似。[1]猞猁號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89公尺和92.6公尺,有8.65公尺的舷寬以及平均3.65公尺吃水深度;設計排水量為933公噸,滿載時則可達1,320公噸。[2]它由兩台布朗-博韋里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2.35公尺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三台燃油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供應,這使得它在23,000匹軸馬力(17,00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設計航速為34(63公里每小時)。[3]該艇最多可貯存338公噸燃料油,能夠以17節(31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1,997海里(3,698公里)。[1]艇只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4名軍官和125名水兵。[4]

竣工時,猛獸級艇裝備有三門105公釐28倍徑英語10.5 cm SK C/28 naval gun速射砲德語Schnellfeuergeschütz作為主砲,一門位於艇艏前部,兩門位於艇艉後部,從艏到艉依次編為1至3號砲。它們還在兩座水面三聯裝掛架上安裝有六具500公釐魚雷發射管[2]並可攜帶多達30枚水雷。1931年後,這些魚雷發射管被533公釐管取代,並增加了一對20公釐30式高射砲[1]猞猁號的105公釐砲則於1932年被替換為127公釐34式速射砲英語12.7 cm SK C/34 naval gun進行海試,之後獲應用至1934級驅逐艦[5][6]

建造及服役

[編輯]
猞猁號的下水儀式

猞猁號自1927年4月2日起與姊妹艇虎號一起在威廉港國家海軍造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英語Yard number為111。[7]它們均於1928年3月15日與另兩艘姊妹艇美洲豹號豹號共同下水,其中猞猁號由時任國家海軍艦隊司令的伊萬·奧爾德科普德語Iwan Oldekop (Admiral, 1878)發表下水演說,並由前猞猁號砲艦的末任艦長、退役海軍上校馬克斯·蒂爾里興斯(Max Thierichens)主持為新艇命名。經過一年多的舾裝,新猞猁號於1929年4月15日投運英語Ship commissioning,被編入第3魚雷艇半區艦隊(3. Torpedoboots-Halbflottille)接替退役的老舊魚雷艇V-3號英語SMS V3[3]完成了當年的多次海試後,它相繼跟隨艦隊參加了1930年4月2日至6月18日的地中海訓練巡航,以及1931年夏季的挪威海域巡航。該艇於1932年10月1日停運,其船員被轉移至美洲豹號。[8]

1933年10月5日,猞猁號重新投運,受第2魚雷艇半區艦隊指揮。該艇於1934年7月到訪芬蘭的維堡。1935年10月1日,第2魚雷艇半區艦隊改制為第2魚雷艇區艦隊,猞猁號的隸屬關係維持不變。西班牙內戰爆發後,它從1936年到1938年期間曾多次被派往當地海域,執行所謂的「不干預巡邏英語Non-intervention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任務,目的是防止人員和物資落入參戰方手中。首次部署於1936年7月至8月間與輕巡洋艦科隆號和另外三艘魚雷艇共同執行,當時裝甲艦舍爾將軍號德國號已在當地,並成為參與國際海上封鎖德語Seeblockade的一份子。第二次類似行動於1936年10月至11月再次執行。返回德國後,猞猁號被充當訓練艇,並在船廠停留了一段時間。1937年5月和6月,該艇在第三次部署中前往西班牙東岸附近、即不干預委員會指定的區域外游弋,並使用巴利亞利群島作為補給區。期間在對阿爾梅里亞的攻擊中,它主要負責為舍爾將軍號提供保護。猞猁號的最後一次西班牙部署是在1937年7月至9月完成,隨後於9月23日再次停運。[9]

猞猁號於1938年2月16日重新投運,先是在訓練部門頂替魚雷艇信天翁號,不久之後又被編入第4魚雷艇區艦隊。[10]1938年6月,該艇再次出現在西班牙海域並停留了數周。 1938年7月,它參加了在本土進行的艦隊魚雷射擊訓練,繼而於8月22日參與在匈牙利國家元首霍爾蒂·米克洛什阿道夫·希特勒面前舉行、為慶祝重巡洋艦尤金親王號下水的海上閱兵。猞猁號還曾於1939年初列席戰艦俾斯麥號的下水儀式。 1939年4月4日,第4和第6區艦隊合併組成新的第6魚雷艇區艦隊。[9]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猞猁號在諾伊施塔特(1934年)

與其它同級艇一樣,狼號在戰爭爆發之初的主要任務是為布雷艦北海布設防禦性雷區提供支援。1940年2月16日,英國皇家海軍在中立的挪威水域扣押德國補給艦阿爾特馬克號德語Altmark (Schiff)並營救了艦上被俘的英國水兵,為了報復這次「阿爾特馬克號事件」,納粹海軍組織了「諾德馬克行動英語Operation Nordmark」,在北海北部遠至昔德蘭群島搜尋同盟國商船。其中猞猁號、魚雷艇海雕號連同第2驅逐區艦隊德語2. Zerstörerflottille (Kriegsmarine)於2月18日出擊英語Sortie的初始階段負責護送戰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以及重巡洋艦希佩爾將軍號,進而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巡邏至20日。[11]

