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英租界


漢口英租界(英語:British Concession of Hankow[1])是近代位於漢口的五國租界之一,亦為七個在華英租界之一,由英國於1861年開闢。開闢初期面積約458畝,經過擴張後面積達1060畝,終於1927年移交國民政府,成為漢口第三特別區。漢口英租界內各國銀行、商社集中,是漢口的金融貿易區[2]。
歷史
[編輯]設立
[編輯]1858年6月26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第十款規定:「長江一帶各口,英商船隻俱可通商…… ,准將自漢口溯流至海各地,選擇不逾三口,准為英船出進貨物通商之區」,將漢口確定為對外通商口岸[3]:1。1860年又簽訂《北京條約》,正式將漢口列為「條約口岸」[3]:2。
1861年3月7日,英商寶順洋行(英語:Dent & Co.)行主韋伯(英語:E.Webb)在英軍中校威司利(英語:G.J.Walseley)陪同下,以400兩銀子在漢口租了一處房屋作為寶順洋行在漢口的分行,這是首個外國人在漢口設立的洋行。不久,英國公使館參贊巴夏禮(英語:H.S.Parkes)和駐華艦隊司令賀布(英語:J.Hope)率領由4艘軍艦、幾百名水兵組成的艦隊,於3月16日到達漢口,並通知任命金執爾(英語:W. R.Gingell)任英國駐漢領事。中英雙方劃定從花樓巷往東8丈,到原甘露寺江邊卡東角為止,「量寬二百五十丈,深一百一十丈,四至立石為界」。3月21日,巴夏禮至湖北藩司衙門,與湖北布政使唐訓方訂立《漢口租界條款》,英租界正式設立,漢口開埠。《漢口租界條款》規定英國領事每年4月向漢陽縣支付不到100兩白銀,便可將約定範圍內逾458畝的沿江土地「分為英國商民建造棧房居住,自行處置」、「永租不退」[3]:2-3[4]:392。
擴張
[編輯]1898年8月31日,湖北按察使、漢黃德道江漢關監督與英國領事簽訂《英國新增漢口租地條款》,決定英租界向西拓展至城垣內官地5丈止,北與俄租界相連,新增土地337.5畝。經拓界後,英租界東南至長江邊、西南至今後花樓街北口、東北至合作路、西北至中山大道,總面積達到近800畝,成為當時漢口最大的租界[3]:7。
1901年,在英租界工部局任職的米勒與漢口地產大王、著名買辦劉歆生達成秘密協議,將後花樓街北口至中山大道以及整個揚子街地段屬於劉歆生的荒地填高,所填土地的一部分納入租界範圍,由工部局修建馬路,築路剩餘土地的產權則仍歸劉歆生所有。工部局隨即在此段土地上修建揚子街和歆生路兩條馬路,並派設巡捕、向位於華界一側的房屋徵收捐稅。英租界還在華界通往英租界南側邊界的3個街口設置鐵門,一遇戰亂就封閉鐵門、斷絕租界與華界的交通,將歆生路以及與其相連、位於英租界舊有界址以南的太平街全部圈入租界範圍。經這次越界,英租界範圍擴大了三分之一,總面積達到1060畝[3]:7-8。
衝突
[編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次日湖北軍政府成立,宣布一系列保護租界和外僑的政令,並以中華民國鄂軍政府都督名義照會駐漢各國領事,要求各國嚴守中立、不得容留清廷官吏,英國領事表示同意。同時,時任湖廣總督瑞澂逃入「楚豫」號兵艦後,停靠於江面的英國炮艦之後,並向英國領事要求英國軍艦提供幫助、阻止革命軍渡江。隨著革命爆發,革命軍與清軍在武漢激烈交戰,導致漢口與其它地方的通訊聯絡基本斷絕。為保護租界與僑民,英國從10月11日到22日陸續派遣8艘軍艦到漢,隨後又派兵160人到漢駐紮。到11月9日,在革命軍勝局已定的情況下,黎元洪通電各省,請派全權委員來湖北商議組建政府。11月底,23名來自11省的代表先後抵達武漢,以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作為會議地點,於11月30日舉行第一次會議[3]:176, 180-183。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罷工、罷課、罷市運動也廣泛波及到武漢三鎮。6月9日,數萬人遊行示威,提出嚴懲兇手、收回英租界等七項要求。