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潮聲十五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字學津梁:潮聲十五音》是由張世珍編寫的、最早描寫閩南語潮汕片十五音韻書

歷史

[編輯]

張世珍(1840–1915)出生於饒平縣隆都隆城(今屬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青年時期曾隨族人外出經商,在此期間學會了閩南話、山東話和粵語,1885年後他回到澄海東里定居。1895年時,他受到友人傳授的十五音口訣的啟發,開始編纂潮汕片的十五音字書。《潮聲十五音》在1904年完成初稿,在1907年定稿並作序,隨後於1913年由汕頭圖書報石印社出版。[1]

音系

[編輯]

聲母

[編輯]

《潮聲十五音》受漳州地區的字書影響,只有十五個聲母,而非潮州話的十八個。其中[n]和[l]不分,都作「柳」母;[b]和[m]不分,都作「文」母;[ŋ]和[g]不分,都作「語」母。此外「求」字在潮語中的聲母為[kʰ],卻用來記錄[k]聲母的字,也是受漳泉十五音字書的影響[2][3]

聲母
國際音標 [l]
[n]
[p] [k] [kʰ] [t] [pʰ] [tʰ] [ʦ] [ʣ] [s] [ʔ] [b]
[m]
[ɡ]
[ŋ]
[ʦʰ] [h]

韻母

[編輯]

《潮聲十五音》共四十四個韻母,其中入聲韻尾的韻母按傳統習慣,被認為是其他韻母的聲調變體。《潮聲十五音》對鼻化韻母的處理有所欠缺,存在未分出鼻化韻母和混淆鼻化與非鼻化韻母的情況。[2][3]

聲調

[編輯]

《潮聲十五音》共八個聲調,即平上去入四聲,再各分上下[3],其中上去與下去的名稱顛倒了。[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張介周; 張卓倫. 张世珍及《潮声十五音》. 澄海文史資料 第2輯: 82–86. 
  2. ^ 2.0 2.1 2.2 李新魁. 潮州“十五音”源流考略. 韓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5, (01): 6-9. doi:10.19986/j.cnki.1007-6883.1985.01.002. 
  3. ^ 3.0 3.1 3.2 林倫倫. 潮汕方言: 潮人的精神家园.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2: 110–122. ISBN 756680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