在1940年4月「威悉演習行動」的挪威戰役中,該艇被編入海軍上校弗里德里希·里弗德語Friedrich Rieve旗艦為輕巡洋艦卡爾斯魯爾號)麾下的第四集群,任務是攻占克里斯蒂安桑。它們於4月8日上午從威悉明德德語Wesermünde出發,計劃於翌日清晨抵達克里斯蒂安桑,卻因大霧而延誤。由於被發現接近城市,奧德羅亞英語Odderøya要塞的岸基砲台於05:32向卡爾斯魯爾號開火。巡洋艦、猞猁號和海雕號都進行了還擊。雙方都沒有給彼此造成任何傷害,儘管卡爾斯魯爾號有幾枚砲彈偏離目標並落入城市。由於里弗的旗艦載滿了士兵,只有艦艏砲能夠實施砲擊,他遂命令部隊轉向並放置煙幕以掩護他們於05:45撤退。不久之後,來自第4轟炸機聯隊德語Kampfgeschwader 4 „General Wever“的6架He 111轟炸機襲擊了要塞。他們的炸彈大多落在防禦工事之外,惟有一枚炸毀了西側的彈藥庫,另一枚則在信號站附近爆炸,炸死2人,並切斷了大部分對外通訊線路。看到彈藥庫爆炸和要塞所在島嶼無數次被擊中,里弗倍受鼓舞,命其艦艇於05:55再次嘗試,但採用特定角度,以便所有火砲都能施射。這次雙方的命中率都有所提高,但沒有德國艦艇受損,僅卡爾斯魯爾號的數枚砲彈落在要塞內,炸傷了幾名砲手。由於對挪威的防禦沒有明顯影響,里弗被迫於06:23再次撤退。此時他想到了一個遠距離砲擊要塞的主意,這樣便可以利用俯射火力從上方攻擊要塞的海岸砲,同時使卡爾斯魯爾號離開防禦火砲的射程之內。輕巡洋艦於06:50開火,里弗命令猞猁號和海雕號駛過狹窄的航道,但在它們到達之前到達之前便瀰漫起霧氣,他不得不取消命令。卡爾斯魯爾號的火力基本無效,更多的砲彈落在城市中,因此里弗於07:30左右撤退並請求額外的空中支援。[12]

大約同一時間,一架英國偵察機飛越克里斯蒂安桑,但未發現離岸的德國艦艇。該地區的海軍指揮官向最高司令部詢問英國軍隊是否應該交戰,卻收到放行對方的命令。他於08:05將命令傳達至奧德羅亞。09:00左右,當霧氣暫時消散時,里夫重新嘗試強行通過狹窄的航道,但幾乎使卡爾斯魯爾號擱淺,只得再次撤離。絕望之際,里弗命令其士兵於09:25霧氣再次升起時登上4艘小型S艇,並要求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衝進港灣。一小時後,挪威人發現了進犯的德國艦艇:猞猁號和海雕號高速駛來,後面跟著4艘S艇。它們被報道為兩艘巡洋艦從不同的方向接近,這使得一些觀察者認為對方不是德國艦艇,尤其是因為之前有傳言稱在斯卡格拉克海峽發現了英國船隻。當觀察人員報告說對方懸掛的是法國三色旗時(將其與顏色近似的德國海軍信號旗混淆了),情況愈加混亂。挪威人認為他們等來了盟軍艦艇的營救,於是海岸砲並未開火,導致德國人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便完成登陸,並於10:45左右占領了防禦工事。[13]

里弗奉命儘快返回基爾,因此卡爾斯魯爾號於4月9日18:00啟航,由猞猁號、海雕號及其姊妹艇獅鷲號護航。途中,英國潛艦逃學號英語HMS Truant於18:58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輕巡洋艦的艦舯,導致後者所有動力、舵機和泵都癱瘓。猞猁號避開了其它九枚魚雷,並定位到潛艦的位置,在接下來的數小時內與另外兩艘魚雷艇一起展開深水炸彈攻擊。逃學號受損,但倖免於難。里弗命令其部屬登上魚雷艇,其中猞猁號接收了大約350名船員後先行離開,而他則與獅鷲號一同用兩枚魚雷徹底鑿沉了卡爾斯魯爾號。4月11日,當裝甲艦呂措號在丹麥海岸外也遭一艘英國潛艦擊沉後,猞猁號、海雕號和獅鷲號等艦艇也於次日早晨抵達提供救援。[14]抵達基爾後,猞猁號前往船廠修復受損。[9]

1940年7月26日,猞猁號與雞貂號、美洲豹號、神鷲號和其他魚雷艇一起從挪威的斯塔萬格出發,為從特隆赫姆駛往德國進行維修的格奈森瑙號提供護航。當天,德國空中偵察機報告發現一艘敵方潛艦。然而,艦群忽視了這一信息,並沒有繞過這片危險海域。英國潛艦泰晤士號英語HMS Thames (N71)耶倫英語Jæren附近發現該艦群後,向格奈森瑙號發射了一枚魚雷,卻於15:47命中在相同航線上行駛的猞猁號鍋爐艙英語Fire room。後者隨即發生爆炸,斷成兩截。其中艇艉在一分鐘內沉沒,但螺旋槳仍在轉動;兩分鐘後,前半部也沉沒。猞猁號的155名船員中有102人陣亡,其餘53人則分別被雞貂號和美洲豹號救起。[15]德國人最初將沉沒歸咎於水雷,因為有報道稱該地區有雷區。但實際當時只有一艘英國潛艦,即泰晤士號出沒並發動了襲擊。[1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Gröner,第191頁.
  2. ^ 2.0 2.1 Sieche,第237頁.
  3. ^ 3.0 3.1 Whitley 2000,第58頁.
  4. ^ Whitley 1991,第202頁.
  5. ^ Whitley 1991,第47, 202頁.
  6. ^ Whitley 2000,第57–58頁.
  7. ^ Gröner,第192頁.
  8.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39頁.
  9. ^ 9.0 9.1 9.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40頁.
  10. ^ Whitley 1991,第77–79頁.
  11. ^ Rohwer,第2, 15頁.
  12. ^ Haarr 2009,第81, 201–206頁.
  13. ^ Haarr 2009,第207–214頁.
  14. ^ Haarr 2009,第377–379, 382頁.
  1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41頁.
  16. ^ Haarr 2010,第364–366頁.

參考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