英國領事則調遣軍艦、增兵並加強巡邏,準備鎮壓,局勢緊張。6月10日,英資太古輪船公司職員打傷搬運工人余金山,引發全體碼頭工人罷工。6月11日,一艘英國軍艦停靠到華界的苗家碼頭,聚集了大批前往示威的中國群眾。這時又發生英國水兵在江漢關附近用刺刀戳傷工人劉國厚的事件,人群又紛紛涌往出事地點。英租界當局出動義勇隊、海軍陸戰隊,關閉前後花樓街的鐵閘門,阻斷租界西南部的交通,迫使群眾從西北方大智門離開英租界。到晚上10時許,大批中國軍警奉命到英租界維持秩序,導致退避的群眾被擠進英國人的防線,英軍開槍鎮壓,致40死17傷,中方稱「六一一慘案」。隨後,漢口各國租界加強防範,架設機槍、電網,禁止華人通行。湖北當局多次抗議英方暴行,但英國領事態度強硬,稱開槍為自衛。7月,湖北交涉署與英國總領事展開談判,提出撤軍、賠償等條件,英方拒絕大部分訴求。經過多輪磋商,10月20日雙方簽署協議,雖達成一定共識,但撤退水兵、解除義勇隊武裝、太古碼頭、中國軍警進入租界、撫恤等關鍵問題均未解決[3]:59-60, 183-186[4]:411[5]。
交還
[編輯]
1927年1月3日下午2時,武漢三鎮舉行北伐勝利、遷都武漢的大規模慶祝活動時,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宣傳隊在江漢關前華界與英租界交界處的空地上進行反英宣傳,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英租界,聚集了大批聽眾,在江漢關形成大批中國民眾與英國軍警對峙的局面。期間,英軍水兵登陸並與人群發生衝突,刺死1人、刺傷30餘人[3]:61, 215[6][註 1],中方稱「一三慘案」[8]。
1月4日清晨,根據英國駐華公使的命令,英國領事葛福撤走義勇隊、海軍陸戰隊,下午又撤離巡捕。湖北省總工會糾察隊和武漢衛戍司令部先後進駐漢口英租界。1月5日,20餘萬示威群眾包圍巡捕房,在混亂的情形中,英資企業全部停業,英租界內的外國僑民幾乎全部搭乘軍艦或商船離開漢口。武漢國民政府的左派外交部長陳友仁拒絕了英方恢復漢口英租界的要求,並最終於2月19日與英國公使代表歐文·歐瑪利簽訂《收回漢口英租界之協定》,確定漢口英租界將交還中國[3]:217。
3月1日,英租界工部局解散,3月15日,直屬於國民政府外交部管轄漢口第三特別區成立,漢口英租界66年的歷史結束[3]:218。
居民
[編輯]自1861年漢口開埠後即有外國人來漢口,到1895年漢口德租界設立前的一段時期由於漢口僅有英租界一個租界,各國僑民多數雜居於此[註 2][4]:
時間 | 外國人 | 英國人 | 備註 |
---|---|---|---|
1861年 | 40 | 未知 | |
1862年 | 127 | 未知 | |
1863年 | 150 | 未知 | |
1864年 | 300 | 未知 | |
1866年 | 125 | 未知 | |
1871年 | 110 | 未知 | |
1891年 | 370 | 151 | |
1901年 | 未知 | 195 | 此時英國人最多 |
1905年 | 2151 | 504 | 日本人為537人,美國人500人,德國人162人,其他448人 |
1910年 | 未知 | 1061 | 其中官吏43人、商民309人、教士129人、教習16人、律師4人、醫士14人、藝師216人、婦女330人 |
1928年 | 未知 | 344 | 1927年3月國民政府收回漢口英租界、成立漢口第三特別區,英國僑民大幅減少 |
管理
[編輯]領事館
[編輯]1861年4月,英國在漢口設立領事館。英國領事館本身雖不是直接管理租界的機構,但其代表英國政府監督租界重大事務、實質上是英租界的最高統治機關[3]:33-34。1899年,英國駐漢口領事館升為總領事館,管轄範圍涵蓋湖北、湖南、江西、河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根據1861年簽訂的《漢口租界條款》,漢口英租界內包括區域劃分、道路建設在內的事務均由英國領事負責。英租界內,租界費用通過納稅人大會籌集,但重要事項需領事批准,工部局人員任命亦需經領事認可。《英租界捕房章程》規定碼頭執照發放須經領事簽署,諮議會成員提名與補缺、工部局財務管理及特別會議召開亦由領事決定。租界內房屋地基的價值每年由工部局評估造冊,業主可申訴,但由領事最終裁定,領事也可以臨時主席身份召開特別大會而決策。在漢口的外國勢力中,英國影響力居首,因此英國領事被認為在各國駐漢領事中最具權威[4]:189,214。
