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
武林(拼音:wǔlín)通常指中國武俠小說、影視、戲劇、漫畫與電子遊戲中常見的武術世界或群體。武林是由武術家、門派 (武俠)、宗族、遊俠、秘密組織和武林盟會等組成的虛構社會體系。武林常常被描繪為一個隱秘或半自治的世界,與主流社會平行存在,其內部由武德、比武和權力鬥爭規範成員之間的互動和秩序。
武林與江湖密切相關但並不完全相同,後者泛指包括武林在內的更廣泛的邊緣社會。[1][2]
詞源
[編輯]"武林"一詞舊時是杭州的別稱,因當地有武林山(今吳山)而得名,宋代周密《武林舊事》中即以此指代杭州。1920年代以來,隨著近現代武俠小說的發展,「武林」逐漸被用來指代以武術為核心的虛構世界及其社會體系,成為武俠世界觀中的常用術語。隨後金庸、梁羽生、古龍等新武俠作家進一步豐富和系統化了這一概念,使"武林"最終成為中國武俠文化中表示習武群體及其價值體系的專有名詞。[3]
武林的文化特徵
[編輯]等級制度
[編輯]在武林體系中,武者常依據武藝高低、道德修養及對武林的貢獻而劃分等級。常見的尊稱如「武林宗師」指德高望重的武者;「武林盟主」指一時被推舉為武林最高領導者。
武德規範
[編輯]武林通常遵循被稱為「武德」的道德準則,內容包括:忠義、仁愛、尊師、誠信及善用武藝。在歷史上及武俠作品中,違反武德者常被視作「武林敗類」,遭到江湖與武林的聯合排斥或制裁。
門派與流派
[編輯]武林體系中由眾多門派與宗族組成,常有各自獨特的武技與傳承。少林寺、武當、峨眉等真實存在的寺觀在武俠小說中常被塑造為著名武林門派。
武林在文學與流行文化中的表現
[編輯]「武林」是武俠作品中的核心世界觀,廣泛出現在小說、電影、電視劇、漫畫與遊戲等媒介中。典型作品包括:
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
李安導演電影《臥虎藏龍 (電影)》[4]、張藝謀導演《英雄》
電視劇《倚天屠龍記 (1978年電視劇)》、《神鵰俠侶》等
在上述作品中,武林被描繪為一個與世俗社會交錯而獨立的平行世界,內部有著獨特的政治、衝突與秩序。
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編輯]武林與江湖
[編輯]儘管常常被混用,武林與江湖仍有區分:
武林:專指武術家及其組織、門派和行為規範所構成的群體。
江湖:泛指脫離主流社會秩序的廣泛邊緣世界,包括但不限於武者,還有商販、流浪者、幫派、藝人等。
簡言之,武林存在於江湖之內,但江湖並不等同於武林。
武林與綠林
[編輯]「綠林」原指西漢末年馬武等人在綠林山中起義,後泛指山賊、盜匪群體,多出現在史書及傳統文學中。與之不同,「武林」指以武技為本的門派、幫會和武者組成的社會體系,其內涵更傾向於技藝和道德的結合,而非單純的暴力或劫掠行為。
武林與武俠
[編輯]武林:指武俠世界中具體的社會組織與世界觀結構。
武俠:是指以武林、江湖為背景,講述俠客冒險與恩怨的文學與影視類型。
現代使用
[編輯]當代,「武林」一詞仍被用於指稱現實中的武術界,或作為各類武術競賽、表演活動的稱謂。[5]
參見
[編輯]- ^ 陳平原. 千古文人侠客梦.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ISBN 978-7-301-16276-7.
- ^ Wu, Yuen-wai, Helena. Beyond rivers and lakes : a cultural study of jianghu (學位論文).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es.
- ^ 程光煒 吳曉東 孔慶東. 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 2000. ISBN 9789862214350.
- ^ Cai, Rong. Gender Imaginations in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nd the Wuxia World. positions: asia critique. 2005-05-01, 13 (2) [2025-03-31]. ISSN 1067-9847. doi:10.1215/10679847-13-2-441 (英語).
- ^ 武林风_武林风最新比赛直播_武林风官方网站. www.chinawlf.com. [2025-03-31].