工部局
[編輯]英租界工部局,也稱漢口大英市政委員會(英語:The Hankow British Municipal Council),位於今鄱陽街以西,南京路以北,成立於1862年。初設董事長1人,1867年起設3人董事會。董事由納稅人選舉產生,董事會負責決策,董事會成員每年選舉一次。董事會成員根據納稅額和選舉規則產生,總董由董事會選出並負責主持會議。1897年後,董事會成員增至6人,最多可達到7人。董事會下設多個機構,如財務委員會、地基管理局等,由總辦負責日常事務執行[4]:216。1908年1月,江漢關始由河街遷往工部局辦公,到1924年,在工部局原址上興建的江漢關大樓建成[9]。到1925年時,工部局設有工程、衛生、警察、教育等科室,並設有多個助理總辦[4]:216。
巡捕房
[編輯]英租界巡捕房,即工部局警察科,成立於1862年,最初設在工部局內,1891年遷至長江堤岸,1921年拆除後遷至阜昌街與洞庭街口。警察科負責轄區內的治安管理,科主任為大保正(最高警監),巡官稱洋保正,均為英國籍。根據《英租界捕房章程》,租界內對軍火、槍枝、鴉片等有嚴格管控,違法者可處以罰金或監禁。警察科還負責檢查街市車馬、民眾行為等,違反者可被罰款或監禁。巡捕房於1916-1925年共抓獲1206名私買或私藏鴉片者。1901年,巡捕房人員包括2名巡官、2名偵探和38名中國籍巡捕。1925年時,巡捕房有7名錫克(印度)警官、33名錫克巡捕、2名華籍警官、93名華籍巡捕及其他職員。1927年英國向國民政府移交英租界前,巡捕人數達到110人[4]:226。
市政
[編輯]道路
[編輯]
現名 | 原名 |
---|---|
沿江大道 | 河街 |
洞庭街(天津路至合作路一段) | 洞庭街 |
洞庭街(天津路至合作路一段) | 領事街 |
鄱陽街 | 鄱陽街 |
勝利街 | 湖南街 |
中山大道(江漢路至合作路一段) | 湖北街 |
江漢路(中山大道至勝利街一段) | 歆生路 |
江漢路(勝利街至沿江大道一段) | 太平路 |
上海路 | 怡和街 |
南京路 | 阜昌街 |
青島路 | 華昌街 |
天津路 | 寶順街 |
合作路 | 界限路 |
碼頭
[編輯]英國寶順洋行於1863年在寶順街(今天津路)修建寶順棧五碼頭,這是漢口港首座輪船碼頭。隨後,英商在英租界內的長江岸邊修建多座碼頭與棧房等港口設施,部分碼頭幾經修繕與重新命名,至今仍在使用[4]:377:
原名 | 建立時間 | 地址 | 1946年名稱 | 1953年名稱 | 1966年名稱 | 今名 |
---|---|---|---|---|---|---|
英商怡和輪船公司碼頭(英海軍碼頭) | 1897 | 上海路江邊 | 中南公路汽車渡江碼頭 | 1957年停用 | - | 武漢港19碼頭 |
英商怡和輪船公司碼頭 | 1897 | 上海路江邊 | 交通部長江航政局第二公用碼頭 | 漢口港六碼頭 | 武漢港20碼頭 | 1981年停用 |
英國三碼頭(屬怡和輪船公司) | 1897 | 南京路江邊 | 民生輪船公司漢口第一碼頭 | 漢口港七碼頭 | 武漢港21碼頭 | 武漢港21碼頭 |
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碼頭 | 1897 | 青島路江邊 | 交通部長江航政局第四公用碼頭 | 漢口港九碼頭 | 武漢港23碼頭 | 武漢港23碼頭 |
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碼頭 | 1897 | 青島路、天津路之間 | 交通部長江航政局第五公用碼頭 | 漢口港十碼頭 | 武漢港24碼頭 | 武漢港貨運碼頭 |
日商日清輪船公司碼頭 | 1898 | 合作路口 | 軍政部第二軍政碼頭 | 漢口港十一碼頭 | 武漢港25碼頭 | - |
經濟
[編輯]貿易
[編輯]英租界是漢口的金融貿易中心,知名的洋行大多集中在界內:
英國怡和洋行漢口分行(英語:Jardine Matheson Hankou Branch):位於沿江大道69號。怡和洋行於1862年在漢口設立分行,並在英租界河街建辦公大樓,此外還設有怡和碼頭(英國三碼頭)和倉庫。該行在漢口和天津設有最大規模的分行,1912年總行由香港遷至上海。怡和洋行在漢口的業務包括鐵路、船運、銀行等,擁有大量房產。1909至1940年間,英國人杜百里(英語:W.S. Dupree)曾擔任漢口分行大班逾30年,他在漢口政商界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被譽為「漢口王」。該建築在20世紀末被拆毀,原址建起長航大廈[10]。
英國太古洋行漢口分行(英語:Butterfield & Swire):位於沿江大道140號。太古洋行自1866年起在中國開展業務,1918年在漢口設立分行,並專注於長江航運。太古輪船公司最初於1875年在漢口設立專用碼頭,隨即成為長江航運的主力之一[11]。
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漢口分公司(英語:Asiatic Petroleum Co., Ltd.):位於沿江大道148號。亞細亞石油公司於1912年在漢口英租界的三碼頭(今南京路)設立辦事處,儲油罐和運油碼頭位於丹水池。該公司在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等地開展業務,直至1954年撤出中國[12][13]。
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漢口分行:位於漢口勝利街87號。卜內門洋行最初於1900至1910年間在漢口開設分行,主要經營肥皂等產品[14][15]。
英國寶順洋行漢口分行舊址:位於天津路5號,又名顛地洋行。1861年,寶順洋行開設漢口分行,成為漢口英租界首家投資洋行。寶順洋行投資修了建寶順路(今天津路),這是漢口英租界的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道路。此外,寶順洋行還在漢口長江邊修建了寶順棧五碼頭,成為漢口長江邊第一座輪船碼頭。1865年,英租界工部局曾向寶順洋行借款修建長江堤岸及河街(今漢口沿江大道)。1866年,倫敦爆發金融風潮,寶順洋行未能倖免,將在華總行遷至上海之後便去向不明[16][17]。
英國順昌洋行:辛亥革命發生後的1911年11月30日,第一次革命軍各省代表會議曾於此召開[18]。
美國旗昌洋行:1862年在上海開設美國旗昌輪船公司(也稱上海輪船公司),並於同年首航漢口,開闢申漢航線。公司還配套設立揚子江保險公司。1867年,旗昌與怡和、寶順達成協議,要求怡和和寶順在10年內退出長江航運,旗昌獨占長江航運市場。到1871年,旗昌輪船公司已擁有17艘輪船,總資產達到240萬兩白銀,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商業船隊,年度獲利95萬兩白銀[19]。
俄羅斯帝國阜昌磚茶廠:位於阜昌街(今南京路),開設於1874年,興盛時期的用工量達到2000人,是當時武漢用工量最大的工廠,以蒸汽機作為動力蒸製、壓製茶餅和茶磚。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隨著俄商陸續撤離,存續了40多年的阜昌停產,茶廠逐漸荒蕪[20][21]。
金融
[編輯]

英國滙豐銀行漢口分行:於1868年開業,設在英租界江邊(今沿江大道青島路口)。該行為發鈔銀行,1886年發行1兩和5兩的紙幣,後因偽鈔問題停止發行。主要業務包括匯兌、外匯交易、信貸、儲蓄等,尤其在外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滙豐漢行的外匯交易以上海滙豐銀行的掛牌行情為準,每日開門營業前由上海銀行密電外匯價格,公開掛牌交易,主要交易品種為美元、英鎊。該行還為外商洋行和華商錢莊提供信貸,但對華商採用更為嚴格的信貸手續,職員待遇方面英籍職工亦高於華籍職工。抗日戰爭期間,漢口滙豐銀行的業務大幅萎縮,最終於1955年結束營業[4]:165,196。
英國麥加利銀行漢口分行:亦譯渣打銀行,於1865年開業,設在今洞庭街55號。該行早期曾發行紙幣在漢流通,1932年自行發行銀圓券,後於1936年停止發行。麥加利銀行主要經營外匯交易、兌換外鈔、存款、放款等業務,存款客戶以中國人為主,利率較低,放款業務主要面向中國錢莊。1911年辛亥革命後,麥加利銀行成為漢口外國匯兌銀行公會的「永久主席」,並在1914至1917年間支持外商收購物資以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期間,銀行業務萎縮,1941年日軍占領銀行並劫掠財產,銀行經理及會計被拘禁。1947年,麥加利銀行恢復營業,但因市場混亂,最終於1949年停業[4]:166,195。
美國花旗銀行漢口分行:於1910年在漢口英租界設立分行,初期行址在鄱陽街景明大樓附近[3]:123。主要為美商洋行和傳教士提供匯款存儲等服務。隨著業務發展,花旗銀行通過教會關係與華俄道勝銀行買辦劉子敬合作,逐漸拓展業務。辛亥革命前,花旗銀行在漢口發行了銀圓券,流通範圍覆蓋華中地區。花旗銀行的主要業務為外匯交易,對外商洋行提供優待,但對中國銀錢業和華商銀行則嚴格限制,且不向中國錢莊提供往來帳戶。存款業務以外匯和現金為主,存款利率較低,貸款主要面向外商洋行,並未向中國商號提供貸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花旗銀行趁機擴張,一度賺取了可觀的利潤。1938年武漢被日軍占領後,花旗銀行暫停營業,並終於1940年底宣布結束營業[4]:164,196。
日本橫濱正金銀行漢口分行:於1906年開業,設於河街的阜昌街口(今沿江大道南京路口)[3]:124-126。該行專門從事長江流域的棉花、麻、五倍子、赤麥、牛皮、豬鬃、藥材等商品的輸出匯兌,並處理自日本及下游地區的進口商品匯兌,如綿絲、布絹、生絲、機械等。1911年前,漢口分行曾發行面值1元至100元不等的銀圓券,總額為100萬。抗日戰爭結束後,橫濱正金銀行漢口分行被國民政府接收[4]:171,196。
日本台灣銀行漢口分行:於1915年開業,設於江漢路與洞庭街口[3]:126。曾發行面值1元、5元和10元的銀圓券,共計80萬元,抗日戰爭結束後被國民政府接收[4]:168,196。
商業
[編輯]
英國漢口電燈公司:1906年由英商集資創辦於今合作路22號。該公司採用合資經營模式,有直流發電機7座,最大裝機容量5750千瓦,專門為英租界提供服務[4]:192,374。抗日戰爭結束後,由既濟水電公司接管。2014年7月1日,其舊址改建為湖北省電力博物館[23]。
英國平和打包廠:1905年於華昌街(今青島路8~12號)建成,共有四層大樓一棟、四層樓房一棟、磚木結構樓房兩棟、磚瓦平房一棟[4]:192。以棉花打包為主要業務,裝船後順長江而下海運至歐洲。1953年被中南軍政委員會貿易部接管,1954年成為武漢商業儲運公司倉庫,1993年入列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24],2019年經改建成為時尚創意產業園[25]。
英國隆茂打包廠:1916年於湖南街(今勝利街70~72號)建成,廠房為五層混合結構,總建築面積28666平方米[4]:193。以棉花打包為主要業務,也打包牛羊皮、羽毛、苧麻等。1953年被武漢市國營商業倉儲公司接收,改編為第一打包廠。1960年移交湖北省棉花公司,最終於2010年拆除[26]。
建築
[編輯]英國景明洋行(英語:Hemmings & Berkley):由畢業於倫敦皇家建築學院的海明斯和柏格萊於20世紀初在漢口創辦。景明洋行專注於建築設計和監工業務,將建築設計工程交由漢協盛營造廠承包,同時收取設計費和監工費。景明洋行是當時武漢頂級的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了多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包括1914年的漢口保安洋行大樓、漢口新泰大樓、花旗銀行大樓、橫濱正金銀行大樓和景明大樓等[27]。此外,景明洋行還參與了江漢關大樓和亞細亞公司大樓等重要項目的設計與監工工作。景明洋行為漢口引入了鋼筋混凝土技術,並成為英租界與俄租界的建築工程質量檢查員。景明洋行培養了許多傑出的建築技術人員,成為漢口建築界的重要力量。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景明大樓被日軍占領,海明斯返回英國,洋行被迫停業。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因海明斯已去世,景明洋行再未恢復營業[4]:188,193,景明大樓改建成為一座外僑公寓[28]。
娛樂業
[編輯]
- 波羅館(英語:Polo Bar):英租界波羅館位於鄱陽街與阜昌街(今南京路)交叉處的南側(今武漢市中心醫院職工宿舍內),開辦於1878年,是漢口第一個外國人俱樂部。建築為二層磚木結構,總面積781.4平方米[4]:206,344。在租界地區,外國居民為了娛樂和休閒,普遍建立了波羅館(在日租界稱為俱樂部),這些場所具有夜總會的性質,館內設有酒吧、餐廳、撞球房、保齡球場、棋牌室、圖書閱覽室、浴池、理髮室等設施。這些俱樂部通常僅對外國人開放、不接待中國人,屬於娛樂休閒場所,但同時也常作為洽談商務、交換政治和軍事情報的場所[29]:49-50。
文化
[編輯]新聞
[編輯]- 《楚報》(英語:Central China Post):又譯為《中央郵報》,1904年由英國傳教士計約翰在英租界新昌里(今金城里)創刊,是武漢歷史上出版時間最長、影響較大的外文報刊之一。該報主要報道湖北及周邊省份的地方新聞,信息通過各地教會的情報網絡收集,且常轉載其他報刊的新聞。1913至1918年間,湖北當局嚴格封鎖新聞,許多與武漢相關的地方報道都由《楚報》發布,《楚報》成為英租界的重要新聞來源。1923年,該報在今勝利街99號開設英文楚報館大樓[3]:151。1938年武漢被日軍占領後,《楚報》即成為唯一在漢口發行的英文報刊,繼續發布來自路透社等外媒的新聞,直到1941年12月8日被日本陸軍查封[4]:17,316。
學校
[編輯]- 聖瑪利亞學校(英語:St. Mary's School):由義大利天主教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修女柏博愛於1906年在英租界湖南街開辦。最初為外國兒童的初級小學,使用英語教學。1930年代初,學校仍專為外國兒童提供教育,後來開始接納少量與教會有關的華人富家子弟。1944年漢口大空襲期間校舍被炸毀,隨後遷至天津街16號的原私立漢口學校址,直至1950年最終停辦[4]:206,291。
- 聖若瑟學校(英語:St. Joseph's School):最初由義大利天主教嘉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修女柏博愛於1911至1912年創辦,位於英租界鄱陽街的仁慈堂內。隨著學校規模擴大,1923年遷至府北一路長墩子的新校址,並由建築師沙西設計。1926年春更名為聖若瑟女子中學,並在遷至新址後繼續擴展。學校設有初小、高小、初中及高中等多個學部,並提供英語、手工、音樂等課程。1932年,學校設立由義大利漢口教會主教及柏博愛修女等組成的董事會。1939年武漢被日軍占領後,學校一度遷至鄱陽街嘉諾撒院內,隨後回遷原址。學校在抗日戰爭期間增加日文課程,並有日本駐漢軍官來校大肆宣傳大東亞共榮、武士道精神。1952年學校由武漢市人民政府接辦並更名為武漢市第四女子中學,現為武漢市第十九中學[4]:291。
醫院
[編輯]
宗教
[編輯]- 天主教聖若瑟堂(漢口教區主教座堂):位於今上海路16號,1874年動工開建,耗資12萬法朗後於1876年建成[30],總面積1186平方米,堂內可容納超過千人。1923年劃分教區時成為漢口主教座堂,教堂和主教府於1944年12月10日漢口大空襲中被炸毀一部分,1948年修復,1956年再次維修,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封閉,直到1980年4月才重新開堂,現為武漢市天主教會教務活動中心[31]。
- 美國聖公會聖保羅座堂(鄂湘教區主教座堂):1890年始建於今鄱陽街32號,為美國聖公會在武漢的主要教堂,1944年12月18日被美軍飛機炸毀,1951年重建,最終於2005年12月被拆除[32]。
- 東正教亞歷山大堂(漢口東正教堂):原名阿列克桑德聶夫堂,1876年建成於今鄱陽街38號。俄東正教不在普通武漢市民中發展信徒,主要為華中地區的俄國僑民服務,被俄羅斯宗教局官員稱為「俄羅斯東正教在俄境外現存最早的東正教堂」,1998年被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33]。
- 英國禮拜堂:位於今鄱陽街40號,英國僑民專用,1924年改為江漢關花園,1944年於轟炸中被毀[4]:205。
人物
[編輯]- 楊格非(英語:John Griffith),英國威爾斯人,1855年由倫敦會派遣來華傳教。1861年6月21日,他成為首位進入華中地區的基督教傳教士,並定居漢口。他與郭修理合作,劃分傳教區域,並在漢口建造花樓總堂和首恩堂。1864年,獲得英國領事支持,在武昌建立崇真堂。此外,他還創辦了仁濟醫院(今武漢協和醫院[34])、懿訓女子書院、博學書院等機構,為武漢地區的基督教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04年,支持傳教士計約翰(英語:John Archibald)創辦《楚報》,推動外國傳教士在漢口的外文報紙出版[3]:230-231。
- 吳德施(英語:L.H. Roots):也稱魯茲,美國人,畢業於哈佛大學和劍橋神學院,1896年11月由美國聖公會派遣至華,在武昌和漢口任教牧。1899年起,任漢口聖保羅堂堂牧,並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與救災工作。1902年在武漢與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顧美玉結婚[35]。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組織紅十字會並在漢口建立傷兵醫院,為革命軍與民眾提供幫助。1937年七七事變後,吳德施在漢口英租界鄱陽街32號的住所接待了多位重要人物,包括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吳德施在武漢工作生活了42年[36],其曾經的住所(今鄱陽街155號)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魯茲故居[4]:295,462。
- 杜百里(英語:W.S. Dupree):英國人,20世紀初任漢口怡和洋行大班,曾有「漢口王」之稱。他於1916至1922年間擔任漢口英租界工部局董事,後於1923至1925年擔任工部局董事會總董。1925年,他提出英租界財政和稅捐相關議案,並獲得通過。1927年,英租界被國民政府收回後,他被任命為漢口第三特別區市政管理局董事會英方董事。1932至1938年,杜百里多次當選為漢口第三特別區市政管理局董事會董事,還兼任波羅館、西商賽馬體育會等多個機構的董事會職務。抗日戰爭期間,武漢被日軍占領前夕,他被任命為市政管理局局長。1939年5月轉任法國駐漢領事館日本科事務顧問,1940年返回英國,1946年重回漢口,最終因業務不振於1947年離開武漢[3]:235-236。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 ^ Britten Dean. Sino-British Diplomacy in The 1860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ritish Concession at Hankow.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72, (32): 71–96 [2025-01-07]. doi:10.2307/27188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3).
- ^ 李江. 興盛期漢口租界的都市與建築(1896-1938) (PDF). 環境與藝術學刊. 2011年3月, (9): 1–20 [2024-04-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5-13).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王汗吾 吳明堂. 廖國放 , 編. 汉口五国租界 (PDF). 中國: 武漢出版社. 2017年12月 [2024-09-08]. ISBN 978-7-5582-1803-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20).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袁繼成; 王汗吾 吳明堂 等. 袁繼成 , 編. 汉口租界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03.12. ISBN 7-5430-2941-3. [失效連結]
- ^ 高爾松:《漢口慘殺案》,1925年
- ^ 李輝. 民族主義,手中難揮的雙刃劍. 明報月刊. 2005-06-02 [2005-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1927年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始末. 鳳凰網. 鳳凰網專稿. [201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 ^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 中國青年報. 新華社. [2007-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江汉关大楼从筹建到建成花了18年. 江漢關博物館. [2025-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0).
- ^ 怡和洋行汉口分行. 武漢出版社. [2025-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太古洋行. 武漢出版社. [2025-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5).
- ^ 亚细亚洋行. 武漢出版社. [2025-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汉口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1931年摄). 荊楚網. [2025-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7).
- ^ 汪文漢 王一 嚴聰慧. 武汉: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旧址重回百年前模样. 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武漢晚報. [2024-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高夢雅. 武汉怀旧之旅 寻访那些武汉消失的老建筑. 長江網. [201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英商宝顺洋行. 武漢出版社. [2025-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宝顺洋行. 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網站. [2025-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袁剛. 辛亥民元建政是以“國會”為中心.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2025-01-08].
- ^ 洋行首设航运利丰 列强争夺内陆市场(1863). 荊楚網. [2004-12-15].
- ^ 金文兵. 汉口老城挖出一口百年古井 当年这里是阜昌砖茶厂. 荊楚網. 武漢晨報. [2019-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百年前的俄国阜昌公司地契. 江漢關博物館. [2025-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8).
- ^ 熊丹丹. 经历战火的遥远建筑 汉口花旗银行大楼. 鳳凰網湖北綜合. [2013-08-28].
- ^ 汉口电灯公司. 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武漢備要》. [2022-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9).
- ^ 平和打包厂(英商平和洋行). 武漢出版社. [202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武汉早期工业建筑平和打包厂变身时尚地标. 武漢市人民政府. 長江日報. [2019-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周國獻. 汉口隆茂打包厂的最后遗照. 武漢文化遺產網. [2017-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鄭紅彬 王炎松. 景明洋行及其近代作品初探 (PDF). 華中建築. 2009, 27 (1): 222–228 [2025-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5-01-09).
- ^ 熊丹丹. 武汉历史上最重要的外资建筑设计机构:汉口景明大楼. 鳳凰湖北綜合. [201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6).
- ^ 29.0 29.1 袁遠 肖德才 齊大勇 (編). 江岸史话 (PDF) 1. 中國: 武漢出版社. 2004年4月: 45 [2024-05-13]. ISBN 7-5430-291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13).
- ^ 汉口圣若瑟天主堂. 武漢出版社. [202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張卓. 百姓心中的其他武汉地标之上海路天主教堂. 鳳凰湖北. 魔時網. [201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30).
- ^ 董玉梅. 百姓摄影 宗教-圣保罗座堂. 武漢地方志數字方志館. 武漢出版社. [2025-01-09].
- ^ 宋菁. 俄国茶商捐建:汉口东正教堂沧桑往事. 長江網.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劉迅. 协和医院“鼻祖”后人来汉“寻根”. 長江網. 長江商報. [2012-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 吴德施主教在武汉. 抗日戰爭紀念網.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 [2019-06-28].
- ^ 美国与华中的人文交流. 美國駐華大使館與領事館. [202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9).
-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